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问 | 张新斌:东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讲“根”,有何异同?

中国新闻社 中国侨网 2022-03-19

“姓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东方人注重家族,西方人关注个体。


作者:赵晖 杨大勇
全文字数:3142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中华姓氏文化以血缘这种特殊形式记录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至今仍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全球华人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张新斌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如何解读中华姓氏文化、如何发挥姓氏文化在海内外交流中独特的纽带优势、东西方姓氏文化异同等发表见解。

来源:中新视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外界感知中华文化的首要一环,姓氏文化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认识中华姓氏文化?
  
张新斌: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中国人的家族基因就是姓氏。中国早期王朝、族群的演变都与姓氏连在一起。炎帝到黄帝时期,形成了姓氏的主脉源头。后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姓氏不断繁衍,逐步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主体架构。
 
此外,中华姓氏文化是海外华侨华人凝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海外,华人社团包括家乡社团、行业社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姓氏社团,即所谓乡亲、行亲与宗亲,以此团结凝聚,共同发展。

兰州艺人木板雕刻“百家姓”探姓氏起源。杨娜 摄
  
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意义,在于运用好姓氏文化的正能量,梳理出中华文化主要基因,传承历史优秀传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中华姓氏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部落联盟,早期的姓氏发展,基本反映了人类发展变化的规律。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姓氏来源可作解读。研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可以通过对姓氏的研究,找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联合体”,姓氏是实现联合的纽带。
  
从文化上讲,姓氏文化体现了认祖归宗和弃恶扬善的重要理念。认祖归宗体现文化的凝聚力,弃恶扬善则包含正确的价值观,蕴含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坦荡善良、向心凝聚的优秀基因。在姓氏家谱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家族里的正面人物,后辈代代以此为荣,并凝聚了大量的姓氏后裔;负面人物则被家族唾弃,甚至因此成为某些姓氏消亡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现象表明,中国人骨子里有追求清正的文化理念。姓氏文化讲根求仁,围绕这些优秀基因,个体找到与家族最大的认同,从而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能够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彰显的也包括姓氏文化的凝聚力。
  
姓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助益。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浪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外华侨华人到中国大陆寻根问祖基础上的投资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到东南沿海地区寻根,又到中原腹地寻根,他们带着感情、理念、资金,投资家乡,帮扶祖地,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中新社记者:鉴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独特性,在与其他文明交流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外解释?东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新斌:中华姓氏文化以中国农耕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化信仰、文化纽带、文化路径,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别。“姓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东方人注重家族,西方人关注个体。
  
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东亚圈,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中,姓在前、名在后,“姓”代表家族,“名”代表个体,个体是家族一份子,与家族共荣辱、共兴衰。这与西方文化中名在前、姓在后,崇尚个体与自由的文化传统有较大区别。

资料图:2020年,正值姜太公诞辰3159周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姜太公后裔宗亲代表齐聚齐国故都山东淄博祭奠先祖。 赵晓 摄
  
中国人的家国同构现象,是以集体和国家的目标作为最高追求。中国人做事强调团队精神,抱团取暖,“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人遵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祖训,十分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
  
从家族概念演变为一个家族文化符号,中华姓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历史标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
  
中新社记者:尽管东西方文化不同,但都有“根”的概念。东西方对“根”的理解和认识有什么异同?
  
张新斌:东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但每个人都会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与特定的姓氏文化无关。只要是人,都会面临这一问题。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的寻根活动,最早的起点,是从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1976年写的长篇小说《根》的传播开始。虽然哈利讲的是家族的寻根,非姓氏的寻根,但却唤醒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寻根意识。
  
海外华侨华人通常有两个相互联络的平台,一是同乡会,另一个就是姓氏文化(宗亲会)。这两个平台将华侨华人聚在一起,在当地扎根发展,繁衍生息。但不管人在哪里,他们的“宗根”都在祖(籍)国,这是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的。
  
落叶归根,丰城剑回。不少在异国他乡漂泊半生的老华侨,临终前叮嘱儿女将其骨灰安放在祖根地。对海内外华夏儿女来说,“根”是一种精神符号,感召他们心向“老家”,情系“根脉”。
  
中新社记者:中华姓氏文化如何在海内外交流中发挥作用?
  
张新斌:在海内外交流中,姓氏文化可以发挥独特的“纽带”作用,提升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感召力,进而带动其周边人士积极参与到和中国的友好交往中。
  
以河南为例,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中华人文始祖文化,即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文化,尤其是“五帝”之首的黄帝文化有强大感召力,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的重要平台。二是以姓氏祖根地为代表的姓氏寻根,在以人口数量排序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三是姓氏郡望地寻根,通过中华姓氏文化中特有的郡望和堂号,如“弘农杨氏”“颍川陈氏”“河南丘氏”“汲郡孙氏”“陈留谢氏”等,加大对海外华侨华人的亲和力。四是以“光州固始”为代表的闽台祖地,以及以洛阳为代表的“根在河洛”的客家寻根。五是名人寻根资源,河南的名人资源丰富,特别是古代圣贤群体,以名人资源为吸引力,可以强化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联系,同时促进海内外交流。
  
此外,充分开展“寻根夏令营”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华裔青少年到中国来,了解中国和感悟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传递出去。

资料图: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寒衣节祭祖大典。600多年来,回大槐树下寻根拜祖的移民后裔络绎不绝。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中新社记者:历经几千年演变,新时期应如何理解中华姓氏文化?
  
张新斌:中华姓氏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狭隘的族姓概念逐渐淡化,文化的纽带意义和象征意义得到强化。以家谱为例,在古代,外人不能介入家谱编修,且由宗长掌管秘不示人;在现代,可以请专家介入编修家谱,家族成员也可以人人参与,形成了特有的家族文化现象。
  
家谱是家族文化乃至姓氏文化的载体。通过修家谱对姓氏进行梳理,搞清脉络世系,传承良好家风。姓氏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姓氏文化充分发挥了家风、家训的正能量,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人生观等起到积极作用。至此,姓氏文化的内涵也更丰富和有价值了。
  
近几年,姓氏寻根的目的也发生很大变化,从最初为寻找祖先而寻根,到如今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寻根,姓氏文化凝聚了全球华人最大共识,也可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完全统一起到独特作用。

受访者简介:

张新斌。中新社记者 李超庆 摄

张新斌,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兼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执行主任。主持国家与省社科基金10余项,研究领域为黄河变迁与黄河文化、先秦历史与考古、姓氏文化与河洛文化等。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原标题:《东西问 | 张新斌:东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讲“根”,有何异同?》
编辑:梁异
责编:陆春艳


东西问·对谈 | 梅兰芳与世界戏剧 赏心乐事谁家院?


东西问 | 王辉耀:完善全球治理,东西方如何“求同存异”?


东西问 | 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四:为何“天下大同”决定了中国的“世界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