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关于中国围海造田的影像调查计划
映·纪实影像奖
获奖作品选登
杜子 :《 填 海 》
“映·纪实影像奖”10位获奖摄影师名单 : 陈博、陈杰、德戈金夫、杜子、韩萌、金向怡、李颀拯、刘劲勋、杨文彬、吴皓&张琦
填海是指用土石、建筑垃圾、工程组件将陆地、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成新的陆地,用人工建设的方式扩充土地面积,将海岸线向前推进的过程。
近30年来,中国的填海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发展,这或许会带来一些短期效益,可长此以往将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中国目前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却早已很难在其中找到自然的海岸了。
本届“映·纪实影像奖”获奖摄影师之一杜子,带着尚在进行中的摄影项目——《填海》,为我们深度剖析这件极易被公众忽视的问题。针对该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进展情况,映画廊与杜子进行了一次对话:
浙江台州
映画廊(以下简称映):您的作品《瘢痕》《填海》都是从人为造成环境变化的角度切入进行考察与拍摄,那么这种创作方式的支撑理念是什么?
杜子(以下简称杜):《填海》的项目计划起始于我之前的项目《瘢痕》,在《瘢痕》系列中,我关注的是人类大体量改变自然地貌所形成的像伤痕般的景观,这其中就包括围海造田(即“填海”)。我做《瘢痕》时都会对每一种形成瘢痕的风景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每一个人为改变的自然景观里面都有着许多过去被我们忽略的事情,就想做一些更深入的瘢痕组织的病理分析,解剖每一种瘢痕形成的原因、背景及影响,把它做成一个风景病理学的视觉议案,探讨它背后真正的病灶。后来随着我研究的深入,觉得填海就非常适合进行这样的病理分析。因为填海造地的外在表现只是海堤的推进和延伸,远不像一个污染事件表现的那么触目惊心,它可能就是一个海坝,但其实它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可能比一个地方的局部环境事件对生态的影响要大的多。
浙江洞头——填海工程和烂尾的海景房
映:《填海》计划如何展开的?有着怎样的一条线索?
杜:项目确定后先大量收集资料,读很多相关的书,像洋流、滨海生态等知识和问题都是我过去没有涉及的领域。我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读很多书,先搞清楚很多知识点,最后以海岸线为线索制订了一条沿着海岸线做田野调查式梳理和考察的计划。
中国海岸线填海不完全采样图
映:您刚才说“大量地收集资料最后制订了一条沿着海岸线的计划”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条海岸线的情况吗?
杜:从我制作的“中国海岸线填海不完全采样图”可以看的到,填海工程已经几乎遍布整个海岸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在沿海一带还真是被奉为圭臬。海洋战略、蓝色跨越,一个又一个产业基地、工业区、科技园、度假村、房地产项目……在海边落地生根。整个海岸线跑下来,中国的海岸线除了一些岸高坡陡、不适合围海造地的地方之外,已经很少能看到超过几公里以上的自然的海岸了,人和海洋的关系好像越来越近,但又好像越来越远了。在高歌猛进的海洋战略下,不知还能保留多少自然的海岸呢?这个问题既是为我们人类自己问的,也是为以海为生的各种生物而问!这些海洋生物赖以栖生的滩涂、潮间带、湿地去哪儿了?
连云港——填海扩建的滨港园区
映:您曾在《填海》的项目计划书中写到:“用艺术的方式科学地呈现这件事”,那么关于一个案例的研究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杜:我觉得在如今媒介非常发达的传播条件下,环境事件很受重视,我们的视野中其实并不缺少记者式对环境的关注。而艺术家会很不一样,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把他们的思考或诘问呈现出来。在这个项目中我采用了图片、视频,图表、装置、文献、考察日志等多种手段,把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引入艺术表达之中。这样要比纯粹的科学研究富有趣味性,艺术性,又使艺术的主观表达中注入了科学实证的内核。
浙江温州瓯飞工程(填海导致洋流改变)
个案分析均有相应文案支持
映:目前项目进展到怎样的程度?拍摄过程发生什么让你感到困惑或是难忘的事情吗?
杜:目前完成了第一阶段海岸线全线的概况考察,下一步就要由景及人,准备更进一步关注填海对人的影响,关注由于填海而远离海岸的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至于难忘的事,太多了,既有看到对环境破坏的愤怒,也有对这一切之所以产生的诘问;既有在当地朋友引导下收获满满的喜悦,也有无法进入现场的无奈;既有踌躇满志的一路向前,也有被关小黑屋、请喝茶的孤独恐惧;既有素不相识的人给予的无私帮助,也有生病、受伤时的无助……这一切都会成为我人生的财富,永远珍藏。
如果要说困惑的话,最大的困惑应该是系统性的困惑,这也正是所有这些大体量改变自然现象背后的病灶所在。每一个逆自然的大型工程都是贪婪成性的资本和没有约束的权力媾合所孕育的怪胎,而制度的篱笆并没有有效阻止他们的野合。但是,对制度合理性的拷问,你懂的,只能是虚晃一枪、点到为止。
填海调研拍摄日志
(采写:陈箫音)
更 多 作 品
广州南沙港——由小岛填海而成的大型港口
曹妃甸——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填海工程
浙江嵊泗——远离大陆的海外离岛也到处是填海工地
天津滨海新区——深入海中的公路
雾霾中的河北黄骅港
渤海湾——海油陆采
山东海阳——开发中的人工岛
深圳前海
喷砂——用挖泥船将海底泥沙通过管道吹喷至填海堤坝内代替大量的土石方
杭州湾——填海而成的备用土地
洋山港石化码头
天津滨海新区
浙江舟山群岛——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大量空置
山东日照——大干快上的工业园区,远处林立的烟囱不知会不会是这个园区的未来
连云港——填海导致天然沙滩被淤泥淤积
连绵的海岸线上到处是这样的铁丝网封闭着的工地
削山拓岸取石
“填海”,作为一种意象,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精卫填海”,那个具有复仇性的悲剧事业当中。它所表现的那种报复性的疯狂,在如今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能找到同样烈度的现实镜像。
以此为基点,不断诉诸于暴力性的土地延展,于蓬勃的经济发展中作为一种政绩策略到处被描绘成乌托邦幻境般的美丽前景。大众消费、资本和权力交织的“政治经济学”更是填海的助燃剂。海堤和沙袋石块线绵延的长度超过了长城,大片的湿地、滩涂、红树林变成了开发区、港口、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度假村、人工海滩、海景住宅......当然也有烂尾的填海计划。
我愿以此项目作为一个风景病理学的视觉议案,来探讨病理背后真正的病灶。
摄影家
杜子
生于太原。
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宋庄。
2013年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
2015年获“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相关链接:
了解画册信息可长按二维码进入映画廊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