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画册,你算是摄影家吗?

那日松 映画廊 2022-12-25

刘远《活在广州》,映画廊编辑设计,2017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开始有了收藏各种摄影画册的习惯,开始时主要是购买国外的画册,那时候最热衷的是到处收集“小黑本”——一种国际上著名的专门出版摄影大师的小开本,黑色封面的画册。因为相对于我那时可怜的收入来说,“小黑本”是可以消费得起的唯一的国外摄影画册。


我的第一本“小黑书”是《寇德卡》,然后陆续有了《法兰克》《桑德》《阿杰特》《索德克》《克莱因》等等……


那时候,还没人着急买房买车,我住在宣武门的小房子里,每天晚上在昏暗的台灯下,看着“小黑书”中那些大师们为人间留下的一个个永恒的瞬间,感觉到摄影原来是如此的超凡和伟大。


我花“巨资”(好像将近1000元人民币)买的第一本大画册是《IN OUR TIME》,一本马格南图片社出版的大型画册,时间好像是1993年,那本画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一年时间就被我和周围的朋友们翻看得几乎散架了。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前期,寇德卡、马格南、《美国国家地理》是我的最爱。


1998年的时候,我有了第一本荒木经惟的画册《夏小说》,一位中学同学从日本给我带回来的。


2007年,我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旧书店里买到了70年代出版的韦斯顿的画册,画册本身就像是一件艺术品,那本画册被我砍到了差不多3000元人民币。


2009年,我用半价600元人民币买到了詹姆斯·纳赫特威的《INFERNO》,那是我心驰许久的画册。


现在我已经有了几百本国外的摄影画册,国内出版的画册就更多了。


国内摄影师的画册,因为我的职业关系,很少需要购买便可以得到很多,但即使这样,我也会经常到北京潘家园,淘一些旧的、绝版的画册。


《1958中国摄影年鉴》被称为“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摄影年鉴”,就是我在潘家园一堆杂乱的旧书中发现的,我最终花50元把它买了下来。


在潘家园,我唯一的遗憾是当时没有把《中国》(1959年为建国10周年而出版的)那本大画册买下来,记得好像是2003年或者2004年的样子,一本九成新的《中国》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画册,马上就被它震住了,那时就觉得原来我们国家在1959年的时候就出版过这么顶级的摄影画册啊。那个摊主开价是5000元人民币,而且一点不降价,我身上没带那么多钱,最终放弃了它。几年后,当我有机会真正了解这本画册,并在《像素》中详细深入地介绍它时,《中国》的拍卖价格已经最高攀升到3万6千元人民币。据说现在的价格已经在10万元左右了。


除了东淘西买,我还珍藏了一些朋友送给我的画册。


1997年我在陕西出差,胡武功、侯登科、邱晓明三位大哥送给我的签名画册《艰巨历程》(《中国摄影40年》),是我最珍贵的画册收藏,也是“猴哥”(侯登科)留给我的最好的纪念。


除了收藏画册,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编辑,我的职业就是帮助别人编辑和设计、出版摄影书刊。将近20年的摄影生涯,我已经记不住到底编辑过多少本画册,应该有上百本了吧。


最难忘的记忆是1999年帮助赵铁林编辑他的第一本书——《聚焦生存——飘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那是一次艰辛和磨炼理想的过程。


最有成就感的是编辑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这本画册不仅畅销,而且成为了一个经典。


这两年,我遇到的最神奇的画册出版狂人是摄影家刘远,他以差不多每年出版20本个人画册的速度构建着他一个人的影像出版王国……


也许这就是画册的魅力吧。


出一本自己的画册几乎是每一个摄影家的梦想。


是的,一本画册都没有出过,你算是一个摄影家吗?







 

所以,你算是摄影家吗?


——算(看这里↓)


——不算(更要看这里↓)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