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万建华:并不是新金融机构就一定出事,传统金融机构就不会出事

2018-02-05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上海通联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CFIC导读:

新金融的风险可以从行业和其从事的相关业务来观察。从行业来看,有多头贷、超高利率、野蛮催收的问题;从其从事的相关业务看,则存在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问题。并不是说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机构就一定会出事,传统金融机构就一定不出事。例如,传统金融机构中分量最重的银行,2017年以来就屡屡爆出问题,多家银行被银监会通报罚款。不管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金融机构,市场这三类风险和机构本身的两类风险如果能够有效应对解决、管住,问题都不大。关键在于问题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而不在于机构本身所属类型。


小新按:

新金融的风险可以从行业和其从事的相关业务来观察。从行业来看,有多头贷、超高利率、野蛮催收的问题;从其从事的相关业务看,则存在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问题。

并不是说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机构就一定会出事,传统金融机构就一定不出事。例如,传统金融机构中分量最重的银行,2017年以来就屡屡爆出问题,多家银行被银监会通报罚款。

不管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金融机构,市场这三类风险和机构本身的两类风险如果能够有效应对解决、管住,问题都不大。关键在于问题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而不在于机构本身所属类型。

本文来源:新金融评论




Part

1

新金融的风险有哪些?

当前所谈论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问题和风险,我认为主要是两大类:

从行业来看,或者从市场来看,大的风险或者问题,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多头贷。P2P也好,现金贷也罢,目前由于整个征信体系不够健全,的确很多问题都是多头贷造成的。现在有很多个案,某个人从很多机构贷了很多款,而他根本没有相应的偿贷能力,但每个机构都不知道这个人总的贷款情况,都分别贷款给他,这是多头贷的问题。通过百行征信系统的建立,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超高利率。正如刚才陈龙教授做的分析,超高利率实际上和规模相关,规模够多利率自然就下来了。监管部门可以对每个机构的超高利率进行监管,将超高利率压下来,问题应该也就不大了。

三是野蛮催收。借款还不了所导致的野蛮催收,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关于互联网金融,无论现金贷还是P2P,大问题无非就是这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应该是可以管的,无论是“一行三会”,还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这三个方面是可以解决的。例如,把百行征信建起来,应该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就从事相关业务的机构来看,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

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好、金融科技机构也罢,和传统金融机构一样,你要开展金融类业务,就要具有风控能力。作为新兴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一样,首先考虑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其次,作为企业,有没有有效的经营能力至关重要。总之,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非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二是风险管理能力。如果这两个做好,机构不会出大的问题。



Part

2

管理风险不看机构类型,看解决之道

结合具体的问题我们来看风险究竟出在哪里。比如,非法集资问题,从机构来讲,很多出事的机构没有风险管理能力,甚至都没有经营能力。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正如前段时间“一行三会”领导说的,需要业务资质和牌照管理。如果有效地监管市场准入,这两个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传统的金融机构也有高管审核,如果设立机构进行高管审核,把住业务许可、市场准入,也就可以有效地做好监管。只要这两块风险可以有效管住,那么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的。

同样放到传统金融机构上,比如中小银行,甚至有的是中小的农商行,两块风险问题也是一样的。如果你风险管不好、经营能力不行,一样会出问题。并不是说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机构就一定会出事,传统金融机构就一定不出事。包括前面说的市场风险,回到传统金融体系,如果不解决多头贷的问题,一样会出事情。

不管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金融机构,市场这三类风险和机构本身的两类风险如果能够有效应对解决、管住,问题都不大。像蚂蚁金服这类本身风控能力很强的新兴金融机构,应当不太会出问题。而有些传统金融机构里面中小机构如果管理不善更容易出问题。关键在于问题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而不在于机构本身所属类型。

作者:SFI监事长、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

本文来源:新金融评论

延伸

阅读一

万建华:应以开放心态拥抱新金融时代

活动现场

10月24日,由上海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主办,国泰君安、资邦金服、翼勋金融、有鱼金融协办的“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首讲,特邀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作"金融业的科技进化”专题演讲。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国标为活动致辞。

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会长万建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国标为“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揭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郝相君,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秘书长黄耀,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白焕耀,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刘志彪,国泰君安债务融资部总经理黄宝毅,资邦控股集团董事长陶蕾,翼勋金融副董事长沈弘刚,有鱼金融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冒高峰见证揭牌。

此外,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罗绮、上海国际集团党委副书记丁晓云、黄浦区副巡视员江锡洲、上海保险交易所副总裁朱仲群、工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吕虹、中泰证券执行董事周晗、Vanguard上海CFO曹圣梁、宽路资本总裁龚阿玲、软银赛富投资合伙人陆豪、JadeValue金融科技孵化器负责人唐明君、华为金融行为行业解决方案总监方泽宇、上海中城联盟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路林、上海飞洲集团副总裁王松彬、宣和资产董事长张江华、海银财富副总经理韩芳等来自政府、金融界、企业界近五百位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领导致辞: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国标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金融业出现了两个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即产融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涉足金融业,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板块,譬如复星集团、均瑶集团、协鑫集团。最近,上海浙江商会还专门成立金融服务委员会,旨在整合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加速产融结合。二是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和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日益应用于金融业,加速提升金融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普惠化水平,推动了金融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

 什么是金融?从某个角度讲,金融就是数据和信息。谁拥有的数据和信息越多,谁对数据和信息处理加工能力越快越强,谁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近年来,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与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和拓展金融科技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就是因为BATJ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信息,同时具备强大的数据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其能够跨界发展,进入金融业的高端和核心领域。从算盘、电脑到互联网、人工智能,每一次科技浪潮都极大地提升了金融的效率,降低了成本,给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银行的柜台是很高的,窗口是很小的,是冷冰冰、高高在上、朝南坐的。如今,因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变革,金融服务越来越开放、便利、亲民、普惠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来讲都是生命线。创新,可能会走弯路,但不创新肯定没有出路,肯定是一条死路。金融是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和命脉,必须稳定、稳健,但只有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能真正规避风险,长治久安。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是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这是一个开放、服务、分享、共赢的多功能国际化平台。我们与上海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主办“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旨在搭建一个开放、专业、高端、共享的平台。请金融科技领域具有理论研究和实战经验的专家、学者和高管交流信息,分享演讲,探讨问题,研究趋势,把握商机,共享发展,以促进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性科创中心建设尽绵薄之力。

“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简介:

为了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探讨互联网金融未来趋势,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互联网金融诚信、互助、携手、共赢的新格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与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共同举办“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

“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每半月举办一次,邀请金融监管部门及互联网金融领域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共同解读互联网金融监管法规、把脉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辨析互联网金融未来走向,致力于将“陆家嘴互联网金融+沙龙”打造成业内知名的、具有行业引导力的互联网金融论坛品牌。

主旨演讲: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

万建华,现任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资金管理司宏观分析处处长;招商银行总行副行长兼上海市分行行长、常务副行长;长城证券董事长;招商证券董事长;中国银联首任董事长、总裁;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证通股份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著有《现代公司理财》、《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专家管理》、《金融e时代》等专著,是当前国内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要倡导者。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以《金融业的科技进化》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说,之所以用“金融业的科技进化”作为本期的主题,是因为金融业的科技进化是有序的发展进程,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逻辑结果,体现金融发展的历史必然。金融与信息技术有着共同的基因——数字,因此,所有技术的创新都立马能在金融中得到应用,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变革。

谈到金融与科技的关系,他表示,首先金融是金融,科技是科技。 “金融+科技”,就是新的技术的发展在金融中得到运用,推动了金融的变革,提高了金融的效率。当“+”被去掉,则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新的金融物种——金融科技。

关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初步表达是: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服务和产品,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这些业务模式可能是传统金融机构做的,也可能是创新的金融物种。万建华的理解是,金融科技就是科技与金融融合一体,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动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形态。

金融科技提升金融业务效率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便利性,即方便快捷、实时高效、服务体验好。二是普惠性,通过互联网可以将金融业务覆盖所有客群。其中较为典型的肯尼亚M-PESA业务,通过手机为无数原本无银行网点的贫困地区人群提供了金融服务,并相继推出了手机支付、国际汇款等业务,成为世界上利用移动金融发展普惠金融的成功范例。三是低成本,通过互联网平台展业,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的人工服务成本。四是与电子商务的各类场景可以深度融合,场景金融应运而生,迅速扩展。

科技对金融的驱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科技,即创新金融技术,解构金融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的重要节点独立为专业模块,提供精细化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外包服务,立足点是科技服务。所谓解构,就是将传统金融业务的一些重要的节点独立为一系列的专业模块,并在精细化分工基础上的,通过科技手段提供专业外包服务,所以说立足点是科技服务而不是金融。二是科技金融,通过打造基于新技术系统的金融业务模式,构建新金融业务平台,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立足点在金融上,因此应该给予监管。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内涵、行为方式都不一样,监管部门也应该分别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金融科技助推科技金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对金融的持续作用,推动金融业务体系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系统迁移和三大变革。

第一次迁移:由人工业务处理方式向计算机自动化业务处理系统的迁移。信息技术作为高速计算运行和快捷通讯的工具或手段,通过计算机主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终端网络的广泛布局,对金融机构的前中后台和组织体系的纵向与横向之间予以连接,实现传统业务处理向现代信息系统的自动化业务处理系统迁移,这次迁移被称之为金融电子化历程。这次迁移历时20多年,是我国大规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投入巨大,影响深远,使中国金融业的科技能力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第二次迁移:以物理网点为主体的线下服务系统向移动互联网服务系统的迁移。这个过程当前还在进程中,体现三点:第一,物理网点的面对面各类型服务,在网上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复制迁移,在交易规模上逐步取代线下服务;第二,移动金融、网络借贷、金融业务产品化、网上理财、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等互联网金融服务逐渐兴起;第三,实现随时、随地、随身获取金融服务的高度便捷性,随着移动金融的日益普及、深化,物理网点的作用迅速下降。

万建华总结了科技推动金融体系的三大变革:一个是工具变革,由于人工业务处理向计算机自动化业务系统迁移,科技作为工具或手段,推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效率变革,即经营成本的下降和营运效率的提升。

二是模式变革,由于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科技在金融领域的角色发生转变,科技对金融逐步反客为主,由效率工具的被动角色转变为驱动变革的基本力量,由技术支持上升为技术引领,驱动金融业务模式变革。

三是体系变革,金融体系在科技的作用下,正在进行解构与重建。科技与金融全面、深度融合,主导金融的发展方向,驱动金融发生更深刻的全方位变革。第一,科技开始解构金融,重塑金融业,金融科技方兴未艾,专业服务大行其道。第二,紧随互联网金融之后,大数据金融、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也随之孕育而生,必将逐步成长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角色。第三,金融业务的产品化、证券化、交易化、平台化,逐步成为新的金融业务方式。其中,产品化部分取代 45 47383 45 21746 0 0 5637 0 0:00:08 0:00:03 0:00:05 5636过去传统银行的存贷业务方式,这意味着中介关系发生了变化,投资者买了产品就相当于直接投资了项目,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性质淡化。

第四,商融一体化也不断扩展深化,微信支付、供应链金融、京东白条、消费金融、主题众筹等,金融与电商或实体经济融为一体,这些都是以场景化的金融来体现,日益丰富多样。第五,金融脱媒渐成规模,传统金融机构在逐渐调整自己的中介角色定位,将更多地去从事投资咨询、资产配置、产品销售等业务。花旗银行研究报告预计,未来十年,商业银行体系的雇员将因为这些变化减少30%,银行业务逐步转型,将更多转向咨询业务、顾问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利润也将部分转移至金融科技公司。

万建华介绍了金融科技企业群体的创立与发展前景。第一,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形成。支付曾是商业银行的专属业务,第三方支付首先将支付业务从银行分离出来,发展成独立的互联网支付业态,尤其是移动支付。中国有支付宝、财付通等20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成为支付业务的重要力量和科技金融的第一批弄潮儿。当前,第三方支付产业正在转型为金融基础设施和科技金融平台。

第二,网络消费信贷机构体系。互联网开辟了网络消费信贷的新模式,目前已经分出P2P、网络小贷、网络助贷、供应链融资等多种类型。P2P方面,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7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2090家。真正做得好的P2P,在于坚守金融信息中介的地位、角色,自己不做金融,不承担金融风险,只做一个典型的金融科技服务企业。

第三,金融科技企业群体正在崛起。目前金融科技服务正在深入到金融机构不同的业务流程当中。比如杭州的同盾科技为80%的商业银行提供后台专业风控服务,有的企业以信用卡帐单管理起家,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延伸各种业务,现在形成了信用卡服务的一个小生态。此外,还有阿里金融云、恒生电子、金证科技等提供数据运营、数据系统外包服务的企业。

第四,财富管理,最典型的是余额宝、还有美国嘉信理财、东方财富、诺亚财富等,很多是线下起家的,现在都搬到了线上。华泰证券作为一个传统的证券公司,2013年推出“涨乐财富通”手机财富管理APP,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3.88%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8.85%,并带动了资管客户等全产业链价值的迅速增长。国泰君安也设立了网络金融部,推出君弘APP,通过网络方式来进行一站式投资理财服务。

第五,一批定位于金融服务的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创业企业已经诞生,正在努力研发产品和探索商业模式。可以相信会有一批佼佼者会在不远的将来脱颖而出,成为独角兽企业。从美国看,代表性企业有Stripe、Ripple、Circle、Betterment、Qplum;从国内看,有恒生电子、金证科技、阿里云等。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六个趋势。第一是金融网络化趋势,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以支付宝、余额宝、拍拍贷等为代表的创新金融,其实更主要的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体现为当前正在进行的银行业务由线下向线上的快速迁移。

第二是金融业务技术化趋势,无所不在:金融业务已经系统性迁移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办理;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都需要技术研发、测试和上线,这都是技术活的,不是以前的金融活;金融风险通过信息系统加以监测、管理和控制;技术反客为主,进行金融创新都得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都是当前和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技类员工的比重迅速提升。

第三是金融服务的集中化趋势,这也是科技带来的,主要表现为:物理网点减少,直接带来业务远程办理的集中化,总部的业务处理中心可以满足各类网上金融业务的需求。根据毕马威预测,未来五年商业银行88%的个人客户将采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十年50%的银行网点将消失。此外,网络金融具有服务空间无线延伸和智能化业务处理能力的可扩展性,专业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呈现出金融服务向具有金融科技竞争优势机构集中的趋势。

第四是金融业务的社会化趋势。一方面,金融科技改变了传统金融商业逻辑,开拓了新的商业空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管公司等原本自成一体的封闭业务生态,被科技解构、细分之后走向开放式的业务生态。许多业务流程节点可以实施社会化专业分工,一个机构多项业务环节可以由多个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外包服务。另一方面,科技金融企业创新金融服务,P2P、网络贷款、虚拟帐户透支、电子钱包、供应链融资、区块链金融等,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业务分流出传统金融机构。

第五是智能化趋势。未来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是人工智能领域,因此智能化生存是未来最突出的社会现象。金融智能化也已经开始,大数据风控、精准营销、智能化信贷决策、智能化客户识别、智能投顾、远程智能财富管理,商业银行智能化ERP、CRM等模块化、系统化管理等等,金融的智能化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在路上。

第六是商业银行大额金融业务投行化趋势。由于小额业务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智能化自动办理,大额业务就向金融服务综合方案、融资结构安排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为大额业务的投行化趋势。

主流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些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和变化?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多少持有复杂矛盾的心理:竞争,防御还是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的银行对金融科技持合作态度。IDC和SAP联合报告显示,全球60%的银行已将金融科技公司视为合作者,25%的银行对金融科技公司有收购意向。

万建华表示,商业银行要积极投身金融科技创新变革:一,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变革转型,提高各项业务的科技能力;二,要主动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借助电商或金融科技企业的流量导入,在网络获客和大数据风控等业务上合作分享;三,部分非核心业务可以尝试接受外包服务,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金融与科技的关系中,金融是本,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变革的基本力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经历了科技驱动的变革历程,当前这一变革历程仍然在快速推进中。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等等,都应当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金融时代的到来。

现场观众提问环节:

【现场观众】: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凡是搞金融要持牌经营,纳入监管,要实现监管全复盖。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对金融科技这块会不会有些什么影响?

【万建华】:我觉得易行长说得非常对,没有这一条,不把这个门槛建起来,那些伪互联网金融就会混进这个领域,搞出金融风险,反而把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名声败坏了。如果一开始就持牌经营,科技金融就不会乱,一开始就能健康发展,所以确实是有必要的。

【现场观众】:您刚才讲到解构、分流,我们知道银行也有相对的对策。我的问题是,您预测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将来会在什么点取得一个平衡?

【万建华】:现在很难说。如果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转型变革,会有很多竞争优势,但金融科技企业的特点在于体制机制灵活、充满创新活力。将来的市场格局,我觉得大家都有各自的一席之地吧。

【现场观众】:您提到美国63%年轻人不用信用卡,中国是不是也是这样?

【万建华】: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很严,审批流程长,互联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便捷。90后不用信用卡,是因为网络借贷更方便快捷。中国的情况还要看,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管理风险。

现场图集: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罗绮

上海国际集团党委副书记丁晓云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郝相君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白焕耀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副巡视员江锡洲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

 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秘书长黄耀

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刘志彪

国泰君安债务融资部总经理黄宝毅

资邦控股集团董事长陶蕾

翼勋金融副董事长沈弘刚

有鱼金融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冒高峰

华为金融行业解决方案总监方泽宇

Vanguard中国区财务总监曹圣粱

 中泰证券执行董事周晗

JadeValue金融科技孵化器负责人唐明君

主持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刘令仪

延伸阅读一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文字:顾舒徐

摄影/图片:王秋原

统筹:刘晓莉

延伸

阅读二

万建华:关注科技服务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20日,2017第三届上海支付清算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图为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新华网严晓瑜 摄

新华网上海11月22日电(梁鸿儒) “金融科技就是科技与金融融合一体,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动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形态。”20日,2017第三届上海支付清算发展论坛在沪召开,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在此间表示,与网上支付、P2P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不同,金融科技不仅是一种业务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产业形态,关注科技服务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趋势。

万建华援引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表述称,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服务和产品,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他看来,目前业界对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理解有些模糊,两个词组排列不同,内涵也相应有所区别。

金融科技(Fintech)是通过创新金融技术,解构金融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的重要节点独立为专业模块,提供精细化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外包服务;而科技金融(Techfin)则是通过打造基于新技术系统的金融业务模式,构建新金融业务平台,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等。

万建华说前者立足点为科技服务,后者立足点在金融上,前者对后者具有推动作用。

金融科技企业正在营造新的金融生态

“一方面金融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呈现出注重合规与注重科技服务两个特点;另一方面,科技金融创新出各类新的金融业务形式。”万建华表示,关注科技服务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越来越重要趋势。由于此类市场前景广阔,风险又低,不少以互联网金融为标签的公司今年纷纷高调转型。

以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为例,今年3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宣布转型为金融科技企业,并宣称其优势在“用户和技术”;今年9月京东金融CEO也把京东金融定位为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此外,百度在年度财报中宣称,百度金融业务率先向AI战略转型。

金融科技正在推动商业银行快速变革

当代金融科技进程已经表明,无论是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科技带给金融的都是正能量,推动金融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万建华说,当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对金融科技持合作态度。工农中建分别与BATJ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平安集团宣布将从资本驱动型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公司;招商银行今年发布的年报更是明确了“金融科技银行”的最新定位,并决定投入每年利润的1%用于研发金融科技等。

在万建华看来,商业银行开展科技金融,拥有账户、客户体系完整,支付和清算网络广,资金筹集渠道丰富、成本低,金融专业能力强等综合服务优势。这些比较优势,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创新实践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的兴起和发展

万建华指出,我国消费金融起源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近年因互联网金融兴起而迅猛发展。普惠金融同样伴生于互联网金融,成为个人或中小微金融业务的两种形态。当前消费金融公司、P2P、网络小贷公司积极拓展非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增长势头强劲,但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率高”与“多头贷”风险隐患。

“近两年P2P、现金贷非常火。”万建华介绍,目前有三类机构正在开展个人贷款业务,分别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同的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是消费金融的主体,集中在有较高信用的人群。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小贷公司开发了信用卡以外的低收入群体,推进了“金融普及”,解决了以往贷款难的问题和民间借贷的疑难杂症,但普而不惠,高风险、高利率。

为此他建议,在金融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既普且惠,采取有堵有疏的改革措施。一是加强监管,规范定价。二是适当放宽融资渠道,降低成本。三是加快“信联”建设,防范个体多头借贷,消减风险隐患,以实现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二来源:新华网

延伸

阅读三

万建华:对金融科技监管应把握好普惠性等五条原则

2017年7月8日,上海外滩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召开,中国金融四十人论监事长、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在论坛上表示,

三、如何有效发挥市场主体和技术创新在金融科技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一是必须理性看待我国金融科技在全球所处的地位,从市场条件和技术进步两方面继续鼓励行业发展。从一些数据和指标看,我国在金融科技的一些细分领域确实是略微领先的,特别是在支付和网络融资方面。但这主要体现在交易规模上的超越,而这更多地还是得益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然而,从行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水平来看,我们并无竞争优势,在全世界的排名也还比较靠后。2016年末,德勤公司的研究显示,考虑营商环境、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因素,全球21个金融科技相对领先的城市中,前四位分别为伦敦、新加坡、纽约和硅谷,中国内地只有上海排名第11位。另一方面,就市场环境而言,我们目前在这一方面尚不理想。例如,没有一个好的征信体系,没有好的信用环境,网贷就发展不起来,没有自上而下的数据统筹,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就会遇到阻碍。因此,我们也应当借鉴各主要国家做法,从市场环境和技术进步两方面鼓励行业发展。

二是治理的过程必须规则先行,让市场有明确的预期。虽然,对于新事物的监管在初期无法做到特别完善,但对于禁区和底线,则必须非常清晰,而且相关操作细则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实际落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包括金融科技创业企业、VC、PE等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清楚预判行业和市场的未来发展。

三是应当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认识金融科技的意义,主动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必须依靠科技金融手段——无论是自己做,还是并购,或者和新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事实上,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相反存在着很大的合作共赢空间。通过与金融科技业的合作,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增加客户、提高收入等短期目标,未来可挖掘的合作潜力非常巨大。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是颠覆传统金融的过程,而是传统机构融合、吸收、推进金融技术革新的进程。金融科技的发展依赖于金融与科技的双轮驱动,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实际资源投入还需继续提升。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此外,工行还制订了完整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七大创新实验室”,并积极推进企业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优化调整IT架构;招商银行也提出计划将每年利润的1%用于金融科技创新。

四是在明确监管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金融科技的有效监管方法,注重监管能力建设。在监管原则方面,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来看,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应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一致性,依据市场行为的本质而非机构主体实施原则一致的监管;可靠性,通过技术验证和治理规范各类乱象,提升行业可靠性;互动性,监管者主动参与金融创新的全过程,加强与市场主体的互动,共同推进负责任的创新;普惠性,确保金融科技发展紧密服务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经济金融稳定;自律性,高度重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约束企业自律经营上的重要作用。

在监管方法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对金融科技监管的设计,均受到本国原有框架和监管理念的决定,因地制宜、逐步改进才是最具可操作性的路径。在中国目前分业监管的大格局下,应强化以功能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协调,加快监管沙盒机制的试点与推广。在监管能力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呼唤全新的监管范式,数据应成为监管的核心和驱动,数据安全应成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环节,算法合规应成为审慎监管的重点内容,金融信息网络安全也必将成为金融稳定的重大考量。金融监管部门需改变固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理性、客观而又积极地认识和应对监管科技变革,以逐步形成适应新科技的新监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