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了这么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
近年来,关于“放生”、“异宠”等现象,一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关注的问题:
→理性放生 | 关于“养殖物种放生”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欢迎探讨
→放生问题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 周晋峰接受中国新闻网专访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第(十三)点写到:“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放生”是一种宗教术语,佛教也大多有放生的传统。但在工业文明的利益驱使下,现在绝大多数的“放生”都脱离了佛教良好的初衷。针对放生乱象,绿会还曾与星云大使共同发出倡议,杜绝“放生即放死”的情况。
→星云大师与中国绿发会共同发起“爱护野生动物,不随意参与放生”倡议
刚刚过去的2022年,因私自放生行为所引发生的抽干湖水围捕鳄雀鳝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围观和热议,似乎还历历在目。为了围捕一只鳄雀鳝,抽干了湖水,这背后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无法估量。盲目、任意的放生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层出不穷。
→周晋峰谈放生问题 | 红星新闻直播间讨论:抽干湖水围捕“怪鱼”是否得不偿失?
图源:维基百科
为放生而放生,在一抓一放之间,90%的野生动物死亡。更有甚者,可能带来人兽共染病(zoonosis),威胁公共健康。人们在捕捉、运输、买卖的过程中,很可能将器具上的一些病菌传染给动物。这些动物带着病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活动,会感染当地生物种群,造成伤病和死亡。
但是还有一种看起来是“救助”的放生,是在救助过程中发现的野生动物,我们建议尽量少干预。如果它没有大的外伤,我们不要干预。如果遇到需要救助的情况,我们要求救助后立即放生,不要把救助的动物养起来,避免把野生动物变成圈养的动物。
自然环境保护的重点在于恢复,而非干扰,对于自然来说,随意将生物引入到某个环境中和随地丢弃垃圾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会破坏生态。如果想要通过放生求得“福报”,建议可以换一种方式:“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传播正确的环保理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 即减少对自然的侵扰和对野生动物的干扰。”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也可以达到求“福报”的目的。
→周晋峰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驳“变了味”的放生行为之“福报说”
此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提“放生”问题,标志着对“异宠”、 外来物种以及规范放生行为监管的持续升级,也说明了我国已经把放生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放生”以及非法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等行为,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鳄雀鳝地理分布。图源:IUCN
整理/阿西叶 审/Cherry 编/angel
【公益募捐】消失在盘中的穿山甲
做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绿会】
ChinaGreenAccount
长按或扫描上方关注绿会
您可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直接进入捐赠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