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场和观众打麻将?两个中国留学生做的戏在英国上演

刘洋 中国侨网 2023-09-19
台上,一张麻将桌,几个人围坐。

“现场的观众有没有会打麻将的?来打一把。”
开场,《埠Bu》的导演先和观众打了一把麻将。

打麻将剧照 受访者供图 于正梁摄
何为“埠”?

“埠,顾名思义,为港口落客歇脚之所。但此‘埠’⾮彼‘埠’,这里的客人皆为亡魂。”

在这个剧本里,“埠”是一个虚构的中式死后世界中转站。
编剧罗蕴佳说,关于人死后会去往哪儿,不同民族、宗教、文化都有不同答案。如果一个人认同他的中华血脉,那么他在死后将到达“埠”。

罗蕴佳和该剧的导演罗乐瑜就读于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应用戏剧专业。
二人在英国开办了一间应用戏剧工作室Luofulli,与英国侨团合作,面向当地华人开办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活动照 受访者供图
《埠BU》的创作均取材于参与工作坊的华人的亲身经历和创想。

“最初只有一个死后世界的设定。但剧情的发展完全依靠工作坊华人们的故事分享。”

《埠Bu》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罗氏一家好搓麻。她们在“埠”里边搓麻边等待着黛安的到来。

黛安是杨琳与一个英国人的女儿。杨琳在一次针对华人麻将馆的炸弹袭击中丧生,当时的黛安还是个婴儿。而现在,六十年过去,黛安已垂垂老矣到了生命的尽头。

杨琳的母亲罗巧君一直在“埠”的管理机构向裘博士学习。到了日子,一家人备好了家宴却迟迟未等到黛安的到来,遂向裘博士求助,寻找黛安的下落。

裘博士向大家介绍了“档案”的存在一一它记录着“埠”里每个人的生平。而黛安的档案,则去到了“埠”之外的地方。
寻找黛安的过程中,一家人翻遍了报馆、档案馆,看到了自己亲人们的过去,发现黛安的缺位,与她的外婆罗巧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剧照 受访者供图 于正梁摄
“我们想在戏剧中表现什么是‘中华血脉’。”罗乐瑜说,杨琳死后,罗巧君认为黛安由她的父亲抚养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便为她存了一笔基金供她读书、生活。

在罗乐瑜看来,注重晚辈的教育,关心晚辈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等家庭观念都是中华血脉的实际体现。

剧中,黛安生前虽然没有接触过多少中华文化,但一直都受到外婆的支持。不管处于何种文化环境,中华血脉是无法切断的。

在工作坊中,有不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移民到英国的香港人。
罗乐瑜说,他们对内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这些移民只会讲粤语,希望通过工作坊能学习普通话,与更多的华人移民交流,建立友谊。这也是“中华血脉”这一主题的由来之一。

端午节主题工作坊 受访者供图
罗乐瑜在海外学习生活很多年,她发现,海外戏剧中的华人形象常被塑造得很单薄,不够真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华人群体自我展现的缺失。

“在英国有很多针对当地白人举行的艺术项目,但针对华人群体设立的项目却寥寥无几。”
罗蕴佳认为,在海外做戏剧交流首先要关注到华人本身的表达需求。
“要引导华人说出自己的故事”。不同代际的华人有不同的经历和想法,是各个时代的缩影。他们需要一个交流的空间,让自己的故事被听到。

剧中有一场戏是“祖坟冒青烟”。每当青烟飘起,埠中的人就会看到一个关于子孙后代成就的故事:

有白手起家创立时装店的华人;
有成为第一位考取英国皇家测量师的华人;
有在儿时获得长跑冠军的华人。
他们亲自上阵演出自己的故事。
剧照 受访者供图
罗蕴佳说,这些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在一期工作坊中,她们邀请参与者说出令自己自豪的经历。
罗乐瑜认为,这些成就虽然在世俗标准下看来有大有小,但都是华人的经历,都值得被听到。工作坊的目的就是鼓励大家表达自己,与有着相同血脉的人交流。

除了故事分享,工作室还与华人社区中心合作,举办端午手工艺和皮影戏工作坊。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前来的华人朋友互相交流,拉进距离。
皮影戏工作坊 受访者供图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华人勇于表达自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听到真实的华人声音。”罗蕴佳说。



好消息!此地至十国首都航线将恢复!


“80后”华商夫妇在美国做跨境物流:“还在摸索”


外国人申办居留证件免于留存护照!公安部发布26项便民措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