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姐妹们,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如果没有星标,公号文章就会渐渐沉底,我们可能长久失联。拜托🙏🏻大家给“好姑娘光芒万丈”一个星标啦~爱你😘
寻找失踪儿童?走失老人?多年来失去联系的亲人朋友?前段时间刷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24岁男生,联系各路媒体帮忙转发他的一则“寻人启事”。而他要找的,是一个“只在高铁上见过一次”的陌生女孩。寻人动机则是一见钟情,“请给我一个追求你的机会”。这位男生在寻人视频中公布了对方的高铁车次及座位信息,声称全网播放量已突破千万,但还需要加大转发力量,于是请求其他博主帮忙扩散。恐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个视频发起者丝毫未意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无良媒体不计后果的“热心”转发。
更在于这种全网寻人的求爱方式,事实上,仍被美化为一种浪漫爱。#全网寻找小姐姐#、#全网寻找小哥哥#、#海底捞人#......在网上输入相关关键词,你会发现大量类似的电子寻人启事。有人直接放出未打码的偷拍照片,“五分钟内我要她全部的资料”;图源:抖音,原图未打码 有人暴露对方车牌号,“十分钟内我要她的全部信息”; 图源:抖音,原图未打码 而这类视频的评论区留言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以调侃的方式“教育”拍摄者;另一类则在充当互联网热心红娘,帮忙提供寻人思路,加油鼓劲。缘分来了、纯爱战士、一见钟情、遇见爱情,是这类偷拍寻人的主要标签。
而偷拍捞人的求爱方式,不仅在各大互联网平台广泛流行,校园内的表白墙同样也是重灾区。部分学校的表白墙仍把偷拍投稿视为一种当代大学生的浪漫脱单方式。开头一定强调“麻烦墙把我匿得死死的”,然后放上自己偷拍到的同学照片,结尾还不忘配上一句经典挽尊“有男/女朋友就打扰了”。
当面没有打招呼的勇气,却又寄希望于通过偷拍寻人来索要他人的联系方式,好促成一段赛博姻缘。宿舍楼下、大街上,反正非得找个人多的地方,准备几朵玫瑰,摆上心形蜡烛,然后在围观群众“答应他答应他”的呼声中。一种被称之为“浪漫”的情感氛围似乎就被营造出来了。其实我们很清楚,对个人隐私被暴露却毫不知情的另一方来说,大概率只会是种惊吓。我曾在小红书上刷到这样一个博主,页面上数十条寻人启事,坚持不懈地发布女生的行程、穿着打扮、公司位置,甚至还制作了纸质的传单,每天在地铁附近蹲守,来回80多公里,发疯一样寻人。而他要找的这个女生,仅仅只是跟他在高铁上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没来得及+v”。也许对认同一见钟情千里寻人浪漫爱叙事的人来说,这可能是爱的表现。但只要心怀一丝警惕,你就会感觉不对劲——难道真的不是跟踪骚扰吗?设想一下,一个陌生人偷拍你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你的行程、蹲守在你出没的地点、暗自查访关于你的一切,就是因为“对你一见钟情”,“想找到你”......是不是觉得后背发凉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几年前的王府井书店痴汉男事件。一男子在书店偶遇一位女生,仅仅是“对视了十秒”就“非常满意”,“感觉非常合适”。 图源:新浪微博 没好意思问人要联系方式,错过又后悔,于是就开始了一系列可怕的寻人操作。
先是连续50多天去书店蹲守,每天十一点从燕郊赶到王府井,在书店一直等到7点多。理由是“工作能挣几个钱”,“赚钱是为了养家糊口,你家都没有,你养谁去对不对?” 图源:新浪微博 后来他发觉守株待兔几率太渺茫,于是就去发带有女生外貌特征描述的寻人启事。“原告主体发誓,这辈子见过的最动心的姑娘就是这位了。”“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之后明白了,那可能失去了一生所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原告主体今后人生存在的意义。”“原告主体一定时间内找不到这位姑娘,可能会接受失去人生意义这个结果,选择做一个失去灵魂的肉体躯壳,像个活死人般终其一生,忍受命运对原告主体开的玩笑。” 图源:新浪微博 法院拒绝受理后,他仍然没有死心,找了媒体报道,还在采访中声称“正当渠道不行就想别的方法”。图源:新浪微博 当然这名男子最后并没能如愿,否则这很可能已经变成一则刑事案件。
不管一个人在十秒的时间内能爆发出多么富有激情的爱意,一旦这种爱意的表达,完全不顾及他人,甚至有可能伤害他人,那就意味着他爱的肯定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所以那些歇斯底里的“为爱奔赴”,实际上只是一场场感动自己的求爱表演。“被爱妄想症”又称“单恋综合征”,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会一厢情愿认为别人在偷偷爱慕自己,就算被对方拒绝,他也只会认为是对方在考验自己的爱情忠诚度。我记得21年有个新闻是“小伙想找去年在杭州1314路上偶遇的姑娘”。90后男子卢先生曾在杭州公交上偶遇一名漂亮女生,此后一直对她念念不忘。
于是他在半年后找到了钱江晚报的记者,请求他们帮忙调取公交监控寻人。给媒体公开的寻人线索有二,一是凭记忆手绘的女生正面、侧面和背面素描画像,二是他通过窥屏推测得知的女孩学校信息。关于为什么想找到这位女生,卢先生的回复是“我和她有对视,她应该是对我有好感的。”仅凭对视就断定他人对自己产生好感,是妄想症的典型体现。患有被爱妄想症的人,通常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想象出来的内在世界,充满了被爱妄想和自命不凡;一个则是现实世界,是他不自信的外部世界。这就可以解释卢先生为何深信对方对自己有好感、为何有胆子窥屏,但是却没勇气上前打招呼,要一直等到半年后再来网上捞人。上野千鹤子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也提到,被爱妄想是导致性暴力伤害案的重要原因。她在调查东大学生性暴力伤害案时,发现其中最多的案例是尾随跟踪,而大部分犯罪者是没有任何恋爱经验的理工科男科,他们尾随别人的原因正是基于一种被爱妄想。听说精神疾病中的恋爱妄想几乎全都是被爱妄想,某些人会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是对方深爱的人。
如果他喜欢的女性对他不理不睬,就会一厢情愿地解释成“她太害羞”“她不敢主动示好”,或是“有人阻碍了我和她的关系,我必须清除障碍”,总之一切都要符合自己的妄想。
08年林明杀害前女友周春梅一案,就是“网络捞人”被变态偏执狂当成凶器的典例。2008年,高考结束后,周春梅考上新乡的河南科技学院服装表演系,落榜的林明只能去上海打工。也在这时,周春梅向林明提出分手,理由是两人今后没有共同的路可走。但林明无法接受,他觉得对方对自己仍有感情,分手只是因为女方家人反对。于是他在知名网站发帖,谎称四川女孩周春梅家境贫困,男友林明身兼数职供她上学,不料她考上大学后,忘恩负义,还编造谣言称林对她心怀不轨。如今林身患白血病,恳请广大网友帮忙让他与周春梅见上最后一面。帖子发出后,短短几天时间,周春美的各项详细信息就被“热心”网友公布出来,学校、家庭住址、照片、手机号、QQ号、寝室号、甚至亲朋好友的个人资料都曝光于网上。周春梅成为了网友眼中“史上最不义的女大学生”,而林明不仅顺利地找到了她的下落,还在校园门口堵着她连刺数刀。网络可以寻人,可以寻爱,但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人打着寻人寻爱的幌子寻仇呢?尤其在1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人人都是博主的时代,涉嫌侵犯他人隐私的“网络捞人”行为,其危险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此前的王府井书店男事件、钱江晚报帮90后小伙寻找公交车女神事件,都曾引发大量的公众质疑。我们深知这种打着“一见钟情”“全网寻爱”旗号,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本质不过是一种以浪漫为名的人肉搜索。
而在这些事件中,一些媒体出场试图充当红娘的逻辑,和几年前国内寻人节目的逻辑是一样的。比如14年央视著名寻人节目《等着我》,就有年轻人上节目寻找一见钟情陌生人的案例。从追求者单方面的表述来看,他们的心理都是“不希望错过,不希望成为自己的一个遗憾”。
而节目则引导观众将寻人的行为视为一种浪漫,视为一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等着我》 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爱就是要大声说出来”的时代了,我们对浪漫爱叙事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不尊重当事人感受的道德绑架式表白、未经许可传播他人信息的“网络捞人”式寻爱,长期以来都被包装为浪漫爱,而如今,这个陷阱正在一步一步被我们识破。我们不再吃勇敢爱浪漫爱的鸡汤,而开始寻求对爱的尊重。少一点明知冒犯的网络捞人风气,多一点向前一步的搭讪勇气,也懂一点被拒绝后保持距离的分寸。 图源:新浪微博 PS:大家好啊,老妖最近拓展了新业务,开始做团购啦,找了一些做供应链的朋友,打算合作搞点团购,分享一些物美价廉的好东西,感兴趣的姐妹可以加入一些,直接扫码,或者添加老妖的微:yaoyaocat0608即可,多谢大家支持啦。卖的东西还蛮受欢迎哒,物美价廉~有9.9快一双的拖鞋,8.9块5双的袜子,9.9块32套头饰~回购的姐妹也很多~\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她刊(ID:iiiher)。转载请联系她刊(ID:iiiher)授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我养的猫在房东床上撒尿拉屎,害我被赶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