查看原文
其他

重构梵高之死

2017-12-08 大脑门 小鲜电影



文丨大脑门

二十四寸的大脑门




世人对梵高的臆测,从未停止。

 

从1948年阿伦雷乃的《梵·高》开始,再到1990年黑泽明的《梦》过渡,然后到2010年《梵高:画语人生》结束。

 

网络上显示一共有十九部影片或多或少描述了梵高。

 


但今年上映的这部《至爱梵高》,带着世人的“偏见”和“崇拜”,重又给历史构画了另一个梵高。


 

构“”,并不是用纪录片零碎地铺陈一下梵高的生平,也不是用野史描绘一个想象中的伟人。

 

而是这部影片真正用梵高的笔触和情感,梳理了我们对梵高的百年执念。

 


它搜罗了全球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利用七年的时间,在剖析了梵高生前的800多封书信以及120幅真迹的基础上。


然后再用12幅/秒的速度将临摹后的66960幅油画动了起来。


组成了这部影史上的首部油画长片。

 


但更牛逼的地方在于,这部油画长片的故事核心,竟然包含了世人百年以来对梵高的误判。

 

它将我们的困惑、猜疑、臆断通通都填写进影片。


然后通过梵高的挚友、情人、常见的邮差以及旅店老板的女儿,将梵高之死用罗生门式的方式解构出来。

 


但更疯子的地方在于,这些油画中的梵高好友,都是导演对照历史找来相似度90%的真人演员


让他们先在绿幕前扮演片中角色,然后再用电脑特效加入背景而完成。

 


多么狂妄的口气,多么疯子的表达。

 

这一场2017年的“梵高群像”,如同百年之前的梵高,用炽烈的情感再一次打动了我们。

 

所以梵高的死亡之谜,今天终于要解开了吗?

 


壹丨艺术的才华需要痛苦来滋养?

 

“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

 

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

 


可以这样说,梵高的一生都在自我怀疑和自我斗争中度过

 

因为从小被母亲禁令外出,11岁之前的他从来都是以恐惧的情感包裹着自身,以至于成年后的他对人际交往的惶惶不安和内心对世界的炽烈情感同时撕扯着他。

 

而这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痛苦前行



他当过商人、职员、甚至是传教士,要么是根本无法胜任,要么是狂热到发疯的挚爱。


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他有过多个缪斯女神,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自己的寡妇表姐凯,还有妓女克里斯蒂娜。


但最后终限于自己的幻想当中无疾而终

 


好友高更的离去让他愤而割下自己的耳朵,表姐凯的拒绝又让他对叔父做出极端行为。

 

人们都在耻笑他的病态做法,却不知这种行为背后的浓郁表达是我们作为人这种生物几个时代都追不上的高级情感

 


并且这其中的高级情感——怜悯,构成了梵高一生最大的软肋。

 

他痴迷于上帝所构建的乌托邦,眼神又游走在最底层的劳动基层,这种反差让他对于“救赎一切受苦者”的宗教极度狂热。

 


舍弃自己富贵的工作与优渥的生活,到平民窟去“支教”。


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不仅每日与旷工同吃同住同干活,还将自己的画板搬到了矿地。

 

那幅最著名的《吃土豆的人》,便是梵高对底层人民最大的心灵触动。

 


但这种狂热的信仰却把他变得迟钝又不合群,人们讥笑讽刺着他的这种“怜悯”。

 

在没钱交房租的情况下,他不仅依旧收留了西恩的母亲,对于提奥寄过来的月生活费也被他一次性全部用来购买颜料画笔

 

以至于当追债的人砸光了他的所有资产之后,他只能以可怜人的姿态抱璞泣血。

 


后期的他,已经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焦虑,多疑,幻听……身体和灵魂的极度不适,最后只能靠痛苦来滋养他的才华。

 

贰丨他跑得太快,时代在他身后气喘吁吁。

 

清晨的梵高,胡乱地啃了两口面包,就开始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疯狂徒步,然后画了十几张速写。


 

回家后的梵高,就开始给弟弟提奥写信,正常情况下一封两封也是有可能的。


心情极度亢奋的话,五六封的信封里常常塞着长达十几页厚的信纸。


画几十张素描,三四张油画,再读几个小时的书,做大量的摘抄笔记和配图插画。

 


晚上的梵高开始把捡来的羽毛和小昆虫做成标本,亲手订了木框,然后在对圣经做几个小时的解读研究。

 

这就是梵高一天的生活。他拿出三十七年的时间,活出了别人三百年的日子。


27岁到37岁的艺术生涯中,他画了800多副油画,以及几乎同等数目的素描。

 


他会对周围的一切知识点产生情感,然后在短时间内疯狂涉猎这方面的信息,之后不断在精神世界内构建专属于自己的审美理解体系。

 

他经常伏案抄写经文到天明,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地剖析,甚至改写,配图。


他写的祷告词全是对圣经的晦涩解读,甚至最后形成了专属自己的一套圣经领悟

 


你看《星夜》,明明是一堆颜料堆砌的二维空间,但是却迸发出直戳灵魂的共鸣。


火焰般向上生长的树木、暗夜下躁动下的村庄和房屋、都在挑逗着枯燥无味的人生。

 

上空近乎平面的星空汇景、煽动的星星,流动着的情绪却又指向着迷茫和慌乱。


 

难道1889年的梵高,用分裂和谵妄的意识,就共鸣到了跨越五个世纪的我们?

 

他跑得太快,时代都在他的背后气喘吁吁。

 

这样的高效的生命进度,几乎没有人能与他同行,他的孤独和焦虑烧灼着他,想要喜乐,却更加痛苦。

 

唯一卖出去的画作《红色的葡萄园》,也仅售400法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与其在无尽的岁月中,变成一堆烂肉慢慢消失,还不如“自杀”来的痛快。

 

正像民谣歌手Don Mclean创作的《Vincent》中说的那样,这个世界配不上一个美丽如你的人。

 


在他的世界里,细胞内的每一处微小的部分都在惊惧和疯狂中流动着、翻滚着、颤抖着,像一把燃烧的火焰,去触碰周遭的酷寒。

 

人与人之间哪怕只有一丝温吞的情感外露,用梵高的眼,也被他变成了一种绚烂着的“”。

 

孤独、放肆、痛苦、怜悯……哪一个真正属于过他呢?

 

自杀、流放、乱伦、精神自弃,到底哪一个才属于他?

 


相信你看了这部影片,会真正有属于你自己的判断。

 

《至爱梵高》这部影片的噱头并不是影史上的第一部油画长片


也不是用65000万幅油画堆砌的博物馆;更不是迂回转折的悬疑故事

 

而是用一种同样的猜疑、遐想的态度去构画了百年来的世人形象

 


这个伟大的思想巨人对世界付出了多少情感,我们就对他付出了同等的疯狂迷恋。

 

从《星夜》的律动中走出去,又来到漫天乌鸦的麦田,略过塞纳河边的女人,又注视在桥下男人的背影。

 

百年之前,这些世人冷漠的背景全被梵高尽收眼底;百年之后,这个绚烂的狂作难道要再次被我们忽视吗?

 

这个时代的“梵高”,需要你的肯定。



-  FIN  -




截止明天中午12:00

鲜女会选

1个沙发+4个走心评论

被回复直接扫码加 wo

领【现金】红包




 

>>>查看往期内容<<<

 死了别做鬼,因为真的太孤独了

 她不是“不男不女”,只是长错了身体  

杀害650名处女,爱而不得让她嗜血成魔



 

 看看其他 

福斯特医生白夜追凶看不见的客人

使女的故事那些爱人

一些怪人海边的曼彻斯特

 托尼·厄徳曼女教师

24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