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做一点事

lightory Loudly Thinking 2021-05-21


我发现,我越来越懒了。


无需做的事,自然就不做;

可做可不做的事,当然也不做;

非做不可的事,有没有可能不要做?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偷懒


任何一个复杂项目结束时,复盘都能发现——80% 的效用来自 20% 的投入。


那么,有没有可能最初便只做这 20% 的工作?


这当然很难。事前的我显然比事后的我缺少了一些关键信息,不可能拥有同样的理解和判断。学术圈管这种想法叫「引入了未来函数」,民间则形象比喻为「事后诸葛亮」。


无妨,不用苛求完美,大可退一步。那是否有可能只做 50% 的工作,覆盖 90% 的效用呢?emmm,似乎具备了可行性。


且我们往往是在重复进行类似的项目,重复就意味着迭代的可能——第一次做 100%,第二次变聪明了就只做 70%,第三次更聪明一点就只做 40%。每次多偷懒一些些,开心。(此处推荐前文可复制的决策)



我第一次 lead 创业项目时,就不太聪明。做了特别多的功能,甚至不断尝试拓产品边界,把工程师、设计师们折腾得巨累,且无益。事后看,基于第一个版本的产品架构,持续优化改善就足够。


之后又做一个 App,我就变聪明了一些。找到 PMF 后,再没大改过产品,照样支撑到百万 DAU、千万 MRR。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聚焦


只要 20% 投入,就能拿到 80% 效用,可喜可贺。但...未免太闲了一些,人还是得有点追求是吧。


不妨试试双倍押注,也才 40% 的投入,对应则是 160% 的效用,Amazing。即便考虑边际效益递减,还是有可能拿到 120% 的效用哦?值得。



刚才的故事里,还有未说完的话。没大改产品,指的是没调整产品架构,没改变用户界面,没瞎折腾,但也并非就什么也没做。守在产品边界内,还是做了一系列内部系统和底层机制,聚焦于用户核心价值的提升。



最近还听了有知有行的一期播客,嘉宾 CxEric 提到他一年只确定一家可以买的公司。醍醐灌顶。


我 2020 年有个年度目标,是看懂 12 家公司,可耻的失败了。且,似乎实际上连一家也没真正看懂。于是 2021 年又定了个目标,要看懂 4 家公司,目测也悬....


听完播客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太贪心啦。修订一下目标,从 4 家改为 1 家。现在有信心完成了。且,真的也足够,毕竟可以重仓么。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思考


埋头干活需要收敛、保守、拒绝可能性;

抬头看路需要发散、开放、拥抱可能性。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也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切换,损耗极大。绝非热插拔,即切即用;而是需要一个沉浸的过程。


换言之,一直埋头干活,就会拙于抬头看路。


所以,我们需要少做一点事,腾出大块时间,抬头看看路,莫走错。顺便也考察下其他道路是否更优。当然,纯粹欣赏一会儿路边风景也挺好。



少做一点事,是为了偷懒


读到这里,你多半以为前文的「偷懒」只是引出话题的托词,甚至以为我是个勤奋的人。


不要有这种误解,我是真的想偷懒。



国外有一款知名的团队协作工具,名叫 Slack——这你多半知道。但你或许不知道,slack 作为英文单词的原意是「松弛」、「慵懒」、「无力」。


初闻觉得和产品定位完全背道而驰,团队协作啊,也就是工作啊,怎能取如此名字;细想之,却又觉深得工作之精髓。


妙及。绝。


如果 Slack 入华,中文名我都帮想好了——就叫「划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拥有「划水」,我们有钉钉。



Fin


别老想着工作,多想想为什么要工作。

本文献给热爱工作的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