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印洞朗对峙:印度民族主义的忽悠还是军事冒险的烟火秀?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珠江青年 2022-05-10


↑ 点击上方“珠江青”关注我们



在洞朗地区爆发的中印两国新一轮边境摩擦,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对峙后,不仅没有像以往的类似事件一样偃旗息鼓,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从印度国防部长公然宣称“现在早已不是1962年”,到印度媒体一再叫嚣“此次绝不撤军”,再到真实性有待于考证的“印三个山地作战旅出现异动”,都昭示出印度方面的某种迫不及待,预示着事件可能走向我们“不想看到”而又“不得不面对”的方向。

说我们“不想看到”,是因为最近二十年来,中印边界虽然因为印度的“祖传手艺”——蚕食推进政策而时有摩擦发生,但总体上这种摩擦都发生在双方的未定国界线上,也并未给两国的国家关系与经济文化合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今年的一部《摔跤吧,爸爸》风靡全国,就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明证,再如因为此次冲突而关闭的乃堆拉山口,就是印度藏传佛教信徒进藏朝圣的主要孔道。

目前我军还处于“脖子以下”军事改革的关键阶段,美前总统小布什对于军事改革有这样一句评价:“好比在一部时速一百八十英里的车上换发动机”。在我军目前指挥体系、隶属关系、兵力编成、装备换代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把握和足够的能力去遂行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仅仅依靠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集中精力完成社会改革的任务,只有和平才能保证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升级,只有和平才能把我们的资本、我们的设备、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人才送到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并确保几条能源线的安全。

总而言之,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的洞朗地区对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想看到、也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大气候”与“小气候”

但是毕竟,现实并不以我们的主观意愿为依据,更何况从印度本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来看,用一句话形容,此次事件是“国外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共同作用下,迟早要来的一次风波”。

我们先说印度面临的“大气候”,正如目前部分学者表述的,印度政府在地缘政治领域正在从传统的“不结盟”均衡外交路线,逐步转向向美国的亚洲战略方面靠拢。这一靠拢落实下来,主要体现在美国方面对印度行为方式的极大宽容与谅解,以及美、印两军频繁的军事互动上。




就以今年来说,美方就同印度达成或者执行了至少三笔意义极大的军事合作合同:
一是向印度山地部队交付了2门M777型155毫米轻型榴弹炮;二是同印度达成了一笔出售20多架MQ-9B无人攻击机的合同;三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一项合作,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预备将F-16型战斗机的生产线及全部技术资料移交给印方,虽然这一行为被很多军迷嘲讽为“集齐所有三代机可以召唤神龙”,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改变地区现状并导致印度实现产业升级的合作。

而印度方面在美国的默许或者纵容下,行为方式也变得愈加激进和不可控,似乎摆出了一副要和我国在亚洲范围内乃至一带一路沿线一较高下的势头。

就在本次对峙事件事发之前,美国的特朗普总统刚刚完成和莫迪的会谈,而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印、美、日三国的航空母舰组成的庞大战斗群正在印度洋上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

在这种节点上发生这样的事情,尽管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但是特朗普总统给了莫迪某种政治保证,或者莫迪想通过搞事给本已暗通款曲的美国方面再纳上一份投名状,或者是美日印对中国实施战略制衡的一次试水,是可以预料的事。

莫迪访美,与特朗普“熊抱”

谈过了“大气候”,我们再谈一谈印度国内的“小气候”。

自然,从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果来看,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己是一位较有魄力、较能决断的领导人,这体现在他对人民党的集权主义建设上,体现在他对印度国防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上,体现在他力图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的手腕上,更体现在他基本不计后果“鲁莽”推进的经济改革上。

这一经济改革在去年以换钞行动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今年则在难度上更升一级,以打破各邦之间的关税壁垒,实现中央的税制和财政统一为根本目的。

如果说去年的换钞行动中,地方实权派理论上可以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大捞一笔,那么今年的税制改革就是理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分地方实权派的蛋糕的更深层次改革,这叫“改革进入深水区”了。

那么,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客观上土邦林立、地方实权派势力巨大、利益盘根错节、宗教民族阶级冲突此起彼伏的国度,如何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保证国家的巨轮继续平稳前行?

笔者认为摆在莫迪面前的选择是很明显的:用印度民族主义这一“最大公约数”来凝(hu)聚(you)人心。最简单的方式,制造一个假想的敌人。无论因为这个敌人收获了一场失败还是一场胜利,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如果是前者,“就是你们这群坏淫不好好改革,我说了吧,不改革死路一条”;如果是后者,那么莫迪在印度历史上的个人威望基本已经可以与甘地或者尼赫鲁相提并论了,何乐而不为呢?

试想,从印度国内的“小气候”来看,还有哪一个假想敌比中国更合适呢?毕竟1962年的耻辱还没有报,1967年乃堆拉山口冲突又吃了亏,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五十五年的“卧薪尝胆”是为了啥?

从此次印度在事件开始之初的赤膊上阵、蛮横无理,再到事件发酵之时的傲娇自大、目空一切,莫迪如同普法战争之前的拿破仑三世一样急着找回场子、出一口恶气的想法几乎呼之欲出。

再从国外的“大气候”来看,既然域外国家指明了让我怼的对象,那么我还能怼谁?怼尼泊尔吗?行了,域外国家已经钦定了,这黑锅你中国就背着吧。

就这样,在印度的“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共同作用下,这块板子可以说是既偶然、也必然地打到了中国身上。说它偶然,从此事发生的直接原因看,不过是我国军队沿多卡拉山脊线我方一侧向洞朗地区修筑公路的行动,虽然仅仅是将以往的步巡改为车巡,强化边境实控,降低执勤难度的一般性举措,既没有改变中印边界现状,也没有威胁到印度本土的安全。

说它必然,从此事印度方面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来看,不失精明和审慎:

在战略的层面上,印度选择了在我国最需要和平的时期突然发难,而且甫一开始就选择了不留余地,不留后路的强硬对抗模式,通过加快事件的进程迫使中国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反应、前期占据优势保证在事件预后上可以坐地起价的意图相当明显;

在战术层面上,印度显然看到了洞朗地区虽然我军处于地势高位,但是落实到战术地图上,我军反而在印度驻防部队的下方,一旦爆发小规模冲突并不占优势的特点,故而将预设战场选择在了这里。

平心而论,就此次事件而言,印度人基本上做到了战略意图比较明确,战术选择比较恰当,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而言,已经算是超常发挥了。

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祭丨为了不能忘却的尊严






【近期回顾】

1、三下乡专访|你们先走,我们随后!

2、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祭丨为了不能忘却的尊严

3、七一专访|从入积到正式党员,初心未变



图文来源:思想火炬
排版:梁晓云

监制: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

珠江青年

给你带来珠江一手资讯

共青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委员会

团结 奉献 高效 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