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问丨斯蒂文:拉美与中国,为何文化差异创造机遇?

中国新闻社 中国侨网 2022-03-19

文化交流不是“是非题”,不是去定义文化的优劣。其目的不在于“辩对错”“分高下”,而应是找到一条“文化协同”的路。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记者:杨颜慈 唐娟
全文字数:2127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20多个小时的飞行时长,逾10个小时的时差,迥异的语言与历史文化……拉丁美洲与中国曾是彼此眼中遥远又神秘的地域。谈及拉丁美洲,除了梅西,我们还可以说些什么,成为萦绕心头的“东西之问”。

资料图:梅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作为全球中高收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拉丁美洲吸收中国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
  
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员、阿根廷籍教师斯蒂文•索特雷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讲述了中拉双方在“文化协同”概念下,促进民心相通的“第三条路”。

资料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

初识中国:最遥远的神秘国度
  
地球仪上,中国与阿根廷恰好处于相反的位置,双方对于彼此来说都是“最遥远的国度”。5岁时,一个中国的杂技团到阿根廷表演,让斯蒂文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待28岁的斯蒂文真正踏上中国土地时,日历已翻至1999年。
  
第一次到中国,斯蒂文面临着“交流鸿沟”。“我不会中文,英文也不好。那时候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就带着一本字典和一本旅游指南。”尽管语言不通,斯蒂文却玩转了半个中国。
  
回到阿根廷后,斯蒂文想找些书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但只在书店找到一本讲述中国历史的书籍,还是法文版的。
  
“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必须学习中文。”这一想法在斯蒂文心中油然而生,即迅速付诸实践。几经周折,斯蒂文找到了阿根廷当地唯一教授中文的学校。“当时的阿根廷,大家认为中文是‘最难的语言’。当我们遇到棘手的难题时,就会说,‘这太难了,就像中文一样难。’”
  
每周3次去中国城学习中文、品尝中国菜,经过几年的“浸润”,斯蒂文于2004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踏上了当时拉美地区鲜有人涉足的中国研究之路。
  
斯蒂文的父亲阿尼巴尔•索特雷听完儿子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后也决定投身中国研究,着力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以及阿(根廷)中(国)关系,并在2008年应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邀请,领导新成立的中国研究中心。
  
时至今日,斯蒂文父子都已成为研究中国的专家:一位在墨西哥研究中国道路,一位在中国增进拉中文化交流。

资料图:集装箱码头。张茵 摄

从“中国船”到“一带一路”倡议
  
说到中国与拉丁美洲的交流,要从一艘“中国船”说起。
  
1565年到1815年,“中国船”将丝绸、布料、织物等亚洲产品通过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运入美洲。船只返程时,会载满来自拉丁美洲的香料、饮料等特产。
  
斯蒂文介绍,这是拉中最早的双边贸易。
  
中国的经济崛起影响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从2001年起,中拉关系日益紧密。特别是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内容的中拉经贸交往如火箭般增长,人员、文化、旅游往来频繁。
  
斯蒂文援引了中国海关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贸易总额达3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2%;2019年,中拉贸易总额再创新高,达3173.7亿美元。随着中拉经贸与投资合作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拉美成为仅次于亚洲的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
  
如今,中国人对拉美的印象,不再仅仅是出产“金靴”的“足球之地”或《寻梦环游记》中的亡灵节。拉美人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见到了一个“马戏传奇”外的中国。
  
斯蒂文多年致力于拉中贸易研究,在他看来,双方贸易形势持续向好,除了体量增大,其内涵和外延也更丰富。
  
“以前,拉美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集中在农业、矿业方面。如今,正在向更多领域、群体覆盖。”斯蒂文的最新研究显示,拉美地区经济体中占据90%的中小企业,在拉中两地的双边贸易中只占不到10%的份额。如何让“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更多中小企业,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成为绕不过的一环。

资料图:墨西哥庆祝“亡灵节”,民众举行神秘骷髅大巡游。
 
文化交流的“第三条路”
  
在中国17年,斯蒂文成了拉中交流的使者,在拉中关系的多个领域中成为“颜值”担当。
  
2017年,为推动阿根廷与中国的民间交流,斯蒂文在北京成立了在华阿根廷人协会,目前已有200多名会员。他还承担起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的外联工作,与多个拉美国家使领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斯蒂文看来,拉美与中国在经济上有许多互补性,而经济互补需要文化协同。“我认为,跨文化交流并不是评论文化优劣,或是用一种文化去消弭另一种文化,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协同。”
  
斯蒂文进一步解释说,拉美与中国,在历史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不仅如此,拉美各国间的文化差异、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如今,不同的国家、公司、跨国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让大家充分交流合作,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且正视差异,是第一位的。
  
“文化差异是因历史和地缘形成的,并没有对错之分。”斯蒂文提出,文化交流不是“是非题”,不是去定义文化的优劣。其目的不在于“辩对错”“分高下”,而应是找到一条“文化协同”的路。
  
在斯蒂文看来,双方的差异,反而有助于形成一个更优的方案——“第三条路”。观点不同的文化,才有可能碰撞出更好的火花。可以说,文化差异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秉承这一理念,斯蒂文在中国不仅教授西班牙语,传递原汁原味的拉丁美洲文化,还不断将拉丁美洲的法律、历史、经济专著译成中文,供赴拉美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参考。他希望自己成为一艘文化上的“中国船”,这一次,将拉丁美洲的人民带上船,让他们亲眼见到中国。
  
他说,“这些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有越来越多的拉美人来到中国,到处走走看看。中国的变化不需要我多说什么,相信大家乘过高铁,体验了便捷的互联网生活,与热情的中国人民交流后,会有自己的判断。”

受访者简介:


Esteban Zottele (斯蒂文),博士,阿根廷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教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员,博士毕业于人民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目前任中国-墨西哥商会荣誉顾问,在华阿根廷人协会会长 ,中国-墨西哥维拉克鲁斯研究中心顾问和研究员,亚太经合组织墨西哥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委员会成员,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学系中阿研究中心顾问,常州市“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顾问。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