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问 | 许传宏:国际性会展何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大舞台?

中国新闻社 中国侨网 2022-03-19


在今天,国际会展就是全球供应链的具象展示,吸引国家、企业积极参展的,实则是全球化的潮向。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樊中华
全文字数:2809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11月4日在上海开幕。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此次进博会展出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签约参展企业数量和国别(地区)数量均再次刷新纪录。

在新冠疫情未平、世界经贸和国际秩序频遭挑战的当下,为何进博会的全球吸引力越来越强?从首届进博会开始即传递的“开放、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何以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起源于商品交换和集市的会展,为何会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大舞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许传宏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汤彦俊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会展起源于集市,以商品交换和贸易为初衷,决定一个会展“吸引力”的因素是什么?

许传宏:溯源会展,其实有三个起源。

一是源于集市,在最早的物物交换中,具备了通过陈列、展览来达到交换目的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分工扩大,演变为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集市。这种商品交换集市的背后有着多重文化动因:首先不同部落据此展示先进的手工艺技术和文化,彼此交流、欣赏。其次,集市进一步促使城市成为文化、经济、贸易的中心。

第二个起源是可追溯到遍布世界多国的原始社会洞窑壁画,最早出现在3万年前,是人类当时文化艺术的具体呈现,也是人类会展史上蔚为奇观的“常年展”。

第三个起源是古代人类的节事活动。它滥觞于宗教信仰和精神需求,往往以各类比赛、节日为依托,随着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民间节事活动开始增加娱乐性和商贸气息。

可以说,会展从一开始就同时包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因素,二者水乳交融,共同形成了会展独特的吸引力。而从现代会展来看,观点与文化交流的“会议”成分和使命甚至远大于呈现的“展览”。

仅以进博会为例,短短6天会展背后是2000余场大小会议,遍布上海、长三角乃至更广区域,其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展品更甚。

来源:中新视频

中新社记者:几百年来,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博弈不断,但国际性会展仍然会吸引大量国家和企业积极参与,什么因素使会展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等界限?

许传宏:原因是多样的。首先会展是各国最新发展成就、实力、形象乃至未来前景的集中展示,现代会展最初在欧洲出现时就有“赛会”意味,而通过会展得到他国认可或加强国际地位,成为各国不甘缺席的原因之一。

例如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即“万国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博会”)被西方展览界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博览会。其背景是18世纪60年代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英国作为率先迈入工业化的国家,期望通过世博会展示其作为世界工厂的繁荣及“日不落帝国”的号召力,而先进的工业文化和“未来图景”对当时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英国《泰晤士报》为此评论:创世以来,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为同一目的而动员起来。

就当前而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任何一场世界性会展的背后,都有隐形的国际产业链作为其底层逻辑。一则会展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对企业而言是难得的信息高地;二则会展通常也是全产业链的汇聚,从中可以洞察创新思路、产业方向,产生更加多元深层的合作。要想把握全球创新制高点,会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

可以说,在今天,国际会展就是全球供应链的具象展示,吸引国家、企业积极参展的,实则是全球化的潮向。

资料图:11月4日,上海,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吸引工作人员驻足拍照。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中新社记者:新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展,到今天可以独立创办国际性会展,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变迁?

许传宏:新中国的会展变迁经历了从以参展为主,到当前参展与办展并重,从以贸易出口为主,到进口与出口并重的历程,其中折射了国家的富强之路。

回望历史,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上海商人徐荣春邮寄十二包湖丝参展,那时国际会展能有中国商品已属不易。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产品都以在国际会展获奖为荣,在国际上提起中国茅台酒等,产品名气一度比国家还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国际会展上并没有话语权。

新中国成立后,糖酒会和广交会是最为知名的两大会展。糖酒会最初扮演了计划经济时代供应会的角色,而广交会是出口物资交流会,被称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晴雨表。二者都是以物资流转和贸易为根本目的。

1992年后,中国会展开始步入国际化舞台。其中一个重要标识是中外合作建设会展场馆。如上海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即是浦东新区政府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等三家外资公司合建并联合控股。

新千年以后,中国的会展经济飞速发展。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会展业一次真正大规模的实战演练,催化了中国会展公司、会展教育等大发展,意义非凡。当前中国各类专业展览展馆可供展览面积已居全球第一,仅上海年均举办各类会展就有一千余个,居全球主要会展城市之首。

而进博会是创于中国的、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在当时全球最大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意味着这一会展平台的首创意义,更在于强大起来的中国在西方去全球化“逆境”中可以发出自己声音,推动甚至引领世界多边交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资料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夜景璀璨夺目。殷立勤 摄

中新社记者:进博会从首届开始就得到全球企业积极响应,参展商、参展规模连年扩大,且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的“复参率”极高。在这几年逆全球化抬头的背景下,进博会有何独特魅力?

许传宏:正如前所述,会展的意义和魅力绝不仅在于几日展览。很多国际性会展都有着多重功能,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共同探索解决人类面临的关键问题。

因此历届世博会都有一个观照全球议题的明确主题和口号,以传达主办国的价值理念。进博会则从首届开始就确定了“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当时正值美国对华掀起贸易战,可谓是“艰难时刻”,但中国仍借进博平台向世界传递出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信念,诚邀各国加入“大合唱”。而到第三届进博会,又值新冠疫情泛滥带来全球经济低迷,这一主题被赋予更深的内涵,表达了在特殊时期,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愿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的决心与理念。

这些理念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呈给风云变幻的世界的中国方案。事实上“合作共赢”也是变局中世界各国、各企业共同的认知与需求,因此中国声音赢得了共识。

正是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会展,中国的治国理念、中华文化、发展成果等都得到了集中展现,在西方一直以来对中国强势的污名化传播下,向世界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中国。

不仅如此,进博会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的承诺和践行,其秉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办展风格,其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诸多细节,其“365天永不落幕”“做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的独到创新等,都是亮点和魅力所在。

同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上海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建设的标杆城市,同时承载着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而以进博会为契机,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智慧通过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其营商环境、城市治理、智慧科技应用乃至精细化防疫等细节可为外界切身感知。正因看到了上海城市高度的包容性和现代化,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智慧,诸多参展商逐渐对在中国发展有了新的改观,对未来更具信心。

受访者简介:


许传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会展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展教育委员会主任、会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常务理事;历任全国国际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考试认证中心专家,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等。已出版《现代会展简史》《会展与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源流》《会展策划》、《会展现场服务与管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教材、著作多部;在《装饰》等杂志上发表有影响的会展理论研究论文数十篇。曾获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


原标题:《东西问 | 许传宏:国际性会展何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大舞台?》
编辑:曾小威
责编:李明阳


东西问 | 黄友义: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异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东西问 | 韩国金浦市长郑夏泳:促进韩中友好,城市可以做什么?


东西问 | 迟福林:与世界自贸港相较,中国特色自贸港“特”在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