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南方丝绸古道
南方丝绸古道
走不完的秘境
文字:蒋 蕾
图片:范南丹
“也许没有一个村庄,能像蒲满哨一样,与历史上三条著名的路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一条青石幽幽的丝绸古道,一条声明显赫的史迪威公路,还有一条担负着近半个世纪生命线的老保腾公路。”这是本报文艺部主任刁丽俊老师在其《踏解自然密语——行囊上的蜀身毒道》一书中对蒲满哨地理坐标的描述。蒲满哨位于高黎贡山最南端绝顶,地处古永昌与古腾越的交界处,我们此次高黎贡山之行,起点正是蒲满哨。
跟随护林员,攀上一段陡坡,随着一块“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永昌道”的提示牌映入眼帘,我们一脚踏进了穿越千年的时空。“您已经行走在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线路上,这条道路从今四川成都经云南出国境,经缅甸到达印度……”——走吧!虽然到不了缅甸去不了印度,也要循着旧日马帮的足迹,去探寻那已然消逝的秘境!
峰回路转,我站在了浓荫蔽日的苍茫古道上。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喧嚣,这里是一个幽闭而清凉的世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种山路,为两边的植物紧紧拥抱,所有大树都把自己弯成“)”形,彰显它们年之迈的遒根则形成道路的墙。 “两旁削崖夹起,中坠成路,路由夹崖中曲折上升,两岸高木蟠空,根纠垂崖外,其上竹树茸密,覆阴排幕,从其上行,不复知在万山之顶,但如唐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与境合也。”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对这一段山路如此描述。路叫“崖之路”,身在其中,尽管看不见为古木所护住的道路以外的世界亦不知自己是否就真的行走在“夹崖”形成的路上,抑或者脚下几米外就是深深的虚空,当就观感而言,已与徐霞客的描述极为吻合。只是那唐人所咏“终日子规啼”却并未听闻,不知是其时此人心境悲凉从而化艺术想象为此诗文,还是那子规鸟儿们也耐不住山林寂落,早已飞往花开满园的村庄。
脚下青石苔痕斑斑,偶见一个深刻的蹄印,却难以找成一双。林间古木萧然,每走一段,亦可见陨坠的颓枝,耳畔不时响起败叶凋落的窸窣声响。护林员告诉我们,古道几经迁徙,这一代荒废已久。这样看来,往事终究难觅其踪,较少有机会走近古道的我,只能默默在心中勾勒当年马帮的背影。
行路人最渴望见到的,除了人迹便是某个显著的标志。在辨不清东西南北的漫漫古道上行走了较长一段时间后,忽然听得护林员说前面不远处便是城门洞了,我们欢呼并加快脚步。然而,当真正抵达“城门洞”的所在时,我们不禁哑然。——据《新唐书》记载,该城门所在的古关最早形成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际,因战事需要曾于高黎贡山山顶筑城镇守,一夜而成,史称“诸葛亮城”;又因其关卡是按城门样式筑在古道必经的分水岭垭口上,形似一个门洞孔道,故后人也称之为“城门洞”。“砖砌巩门,跨度脊上。其关甚古,顶已中颓。”(《徐霞客游记》),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该城门业已“中颓”;“其关甚古”,难怪不辨其形。护林员指向的那座“城门”原是嵌在形似关口的路旁山中的几块石基。城门坍屺,石块为附近村人所采,纵使曾经坚挺为“关”,终化作寻常百姓家的灶台与门砖。想必如此!
这一季,该路段的杜鹃花已渐次凋谢。相比潞江两岸如火如荼引人追随的木棉花,它们开在了静寂的世界里,却也无声欢喜。遍地落央为古道涂上了最鲜活的颜色,断壁残垣在新绿苔藓与火红花瓣的层层点缀下又重焕生机;几段山泉流淌的小路上,数不尽的落花顺水漂散,美出了一种境界。突闻一同伴惊呼,抬头望见不远处一株高大的杜鹃花还在热烈开放。顿时,喜悦、兴奋,不胜言表!
站在“大落坑”之上,也就站在了这一段古道上视野最为开阔的地方。大落坑原为高黎贡山山顶小湖泊,可惜雨季未到,我们看到的大落坑一片干涸。同行的刁丽俊老师告诉我,多年前她行至此,看到的是一派湖水清清烟雾弥漫的仙境。虽然与“仙境”无缘,我们还是借这个最佳位置远眺群山以及龙川江畔腾冲城。
古道上的“杏花村”猝不及防的出现了。在青石密集、溪流淙淙、竹林青翠处,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外桃源。可是这里没有人居住,只留得几株色泽明媚的野海棠在春风里招摇。我四处寻找,得到了几片刚被遗落人间的羽毛……
一条古道,岔路甚多、纵横交错,由此可以推测这一带曾经村落密集,生活兴旺。然时光流逝,人事更迭,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生活的模样。往事越千年,终将成回忆,当一代代人走出山门后,大山又复归宁静。一场雨水就可以让植被迅速蔓延,比人类历史苍老并充满威力的大自然总是不动声色地抹去人类存在的痕迹,又故意遗落给往来后人一点念想。
太平铺烽火台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天色将晚,我们不得不将抵达小平河的计划搁置,担负起沿路贪图玩耍必将行之不远的代价。
形成于元明时期的太平铺烽火台是太平铺驿站的组成部分。在古代,烽火台的主要功能是当驻守将士发现险情时燃放狼烟以报警传情。这一代曾是高黎贡山驿道上的重要驿站,除烽火台外,还曾建有塘房、哨楼等设施。民国以后,驿务废弛,人迹罕至。几经风雨,只有烽火台较为完整的留存了下来,与竹笆铺、分水岭关的烽火台、哨楼形成呼应。台以毛石砌基,上建烽火炉三座,并立有当年驻守官兵“邮驿铺司杨氏先祖列宗”的碑位。现为重新打造黄竹园、大风口,及至小平河一代户外运动旅游路线,烽火台附近又新修建了露营点以及几处仿古休闲设施,当然也还有马帮过往的象征之一饮马槽。也许不久的将来,古道将迎来更多热爱运动旅游休闲的人们。在沉寂数百年之后,古道必将迎来新生!
随着我们的离开,风吹坝古道也许又重新回到只有风声的“太虚幻境”。我们约定,下次的行走计划将是北斋公房。茫茫古道,是用脚步丈量不了的历程。有些路,今生也许还有机会再走,但也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再见……
分享你我的生活印象
公众号名片
微信号:LJ_0020邮箱:57294819@qq.com分享你我的生活故事。来稿请微信联系或直接发送至QQ邮箱。感谢阅读!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