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新闻联播、工人日报接连聚焦“高铁工人”罗昭强

中车长客 2021-02-03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技术工人罗昭强,作为中车劳模、高铁工匠的代表,先后接受了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和工人日报的采访和报道。

他是孜孜以求、争做创新进取的“高铁工人”
他是攻坚克难、勇做创新引领的“时代楷模”他是薪火相传、甘做技艺传承的“无悔师傅”他就是罗昭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感受劳动模范的风采。



《新闻联播》罗昭强:埋头苦干,抬头创新

一辆高铁从制造到完成,调试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今年刚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中车长客调试车间高级诊断组技术负责人罗昭强就是一位高铁车辆调试人员。今天(11月26日)的《劳动者之歌》,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


在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罗昭强正在对第五代“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调试实训装置进行紧张的调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的迅速发展,车辆调试人才短缺现象逐渐凸显。2015年,已经43岁的罗昭强半路出家,从一名顶级维修电工转行当起了调试工。从那时起,他的手机、电脑里存满图纸,每天早晚坐班车都在研究。



经过疯狂补课,罗昭强完成了岗位的转换。他发现动车组价值高昂,如用实车培训,代价很高。为破解这一瓶颈,罗昭强和团队自主研发出这套整车调试模拟实训装置,大幅压缩了培训成本。这项成果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截至目前,罗昭强已经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动车组关键调试装备,540件成果在动车组调试工序中得到广泛应用。2016年,罗昭强摘得了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眼下,依托公司组建的首席操作师工作站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又开始开堂授课,为国家培育更多调试技能人才。 




新华社与高铁并跑,全国劳模罗昭强


48岁的全国劳模罗昭强,是一名高铁技术工人。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老罗相对论”尽人皆知——把一天“掰”成两天过。


△11月25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罗昭强检查复兴号高铁列车内的操作装置。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早7点到单位,晚7点回家吃饭,先睡两小时,起来工作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再睡个“回笼觉”,6点准时起床——这是“老罗”多年来的时间表。冬日早6点,长春晨色晦暗、寒风凛冽,罗昭强开始了新的一天。


“最近事情多,加班多。”早班车上,罗昭强笑着对记者说,“幸福属于劳动者。”车窗外,车很少,偶有行人闪过。


车子晃晃悠悠,老罗的思绪回到从前。第一次看到动车组,老罗才30岁出头,漂亮的高铁造型让他着迷。

当时他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干上高铁。


△11月25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罗昭强(右一)与同事检查复兴号高铁列车的电气系统。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没日没夜苦学了一年多,罗昭强如愿以偿,成为我国第一代高铁技术工人中的一员。

班车到站刚好7点,老罗关上话匣子,快步进入工作室。“把电脑打开”“你们都过来”“数据列出来”……罗昭强“连珠炮”一样布置工作。接着,他调出京张智能“冬奥高铁”的调试数据,大家研讨起来。


记者没打扰他们的工作,走进车间参观,只见一列列动车组一字排开,工人们忙碌着装配。和谐号、复兴号;抗高寒、抗风沙;混合动力、可变轨距……这里,见证着中国高铁一步步走来。


“罗师傅是工人发明家”,几位车间工人说起罗昭强,都竖起大拇指。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他发明的动车组调试技能实训装置,能模拟出牵引、制动等多个系统,新手几个月就能成为熟练的调试工。如今装置又升了级,能模拟复兴号动车组的系统。


午饭后,是难得的轻松时刻。罗昭强和同事们在厂区遛弯,远处的试验线上,动车组飞驰而过。“想要技术突破,别人走一步,咱就得迈两步。”他说,“中国高铁的成就,背后是无数高铁人的心血,我这点小玩意儿,连个水滴都算不上。”


△11月25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罗昭强(右一)与同事研究高铁列车网络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下午是培训会,罗昭强主讲。桌上放着一杯水,半个下午都没动。没过一会儿,屋里传出了英语声,大家用英语再现整个调试过程。“高铁工人走向国际,英语是必备技能。”团队成员阴昀说。


“走路快、吃饭快、说话快,高铁跑得快,他也跑得快。”妻子陶萍这样形容罗昭强。有几次,他头一天晚上飞机落地,第二天一早又要飞走。“她支持我,家里的事都是她操心。”罗昭强说。


作为裁判,要考虑如何完善全国技能大赛规则;作为撰稿人,得继续写完轨道车辆技术规范教材;作为师傅,要为动车组操作逻辑培训备课……晚上回到家的老罗,继续“拉抻”着工作时间。


罗昭强的儿子在国外学工业设计,与国内有8小时时差。与儿子发发信息,说上几句,是罗昭强夜间最好的休憩。“儿子和他妈妈说过,以爸爸为自豪。”罗昭强难掩开心。


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儿子突发灵感,以中国高铁为模板,画了几幅机器人造型,取名为“复兴号机甲战士”,发给了他。


“画得不错,比他爸整得好。”罗昭强自豪地说。



工人日报罗昭强:打磨时光成高光


“我们研发的新一代‘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模拟实训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调试,本月就要结项。除了手头几个创新项目,作为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赛项的裁判长,我还在为下月即将开锣的这一重大赛事做各种前期准备工作……”这段时间,罗昭强忙得不可开交。


罗昭强,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1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崭露头角的维修电工,如今,他已成为名动海内外的高铁调试大师、工人发明家,相继捧回了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并光荣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弹指一挥间,时光在大多数人手里匆匆如流沙,为什么在罗昭强的生命里一次次打出耀眼高光?“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攀登,不断为自己制订新的更高目标,并坚韧不拔地去实现”,这,或许就是他成功的关键。

“耐住寂寞,学会把冷板凳坐热”


央视网 王伟摄


罗昭强从不讳言他刚入职时“受挫”的糗事——


那是1990年,罗昭强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技校维修电工专业毕业,上班头一天,雄心勃勃的他,却被兜头盖脸浇了一盆冷水:“当时有台立车出现故障,我主动请缨前去修理,在现场蹲了一上午也没弄好。但师傅来后,只见他在一个螺丝上拧了两圈,故障就神奇地消除了!”


挫折,让懦弱者消沉,让坚强者奋起。此后,业余时间,这个18岁的小伙子不是泡图书馆,就是泡书店,甚至每天骑两个半小时自行车跑到其他企业义务当“小工”,只为广泛学习电子、液压、机械、编程等10多门学科的知识。


“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学技术,就要把技术学精。”罗昭强说,“当时,我的人生小目标,就是走在车间通道上,能对身边的电气设备原理了如指掌,可以挺胸抬头走过。”


央视网 王伟摄


有志者事竟成。14年后,罗昭强首次参加中国北车技能大赛,一举夺得维修电工组冠军。而他的手机号,早被公司各部门设置成呼叫快捷键,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罗昭强在,就没有修不了的设备故障”。他,就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4000多台(套)一流制造装备最权威的“全科医生”。


“耐不住寂寞不行,人生就是修炼自己的过程,要学会把冷板凳坐热。”罗昭强的话语充满哲理,这是他实实在在的职场感悟。


“想要做成点事儿,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

谁也没想到,步入不惑之年,罗昭强竟做出一个大跨度的新决定:改行去当车辆调试工。“维修电工在公司是辅助工种,如果在长客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亲手制造高铁,会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罗昭强说。


央视网 王伟摄


已然40多岁的人了,“而今迈步从头越”,谈何容易?何况,动车组调试处于高铁制造的核心地位,作为调试工,要能找出并医好车辆存在的所有显性和隐性疾患,让车辆以最佳状态生龙活虎地上线运营,这意味着必须对高速动车组涉及的所有技术门门通晓。


“当时,我的目标是,调试的每一列高铁零隐患,保证每一列高铁安全优质出厂。”为达成这一目标,罗昭强拿出他一贯的疯魔劲儿,从“学徒”重新做起,49道调试工序,一道道跟、一点点学,手机、Ipad里存满了资料,每天早晚坐班车时他都在背图纸。


“无论从事哪个工种,干,就要干到顶尖儿!”经过疯狂充电,仅用了半年多时间,罗昭强便以惊人毅力完成了人生又一跃,从“设备医生”成功转型为“高铁医生”,并后来居上,凭借一身列车故障判断和逻辑分析绝活,成为业界首屈一指的高铁调试大师。


“一个人想要做成点事儿,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罗昭强对记者笑语。

“前面已没有路,唯有靠创新开出一条路”。“新时代技能人才,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会抬头创新。”在罗昭强看来,一名技术工人最重要的飞跃,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能够善于创新创造。


央视网 王伟摄


创新,可谓罗昭强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而超高的技术水平,为他在创新的舞台上纵情腾跃,提供了坚韧的撑杆。还在7年前,他就开创了“由蓝领工人主持的研发项目获北车科技成果奖”的先河。去年,其创新项目“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更是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在今年取得国际专利授权。


“这一发明能再现真车各种功能、模拟各类运行故障,不仅大大降低了使用价值上亿元的高铁实车来培训调试新人的风险,而且可提升培训效率5倍、提升调试工序效率20%。”罗昭强告诉记者,他们刚开发出的新一代“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模拟实训系统,就是对该项成果的全方位“再升级”,这套技术现已申报发明专利16项。


央视网 王伟摄


当前,罗昭强还在率队全力推进智能化高铁调试系统的研发。他说:“中国高铁已经实现领跑,我们面前已没有路,唯有靠创新开出一条路。”


这些年来,罗昭强平均每年都有十七八项创新成果,为此,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工作室鏖战到天光大亮。“创新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能为企业破解难题、为中国高铁创造价值,比给我任何奖励都开心。”罗昭强的话,发自肺腑。


在罗昭强倾情传帮带下,很多徒弟已经成长为技术能手、创新好手。这也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又一目标:“打造一支技术高超、勇于创新的高端调试人才队伍,集众智汇众力,确保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持续闪亮。”




本文来源:新华社 新闻联播 工人日报

编辑整理:董禹含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国内首创!交直流全自动切换核心技术在重庆中车长客试验圆满成功高铁创新里程碑!400km/h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在中车长客下线
上车喽!央视新闻带你走进世界首条高寒高铁,探秘中车高铁研制基地央视聚焦百年京张|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