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下乡·携曦VII | 寻找陶语,面朝未来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珠江青年 2022-05-08


“我读懂了流萤闪烁的七月,分明有一种来自遥远的抚慰,裹紧你被风吹开的衣裳”。在2018年7月,“三下乡”队伍携曦VII与贵州省黔南州结了一段有趣的情缘,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行”。


迎接他们的第一站是从江大歹小学。在这里,他们开始了一段很有意义的义教活动。谈起义教,很多人脑海里面都会不约而同的浮现出山区孩子的一张张稚嫩青涩的脸孔,他们也不例外,孩子们的淳朴和善良使他们感受到了大山的温暖。即使语言不通,但每一张笑脸,每一句“老师好”的背后,都包含了孩子们对他们的喜爱。


爱不只是言语,也是行动。队员们积极地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增进感情,使这个活动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所有的孩子都值得被爱,不要思考太多也不要太过悭吝。愿这群孩子能永远像苔花一般质朴而坚强 。

在一开始,他们并不是那么的顺利。于队长李婉晴而言,她在三月份接手这个队伍,因为第一次当队长,不熟悉的无助感且找不到方向使她一度陷入迷茫,想过放弃但又不想放下,最后,怀着期待和感恩而坚持下去。


每个人都会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最终,都抵不过内心的那一抹信念,就如摄制组李育璇说:“一旦背上了包,就不想放下了。”就因为想一起完成这件事,所以努力;因为想在一起,所以坚持。


在下乡的第五六天的时候,队员黄兆昇得了急性肠胃炎,但就是因为这一次生病,才使他更加的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队员们的悉心照料是最好的药,毕竟“一个人生病整个队伍都会跟着不舒服”。


于他们而言,美好的回忆就是一起被蚊子咬,一起睡课室,一起被无数双好奇的小眼睛围观...好多好多的“一起”,是“我们”成长的瞬间。他们的下一站就是有着“玉水金盆”美誉的平塘县牙舟镇,前往此地开始他们的调研之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


陶之大美,古拙为上。牙舟陶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当地灰黄而粘的优质泥土而得以发展。牙舟陶的生产都以小陶窑式的家庭作坊为主,制作牙舟陶的过程复杂,柴烧更是决定品质的重要一步。


他们一路上走走访访,对制陶艺人和牙舟镇居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采访调研。夏日炎炎,绿浪滚滚,他们的脚步并未停下。


牙舟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瑰宝。如此美丽而生动的陶文化,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湮没。这项手艺理应得到传承,幸运的是,还有人一直在坚持。


据队员黄星健回忆,张禄麒先生是位杰出的制陶艺人,也希望张禄麒先生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不仅仅让牙舟陶走出贵州,而是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在调研牙舟陶的途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傅雷曾经说:“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至为深刻。


队员李育璇回忆道,在某一天夜里突然接到任务说要去拍烧窑,但是到达目的地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这场大雨阻挡了拍摄任务的进度,但是就是按捺不住那颗心,心里想着一定要拍完。尽管摔了一跤,衣服湿了,手在发抖,但仍坚定地扛起了摄像机,用最真挚的心拍下了最美的画面。


非遗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界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队员黄星健对此具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传承分为传播和继承,继承的话毫无疑问应该都是熟知该项文化的继承人来担当,而我们外界造访的人员担起的更多的是传播。就是营造一个“内部继承,外部传播”的环境。


队员朱昉悦说,牙舟陶现如今正在往高端方向发展,因为牙舟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而牙舟陶主要是向外销售,内部很少使用,这就间接促进了其的旅游文化发展,所以说对当地的发展作用还是挺大的。


在经历这么多的时候,每个人都在逐渐成长。20个人,15天,因为一次活动而聚集在一起,并且都是在为了同一个目的在干同一件事,就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家一起去闯,从懵懂无知到深刻了解,从互不相识到亲密无间,从抵触到从容接受...其实时间很慢,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们在一起时,就过得那么快。


兜兜转转弹指间,跌跌撞撞似流年。还想和你们再看一遍日出日落,再看一次流星降落,再体验一次盘山公路的刺激,再拖一拖推文的发送时间,更想的是,想和你们再来一次贵州行。

心手相携 守望晨曦 

传承文化 责在大家

【往期回顾】:

1.三下乡·思源 | 千里之行,始于桃花

2.三下乡·星火 | 千年瑶寨,不灭星火

3.三下乡·红帆 | 扬帆远航,筑梦田心

4.三下乡·知行丨盛夏之梦,志行遂溪


编辑 / 黄乔

记者 / 张嘉慧 张荧芳

图片来源 / 携曦VII

初审 / 张家鑫

复审 / 关若晴

终审 / 陈欣杰

监制 /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