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黑”中餐馆,有意思吗?

中国侨网 2022-10-20


纽约华埠的各种中餐馆一向是“网红”的热门打卡点,新冠疫情之后,更是有不少人介绍华埠中餐厅的廉价美食,希望通过网络影响力帮助餐馆复苏。


但最近,一个探店视频引发了网友愤怒。


这个视频由一名白人男子发布,标题叫“我在纽约穷困潦倒时吃什么”。视频中,他选择了曼哈顿华埠一家饺子馆,先是吐槽餐厅招牌都褪色了,接着拍了贴在窗户上的价目表,说明饺子在六年中涨价不少。


然后他带着打包好的饺子坐在公园里吃,还说“我以前听说他们的肉馅是老鼠做的,但是味道很好。”


视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愤怒和不满。有网友在视频下评论说“我希望美国的食物也能有这样廉价的刻板印象;为什么人们从不说,汉堡肉饼是马肉,热狗肠是蝙蝠肉?这在某种层面上就是偏见。”




更讽刺的是,该男子还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且品牌下有许多包含亚裔文化元素的产品。结合他在视频中的言行,有网友批评他“吃饱了骂厨子”,借鉴他国文化赚钱,却丝毫不懂得尊重。


令人欣慰的是,这家饺子馆并未受到影响,目前食客依然络绎不绝。饺子店店主是一对中国夫妇,直到记者来访才知道有人说自己的饺子是“老鼠肉”。


夫妇俩对此很淡定,表示经营此店已有20年,从馅料准备到亲手包制,所有进出的人都能看到。“疫情都挺过了,勤恳攒下的老口碑不怕诋毁。”


饺子馆厨房内加工、手作、烹饪,食客都能一目了然。(美国《世界日报》张晨/摄影)


夫妻二人也十分宽容,他们表示,不懂、也不愿去猜视频拍摄者的用意,“也许要流量,要紧贴话题才能够吸睛。”


但他们想要食客明白,中餐厅以量大实惠著称,“这是华裔移民到这个陌生地扎根的初心,但不代表可以将一切与廉价、肮脏的用料画上等号。”


海外中餐馆被歧视、抹黑甚至攻击,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早几年前,很多国家的中餐馆都被诋毁过卖“老鼠肉”、“狗肉”、“猫肉”。2018年6月,美国芝加哥一中餐馆员工在挖了一袋土准备拿回家种花,结果莫名被造谣成“杀狗”,相关视频在网上被转发超过400万次,引来了大量谩骂,中餐馆生意也受到严重影响。


除了这种匪夷所思的污蔑,还有一些针对中餐馆的更“日常”的刻板印象和误解。比如中餐太油腻、盐太重、味精多、易发胖、不健康;中餐馆脏乱差等等。


资料图:顾客在旧金山唐人街街头用餐。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2017年,加拿大一游戏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肮脏中餐馆”的游戏,游戏内容包括华裔厨师将垃圾煮成食物供给顾客、偷税漏税、残杀动物等,充满对中餐馆的各种误解、抹黑、侮辱。游戏引发了华人大范围的抗议,舆论压力之下,开发商最终发表声明向华人道歉,并宣布停止发行这款游戏。


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各地中餐馆更是遭到各种无端骚扰和攻击。英国一家中餐馆自疫情后不断接到骚扰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供应蝙蝠”,最后店主不得不报警。至于被盗抢、闹事等事件,更是不可计数。


资料图:旧金山唐人街一家餐厅内景。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陈勇指出,百余年来,对海外中餐的歧视和偏见从来没有停止过。排斥华人的主流社会认为中国城充满污秽和各种病菌,中餐馆到处都是老鼠。这种歧视和排斥是形成中餐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价格低廉,这是贯穿20世纪美国中餐业的一大特点。除熊猫快餐等少数连锁店外,多数中餐馆是以家庭为经营核心的小本生意,以低价吸引顾客,利润微薄。从业者披星戴月,赚的都是辛苦钱。


虽然压力重重,但一代一代中餐业者们从来没有放弃努力。从百岁“中餐女王”江孙芸,到如今遍布海外的无数餐馆老板,他们提升菜品、优化管理、改进用餐环境,无论是高档酒楼,还是华埠街头的饺子店,每一位中餐业者都默默地苦心经营,改变中餐的形象,扭转其他族裔对中餐的偏见,让近千年的烹饪传统在新世界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如今的中餐馆早已不是当年的状况,喜爱中餐的人也越来越多,还试图靠诋毁和抹黑来赚取流量,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资料来源:中国侨网、中国新闻网、美国《世界日报》等

作者/编辑:李明阳



气愤!又一起针对华裔劫杀事件发生


冒死从缅北逃回后,他们讲述了惨痛遭遇…


华人想买枪防身!美国还能令人“安心”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