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下乡回顾·风铃 | 泥制前世今生,迎风筑梦洛城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珠江青年 2022-05-09


书写可触可感的形象化史诗,我们歌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唐三彩;为构建大美中国,我们社会实践在河南洛城。2018年,风铃VII如风而至。


2018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风铃队,在河南省洛阳市,度过了充实且有意义的14天。我们探索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唐三彩,并以社会实践服务队伍的身份,秉承着“做小事、做实事”的宗旨,在洛阳城,留下我们的印记。7月的河南洛阳,所到之处,两行拂柳,细雨绵绵。裸足在异乡土地,我们情真意切。践行小事小迹,我们热情洋溢。



质纯素胚,传手艺人非遗精神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时期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是中国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和美术史上,它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观赏收藏价值。


7月6日,风铃队员前往洛阳市三彩小镇,对此“非遗文化”的制作工艺进行调研以及实践。在张家彩窑研学基地,我们参观了展厅内陈列的“三彩”作品并参与了三彩马的制作。



当我们从负责人张毅鹏老师手中接过“三彩马”的素胚时,内心已期待满满。队员们逐一为白色的手拉胚(素胚)上釉,用心雕琢。每上一层釉色,都仿佛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给‘三彩马’上釉,它把我们的眼睛从喧闹嘈杂的地方拉回,让我们静下心,沉下气,不疾不徐,不骄不躁……”队员如是说道。


当天下午,我们对中国唐三彩修复第一人、中国唐绞胎烧制技艺传承人张二孬先生就唐三彩文化发展现状、唐三彩发展的进程、大学生对唐三彩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进行了专访。作为张家彩窑继承人,张二孬先生及其家族,将“三彩文化”得以传扬,使其成为中国唐三彩复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而“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儿”的精神理念,则成为张二孬先生的人生信条,并上升为一种工匠精神。



学习三彩文化,体验彩窑制作。此次调研及实践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唐三彩”的魅力,也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才能像张二孬大师及其子张毅鹏一样,用一门手艺闯出一番成就,将“三彩文化”名扬。作为大学生,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传扬的一种文化精神。


豫你同行,为社会注入爱与阳光


7月8日,为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参与平台,洛阳市阳光社工及风铃队联合开展了“社区公益集市”。此次活动以文艺汇演,手工制作,暖心服务及“换客驿站”四种摊位呈现。提高了社区闲置资源利用率,增进了社区居民睦邻友好关系。它为公益筑梦,帮助社区老人建立人际网络,拉近了家庭亲子关系,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而7月10日,在洛阳市阳光社工旗下的社会企业“笨爸爸工房”,风铃人参与制作书签,并学习到了木制工艺所需要的技巧。


“笨爸爸工房”,通过专业的木工房吸引男性参与,将男性特有的“力量”、“程序”、“技艺”、“果敢”等优秀性格元素传递给孩子,以达到深度陪护孩子成长的作用。它旨在通过父教亲子的木制手工课程,使父亲和孩子经历沟通达成共识。它挽回了社会家庭中缺失的“父爱”,用一个小小的木工房,架起了社会中的亲子桥梁。



7月11日,风铃队应“家裡仁安心生活馆”之邀,来到夫妻档华济民、司晓霞两位老师家中。在司老师的带领下,风铃人体验了一次手工皂和环保酵素的制作,并对“古法制皂”这一名词有了新的理解。


无论是环保酵素还是手工皂的推出,它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设大美中国。正如司老师所说:“改变自己,改善地球,这是我们的梦想,是为实现美丽中国走出的自己的第一步……”



回归自然,做农田里的耕作者


风铃队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生活的十多天里,深刻感受到一米一粟的来之不易。初到农庄之时,我们便与负责人张勇一起,在阴雨绵绵的天气,搬砖铺路;在四五十度的大棚,解拆收成之后余下的番茄藤。



每一天,我们在鸡鸣犬吠声中清醒,将亲手所摘的果蔬烹煮。外出一天回到农庄,我们拾捡柴火烧热水,排队轮流使用露天浴室。这样的原始生活,却让一群初次体验农民生活的大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队长马小凡在下乡日记中写到“吃过清甜可口的番茄,亲手拆番茄藤、辣椒藤和翻红薯叶,才真正体验到农业工作者的艰辛,更加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感叹。”




队员詹佳伟提及的干农活场景还历历在目“我们顶着室温高达四五十度的大棚,和扎人的藤蔓杂草,干着那些粗重繁琐无味的农活,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我们盘中的食物是这么来之不易,虽然挺辛苦,但是这些都是大家一起付出汗水和努力的成果,还是蛮开心的。”



“我们每天捡柴生火烧水、一起煮饭等等。吃饭的时候少不了老干妈、榨菜、香菇拌饭酱,小伙伴做出来的菜很有农家乐的味道!有时遇到天气不乐观的情况,大家要冒着毛毛细雨洗澡,这样的环境似乎把我们下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起来,仿佛体验了一场与别人不一样的农村生活,也算是一种苦难中的乐趣吧。”队员蓝莹莹写道。



寸草寸泥有独特触感,泥土的气息淳朴自然。争做农田里的耕作者,我们感受到的是“不易”二字,也是“难得”二字。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用笔杆做武器,却缺少了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回归自然,我们需要这样的体验。


在河南洛阳的14天里,风铃人探寻着唐三彩的秘密,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感受农活的艰辛。烟火气的人间,多了一群驰骋梦想的大学生。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老精神的锻造和熔铸。而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将立志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参与社会实践,是我们为构建美丽中国做出的努力。下一次风铃声起,将绕音祖国大地。



【往期回顾】:

1.三下乡回顾 · 希冀 | 我有心事些许,关于希冀点滴

2.三下乡回顾 · 开拓者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三下乡回顾 · 启程V | 入黔中箐苗,传启程情怀


编辑 / 陈韵嘉

图文来源 / 风铃队

监制 /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