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到
当我们喟叹于牛郎织女
凄美的爱情故事时
现实生活中
一段段属于平凡人的
爱情故事正在悄然发生
让我们一起看看平凡世界中
爱情的模样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共赴一场跨时空“战疫”
云南姑娘小孙和她的智利男友明森,结缘于语言学校。刚认识时,小孙在学习西班牙语,明森在练习中文。经朋友介绍,两人认识,在网上互为陪练。“他纠正我的西语语法,我矫正他的中文发音。”随着沟通愈加顺畅,同学情谊转变为情侣间的情愫。明森曾飞到中国与小孙相见。小孙为他介绍中国文化,明森也爱上了中国的腊肉面。疫情在中国出现时,明森已回到智利。为缓解小孙的紧张情绪,明森经常通过网络给小孙加油打气。网线两端,牵起了这对异国情侣的惦念。小孙原本报名了志愿者项目,要前往智利有关学校教英语。但因疫情在南美逐渐蔓延,赴智利的教学工作被取消。自此,跨国情侣开启了在网络上的“云抗疫”。在疫情防控方式上,类似于要不要戴口罩之类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从未在两人之间上演。明森很早就备好防疫物资,回家消毒的程序做得比小孙还到位。“他开玩笑地对我说,他可能是错生在智利的中国人。”达成“战疫共识”的两人,在“相互陪伴打全场”中期盼疫情赶快结束,有情人能早日相见。
在灵堂送别妻子时,九旬马来西亚华人陈老伯自备一把手电筒。他举着手电筒仔细地看,只为看清心爱的人最后一眼。陈老伯与妻子从小青梅竹马。他迎娶妻子时,没有婚礼也没有戒指,只有他送给妻子的一个手镯。简单吃个饭,他们就结为夫妻。就这样牵手,两人一起走过了70多个年头。陈老伯说,70多年来,他从没骂过妻子。早年他视力尚好,常穿着白色背心,骑摩托车载着打扮漂亮的妻子出门。许多当地人都曾见过夫妻俩骑摩托车恩爱出游的情景。今年上半年,老伯的妻子两次入院,出院后一直卧病在床,后期已无法吞食。陈老伯依然每晚到房里贴心询问爱妻要吃什么早餐,并像往常一样打包早餐给她。妻子入院两次后预感时日无多,事先交代要在家中安息。临终那天,她特地要求陈老伯进房,红着眼眶一直望着他,仿佛在无声道别。送殡当天,陈老伯什么都没说,眼睛一直望着妻子的照片。他执意要送她到墓地,看一看她长眠的地方。老夫妻的孙女说,祖父一直很坚强,但祖母往生隔日,她第一次看到祖父流泪。外孙女说起外公外婆的爱情故事,也感叹“这是我看过最美的爱情”。
吴奶奶和老伴。(图片来源:央视国际高清视频截图)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希望你走在我之前,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没人照顾你了。”这是吴奶奶的老伴在年轻时,曾对她说过的话。后来,这句话反而成为了吴奶奶最大的心愿。
这对华裔老夫妇生活在美国。有一天,吴奶奶的老伴出门买报纸,平常15分钟的路,他却走了3个小时。回来之后,他说自己看不懂手表了。渐渐地,除了吴奶奶,他几乎谁都不认识。
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吴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做过五次大手术。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亲自照顾老伴。给老伴做营养餐,哄他吃饭、吃药、做运动。还要时刻防止他偷偷离开家。就这样,夫妇俩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资料图。杨艳敏 摄
一双筷子牵起的情缘
2018年的一天,埃及姑娘丹妮娅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了一张照片,一段中埃爱情故事由此开始。这张照片引起了同在开罗的中国小伙牟荣智的注意。照片中,漂亮的丹妮娅面带微笑,手里举着一双中国筷子。“我感到特别新奇,一个埃及女孩还会用筷子?慢慢聊,后来双方就有了好感。”丹妮娅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她的父母非常疼爱她。这桩婚事对她父母而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两人从相识到结婚时间很短,国籍不同,语言不同。“和他去中国后我需要去适应他家乡的一些生活习惯,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都是未知。” 丹妮娅说。对丹妮娅来说,此前对中国了解有限,社交媒体上发出的手拿筷子照片只是出于新奇。嫁给牟荣智,则是她与中国真正的相遇。她开始认真关注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一切。
“中国”在丹妮娅的词典里正变得日益具体。她要学做中国菜,要学习中文,为了能与丈夫及他的家人更好地沟通。而牟荣智今年初则在为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工作。说起丈夫的工作,丹妮娅感到非常骄傲。丹妮娅说,她之前从未想过会嫁给一个中国男孩。与牟荣智牵手,对她来说是“出乎意料的、突然而至的幸福”。
资料图:北极光
当然,爱情也可以是日常相伴,岁月静好。偶尔收获一些惊喜。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小镇的华人夫妇泰勒和莎拉,就过着每日如常,却又不平常的生活。他们常年与极光和冰雪相伴,近距离观察北极熊的生活。像其他夫妇一样,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宝宝。而这个华人宝宝,成功登上“镇宠”的“宝座”。他们在平淡的爱情里相伴,也能享受到日常生活带来的惊喜与满足。
资料图。鲍赣生 摄
作者:梁异
素材来源:巴西南美侨报网、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