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光启——藏在朱衣下的传奇人生

掌过相权,写了《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起了英文名,入了天主教……

1.

>>><<<


知道徐光启,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因为他写了一部很重要的书——《农政全书》。记得当年教我们历史的杨老师,用他那富有特色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反复的强调我们要一定背这部书的作者和它的历史地位的情形,可是我总是傻傻的把它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不清,为此很是费了一番脑筋,甚至和几个好友私下抱怨这位徐大人不应该写这样的书,让我们如此为难。当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是不应该的。


年少的无知和张狂岁月已然过去。自从高考结束,此后的二十年间,就很少见到他的故事了。直到今年秋天再次来到光启公园,有幸研读了《历史上的徐家汇》,细细翻阅之余,才了解这位光启大人原来是如此的了不起:不仅掌过相权,写下《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竟然还取了英文名字,入了天主教,而且还上海这座城市有如此深的渊源。

2.

>>><<<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1562年4月出生于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里。年幼时,家道业已衰落。但是他的父亲徐思诚,一贯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为人大方,乐善好施,悠闲地学习阴阳、医术、星相占候及佛、道之说,并非传统的严父形象。母亲钱氏,则是位贤惠的“儒家女”。除了早晚不停地纺纱,管理家事之外,还给徐光启讲述当年倭寇之患的故事,并常评论当时主事官员的得失成败。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有了这样的父母,徐光启的童年是贫困而丰富的。平静但不寂寞。


他曾在龙华寺读书,传说有一天馆师外出,他与同学玩耍且各言其志。有的说:“我欲为富翁”,有的说:“我欲为道士”,徐光启则说:“是皆不足为也。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一世。”由此可见,他从小就怀有大志。


据史料记载,年少的徐光启是很顽皮的。 有一次,他曾爬到塔端,一不留神跌到塔顶的铁盘里,正当人们感到惊慌时,他却很快地爬起并且为被他惊走的鹳鸟所吸引,又好奇地去寻找鸟蛋,早已忘却了危险。


还有一次,他爬到高塔去捉鸽子也摔到地上,当人们被吓得大叫的时候,他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手中的鸽子,若无其事。读到这里,突然想起爱迪生孵蛋的故事。透过这些小事,我们不难发现徐光启小时就有着好奇、勇敢的个性和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这些正是他日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的教育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刻板教条,至少还给孩子保有好奇心的空间和时间。 


3.

>>><<<


徐光启生存的年代,正值明代王朝急剧衰败和崩溃的前夜。徐光启20岁时正式递补为可以领俸米的“廪膳生员”,第二年即开始参加乡试。明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叫做“大比”。他曾先后五次参加乡试,不料,每次都以落榜告终。仅此,整整耗费了他15年的宝贵光阴,而屡试不中对徐光启的折磨和打击也是十分沉重的。这期间,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在家乡和广东、广西等地设馆教书。


1596年,徐光启在广东韶州教书时,见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这是徐光启与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接触。在徐光启与传教士的接触中他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地图,第一次知道了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1600年春在南京,徐光启初次见到利玛窦,二人谈论得十分投机,他热情称颂利玛窦:“以为此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同时,对天主教的印象更为深刻。1603年在郭居静、罗如望两位教士主持下,他加入了天主教。教名保禄(paul)。


1606年秋天,年已45岁的徐光启,开始和55岁的利玛窦合作译书。他每天到利玛窦的住处,都要工作三四个小时,一边学习,一边翻译,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即使一个词的翻译,为了准确,他也要反复推敲。“几何”这个词,就是他根据英语的音和义翻译出来的。费了一年多的工夫,经过三次易稿,徐光启终于用明畅的文笔译完前六卷。命名为《几何原本》。现在我们几何中所涉及到的点,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术语名词,皆来源于《几何译本》。

3.

>>><<<



徐光启生活在明朝末年,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徐光启在43岁时终于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从政期间,徐光启在垦荒、练兵、盐政等方面都多所建白,特别值的大家注意的是徐光启督练过使用近代火器的新军,并为此写了各种军事方面的奏疏、条令、阵法等等,但终因当时政府腐败无能而失败。


晚年,徐光启升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盖棺之日,囊无余资”,崇祯皇帝深表悲痛,辍朝一日,追赠光启为“少保”,号“文定”。随后又派专使护送,由其子扶柩南归。棺木到上海后,由于兵乱,暂瘄于上海县城南门外的桑园别墅,1641年安葬于“肇嘉浜北源”,即今徐家汇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举行了盛大的圣俗并用的葬礼。“及葬时,全城吊唁执绋,极荣衰之盛”。

 


我们总是以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清末的林则徐,然而早在林则徐之前300年的徐光启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明由于过于专注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而使其在数学,几何学,逻辑学方面落后西方文明几百年,所以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名著,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推广甘薯,土豆等美洲高产植物种植,大力发展火器制造技术和火器在战争中应用理论,既使生活在今天现代文明下的我们也会对徐光启远远超越他所处时代的惊人成就而感叹和倾佩。

 

徐光启死后不久,明朝就覆亡了,满清入主中原,徐光启的种种做为就被掩盖于历史的尘埃中。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也不再发行,“西方科学思想”也沦为康熙、雍正或乾隆等满清皇帝独享的业余爱好。直到满清由于被西方的枪弹打怕了推行“新政”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等西方科学思想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的成就又晚了近两百年。而历史有多少个百年可以蹉跎?

 

细细品味徐光启藏在朱衣下的硕果累累的一生,让人不由感叹历史的丰富多彩!而这一次的徐家汇源景区之行,也让我收获颇丰,在散落于街区巷角的各个历史古迹之中,一种沪上文化的余韵渗透于一草一木,一花一景当中,让人顿生流连忘返之意。



  • 光启公园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17号(南丹路文定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ID:XujiahuiOrigin)

(欢迎留言点赞)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