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青田北山学校教师跋山涉水去家访
5月1日,在《中国教育报》第四版发表文章,题为《走吧,跋山涉水去家访——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北山镇学校“家访日”纪实》。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内容?
以下是全文内容↓↓↓
走吧,跋山涉水去家访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北山镇学校“家访日”纪实
△千峡湖上波光粼粼,乘船摆渡可谓诗情画意的水上之旅。
江南草长,春光融融。4月8日,张军洋、杨丽、潘军晓起了个大早。他们是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北山镇学校的教师,今天“家访日”到了。
北山镇学校地处青田山区,三分之一学生来自周边的库区,上学路是“水陆两栖”,最远的有3个多小时行程。出于安全和保障的考虑,学校规定家访必须有一位中层干部同行,这次的领队是教务主任张军洋。
出发前,三人检查了家访的必备品:雨伞、矿泉水、干粮,还有《家访记录本》。今天家访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刘江洋和刘伟杰,他们分别住在双降顶和小黄庄。平时住校,十几天才回一趟家。恰好赶上老师要去家访,大家就同行了。
从学校出来步行十多分钟后,来到一个简易码头。作为当地的一项惠民工程,这里有“校船”免费接送库区的孩子。
△在校船上,“开心果”刘伟杰(右一)在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让老师潘军晓(左一)、杨丽乐不可支。
在船舱里师生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潘军晓和学生玩起对诗大赛,杨丽时不时问问孩子家里的事情,张军洋则在一旁拍起了照片,一船人好不热闹。
△校船靠岸了,张军洋、杨丽、潘军晓、刘江洋和刘伟杰一行5人,踏上“回家”和“家访”之路。
△午餐时间到来,大家在树下小息。怕张军洋(左)不够吃,杨丽分给他一块干粮。
一个多小时后,“校船”渐渐靠岸。真正的挑战开始了——爬山。所谓的“山路”,就是断断续续的石阶和错落不堪的泥路。“昨晚下过一场雨,大家路上小心一点。”张军洋特别提醒了一句。一路上,两位学生时不时会凑上来问:“老师,您累不累?渴不渴?山里的泉水可甜了!”
△刘江洋家在山顶上,屋顶和门窗都破损了。父亲刘小军(左一)告诉老师,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家访的第一站是刘江洋家。他家住在双降顶,山顶上就一户人家,爷爷奶奶务农,父亲有时出门打工。“那里就是我的家!”不知过了多久,刘江洋指着前方喊道。一行人于是鼓足了劲儿向前冲刺。
“老师,你们来啦,快进屋快进屋,真是辛苦啦!”刘江洋的父亲刘小军迎了出来。
“作业完成得怎么样?”“有时为了干活,要到很晚才做。”“生活上有困难吗?”“没有,他很争气,我们也少操心。江洋在学校表现咋样?”“学习很好,也挺勤快,尤其在劳动基地里动手能力很强。”……这一言一语,杨丽和潘军晓都写进了《家访记录本》。
△刘伟杰的奶奶拿出全家福照片,给老师介绍家庭成员。
离开刘江洋家,大家吃了些干粮后,就赶往刘伟杰家。这是一段下山的路,路况比上山时更为糟糕。安全起见,张军洋分给每人一根树枝当拐杖。即便这样,也有人摔倒了好几次。
中午过后,当地最高气温已经达到33℃,等到了刘伟杰家,每个人都汗如雨下。刘伟杰的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就奶奶照顾他。听完老师的介绍,刘奶奶一个劲儿地点头,口中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家里好几年没来人了,来的最多的是老师啊。孩子就交给你们啦。”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在回程的船上,杨丽和潘军晓都靠着座椅睡着了。张军洋在翻看相机里面的照片,他说,到边远学生家去家访,是教师对学生上学不易的体验,这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孩子多一份关爱。
△回到学校后,张军洋把当天拍的照片与两位同伴分享,这是“家访日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6年起,丽水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进家入户,携手育人,万师访万家”大家访活动。这次活动以课程化为引领,把家访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互联网+”连接线上线下;以常态化为标准,因事因地因生开展个性化的家访;以长效化为目标,通过家访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家访手记”评选等措施加以推进。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家访虽不是万能钥匙,却能打开孩子、家长的心锁;家访是一剂良药,能医治当下教育的沉疴陋习。我们希望借此助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丽水市教育局局长何卫宁说。
-END-
本 期
作品来源|中国教育报
排版|小夏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