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玩麻将,开始画画了”--波兰夫妇看中国乡村之变
“村子里的中老年人可以靠搞艺术赚钱吗?我们还挺好奇的。”玛格达琳娜说道。
玛格达琳娜和雷加来自波兰,现任教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于夫妻俩来说,中国的乡村景观独具一格,自然的山水风光与中式村落建筑让他们着迷。而在浙江宁海葛家村实践的“艺术赋能乡村”项目,更吸引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从游客化身为研究者,了解发生在中国乡村的创新性尝试。
“艺术理念如何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村民们赚到钱了吗?他们有什么感受?”带着这些疑问,玛格达琳娜和丈夫雷加于2019年踏上了乡村调研之旅。
村民正在制作手工艺品 受访者供图
人和村子“动”起来了
“我们认识了一对老夫妻。他们跟我讲,原先的生活就是与麻将为伴,一天可以玩上好几个小时,但也说不上是否真的喜欢玩。不过现在,他们抛弃了麻将,开始一心画画了。”玛格达琳娜觉得这种转变很有意思,老夫妻像是懵懂的儿童,大胆地向艺术伸出手,调皮地玩弄着美学。
而这样对美的摸索在葛家村随处可见:原先破败的田间小路被村民们装点成了“风车隧道”;街角的墙面上被村民用竹节拼出了“海底世界”;老人手拿角磨机,磨着木头,开起了小艺术馆;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中年人回村,把老宅改造成了“仙人掌酒吧”......
葛家村仙人掌酒吧。 徐铭怿 摄 来源:中新网
玛格达琳娜用相机记录着窗台上用毛线制成的中式宫殿模型、围栏旁栽在竹筒里的小花束,还有屋外对游客打招呼的木头小人。村民们对生活的浪漫想象透过这些手工艺品冲到了玛格达琳娜和雷加的眼前。
“村民的笑意是藏不住的,他们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表示喜欢这样的生活,积极地与我们分享他们的艺术构思。”雷加坦言,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股流动的生命力恣意奔腾。然而,这种状态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窗台上的手工艺品 受访者供图
“人”是中心 艺术是驱动引擎
在一次和村里的艺术指导老师聊天时,玛格达琳娜惊讶地了解到,这位老师曾极力反对艺术赋能乡村项目,然而现在,他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项目的领头羊。“周边村子的人都给他打电话询问怎么实践这个项目,我们聊天的途中,他得接了有十多个电话吧”,玛格达琳娜笑道。
玛格达琳娜说,据项目负责人透露,起初村民们都觉得艺术虚无缥缈,搞艺术和赚钱如何能产生联系?在意识到向村民空讲概念不可行后,团队立马丢掉PPT,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在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后,带着他们,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竹子、木头、贝壳等等,从简单的装点墙面开始,一起动手实现艺术创想。
村民的手工艺品 受访者供图
最初,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试试,从用石头和贝壳砌花盆、装点墙面,再到后来做一些大型的室外布置。其他的人看着村子在这些“不靠谱”的人手里变得越来越漂亮后,也开始跃跃欲试,想要加入这场试验中。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来众多游客,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也受到游客的欢迎。
被村民装点过的墙面 受访者供图
“当地有一位女士通过这个项目开了一间工作坊,售卖自己和伙伴用竹子做的手工艺品。网上的销量很好,能增加差不多一万人民币的收入。”玛格达琳娜分享到。
在用熟悉的材料和做工方式去探索缥缈抽象的“美”时,村民们感受到自己与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有了新的连接:村子在他们的双手下变得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有了更多宽敞干净的公共区域,供人们阅读、闲聊;平日里的乡亲变成了合作的伙伴,集思广益为村子带来更大的效益。故土从印象里出生、劳作的地方,变成了鲜活的、赋予个人巧思的创想空间。
雷加感慨道:“当项目真正站在村民的角度出发时,艺术就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驱动引擎,村民们都想要努力为村子做点什么。”
村民和“人大椅” 受访者供图
村里的老人跟雷加分享说,他们的孙子孙女感到非常自豪,一是因为村子变得特别漂亮,二是因为这种翻天覆地式的变化正是由他们创造的。年轻一辈也愿意带着城里朋友到家乡转转,向朋友讲述他们的长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乡村艺术家的。
用创造力为乡村发展添翼
回看这段经历,玛格达琳娜和雷加欣喜于,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用各种创造性的方式帮助改善乡村环境。
村子的变化让年轻人发现了故土蕴含的潜能,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出走于他乡的劳动力反哺的机会。而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讲,他们发现有一部分人在用前沿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较落后地区衍生出发展的多样性,这或许会带来更多的关注,并激发巧思。
制作手工艺品的年轻人 受访者供图
“我认为世界各地的农村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诸如年轻劳动力短缺、工作机会较少等。我们需要一些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尝试都是相当值得的,不去试一试,怎么能知道效果如何呢?”雷加说。
“当你走进葛家村的时候,你会被村民们的激情感染到。这些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故事应当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看到。我们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希望通过书写,让更多互利的交流产生可能。”玛格达琳娜说。
作者:刘洋
编辑:王超
共筑全球新“气候”,中国从未缺席丨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
搜索量涨13倍!电热毯后,这件国货也大卖欧洲
闽籍海外侨胞以侨为“桥”:推动交流合作 促进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