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语言和具体的人:与历史学家罗新的聊天
编者按:
罗新教授出生于湖北随州,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和生活了4年。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接受了「剩余价值SurplusValue」的采访。这次访谈,他们从疫情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谈论到我们每一个人,语言深刻,发人深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2月7日,罗新在微博上写了八个字,“一生所学,只为此刻。”这是一个怎样的此刻?有谁同在感受此刻,铭记此刻?一位历史学家的一生所学可以如何解释或烛亮此刻?站在这一时刻望向过去和未来,我们能看见什么,又能相信什么?
在一场罕见的春雪之后,剩余价值邀请罗新老师一起录制了这样一期节目。我们把“此刻”细细分割剖解,从瘟疫封城聊到语言污染,从战时状态聊到民族主义,从饭圈用语聊到个体叙事,最终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收束于“人”。
我们说人,是说人是最高贵的,哪怕死亡近在咫尺,作为人的内心的很多东西是不应该去掉的,否则便不再是人。我们说人,说的是作为权利单元、而非利益单元的人,其基本权利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不能破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说人,是有别于体制的鲜活的人,是可以通过努力来维护语言、不说谎话、干净坦荡、与人共情的人。我们说人,是没有什么值得表彰的功绩却值得尊重的普通人,他们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没有边界的人,无论身在何方、是何民族,跟我们一样的人。我们说人,因为相信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每一代人都有自救的努力和途径,是因为希望不从别处来,而正从人身上来。
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我们聊的是瘟疫、是历史、是中国,我们聊的也是社会痼疾、是此时此刻、是我们所有人。
01
疫情过后,我们可能会陷入相当长的心理创伤期
剩余价值: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这段日子里,你的状态如何?
罗新:我跟大家一样,最初阶段就是天天刷微博、刷微信,天天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这种疯狂的状况也不可能持续很久,大概过了不到一个礼拜,我就决心还是强迫自己每天只在很短的时间内看一看,其他时间还是应该看书。到再过一段时间就干脆恢复原来的工作,开始写东西。
剩余价值:我们也先后经历了被信息疯狂轰炸,到崩溃、情绪失控,而后是失语,再到现在逐渐趋于平稳的一系列状态,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一种危险,即例外状态的常态化。
罗新:我们现在还处在伤痛的边缘,还没有到最危险最可怕的时刻,但是我们也知道,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几个月以后很可能很多人都不再记得今天的情绪和思想,很可能会很快跟过去重新衔接起来。
剩余价值:您比我们年长许多,在您之前的经历里,有过与当下类似的心理创伤的感受吗?
罗新:我有过,但是是政治性创伤,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上比较成熟的时期。二十五六岁的时候经历的伤害很大,那是终身的。但这一次跟那种纯粹的政治上的打击不太一样,这种会更让人觉得,人怎么这么脆弱?社会怎么这么脆弱?
02
封城等极端措施带来的伤害
会比病毒本身的伤害更大
剩余价值:那么你最早得知武汉封城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封城似乎也不是一个会经常出现的决策。
罗新:(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全世界第一例,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过去古代发生某种瘟疫,都是在一些很小的聚落,当然都是残酷对待的。我没有具体地学习过欧洲这方面的处理方式,但是近几百年来我们留下的历史记录说,对于在中国发生的(瘟疫),都是把一个村庄围起来焚烧,但里面很多人没有得病,逃出来也都是当即被烧死。
剩余价值:我们就从封城这个话题过渡到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语言危机。“战时状态”“战疫”等话语充斥,我们在一些媒体上也见到了“生产一线也是战役前线”“早日打赢这场硬仗”“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类说法。一个公共卫生危机事件被提到战争状态,军事化用语激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罗新:军事术语侵入日常生活语言的情况,当然由来已久,这恐怕是20世纪的特点。另外也和中国在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当中,始终处在对内对外的战争状态有关。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无论是国民革命还是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军事所占的比重都非常高,对军事文化的崇拜也变得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军事语言,而军事语言的侵入对整个文化的伤害或者影响是很大的。
剩余价值:包括“毫不留情”(absolutely without mercy)这种说法,我们小时候其实也经常会听到。哪怕是针对吐痰这种不文明行为,在标语上都显示为毫不留情地、坚决彻底地铲除。
罗新:坚决彻底,毫不留情,这些都是荒唐至极的词汇。他们就相信自己能做得到,为什么?因为他们完全忽略了人性,因为他们觉得人性在这时候可以做出牺牲。我封城、封闭小区,让大家都自觉地在家待着,什么时候你让我出去我就出去——如果人真的是那样的人,倒也可以这么做。但人不是那种动物,人跟别的东西不一样。他们理想状态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这是最理性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最有效的对抗病毒的方式就是隔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采取最有效的、最大程度的隔离?但是他们不知道,最理性的办法是不可能在人间实现的。
03
国际主义和博爱理想在中国的消退
剩余价值:除了军事化用语,我们也观察到了大一统民族主义话语的盛行。《人民日报》关于洛杉矶侨胞捐赠物资的报道里提到,侨胞捐了物资之后没有留名字,只留下4个字:“中华儿女”。还有一些标题说,我们抗疫的组织体现了“中国速度”。作为一位始终关注和研究民族主义的历史学者,你怎么看这些现象?
罗新:这次本来不涉及民族主义问题的,因为民族主义话题总是在灾难面前消退,这是全世界的通例。但是这一次民族主义重新冒了出来。一个表现是这次的日本捐赠。日本的捐赠物资附上了一些我们也许读过但日常生活中不熟悉的诗句,同时这些诗句又那么应景,所以大家都很感动。
剩余价值:日前有一条微博提到,最后挽救了苏联人民、让切尔诺贝利被重视和得到认真处理的,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有可能会毁掉整个欧洲,苏联是不能付出毁掉整个欧洲的代价的。于是在这种重大危机面前,其实是国际主义救了本国的人民。
04
“集中力量办大事”意味着所有功能的停摆
罗新:在我们的文化、法律体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里,人不是一个有权利的东西,人是一个利益的单元。所以在这个时候,当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受到威胁的时候,当然要做出保卫利益的本能反应。但是必须要教育,必须要让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有基本的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是任何人都不能拿走,不能破坏的,是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得到法律保护的。
剩余价值:从2017年年末开始,权利被拿走被破坏的情况一再发生。从自己的住所被破门而入,到因无法回到出租屋而被驱逐,我们好像一直都处于一个被剥夺的状态,很多我们所信奉的东西完全失效了。在这种不安全感的驱使下,最后的结论就是我要买自己的房,我要买自己的车,我要变成有特权的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罗新:所以我在微博里说,天亮之前会更冷更黑。也就是说,你以为这个时候你感受到了别人,别人和你一样愤怒,别人和你有一样的情绪,有一样的认识,甚至有一样的决心要改变,但是接下来面临的情况可能会让你很失望。这些人的声音你再也听不到了,这些人的脉搏你再也感受不到,你可能感受到的是来自一个更强大的力量的压制。
罗新:我们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总是不容易被充分尊重。越是到现代社会,我们社会的各种功能越是丰富。但是当权力、资源、决策过于单一和集中的时候,当我们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就意味着所有功能都要停摆,这是现代社会承受不了的。如果我们是一个小村庄,大家这一天晚上都不吃饭,都来做同一件事,是可以的。但在这么复杂的现代社会里,一旦某些功能停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剩余价值:李海鹏之前发了一条微博,大概是说,一个举国体制的隐患到最后可能又会变成一个举国体制的胜利。
罗新:历史学者认为,在西方,你看到所有的战争、灾难性的革命或者是体制性的崩溃,其后果可能是引起了一波新的历史上升期。比如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之后,经济反而有所回升,反而开通了一条向上爬的新的道路。但是研究者也发现,在东方不一定是这样,灾难之后可能是更大的灾难,更大的灾难后面还有更大的灾难,引发灾难的那些因素不仅得不到修正,还得到了加强化。
05
饭圈话语泛滥、低幼化与资本逻辑
剩余价值:除了军事化用语、民族主义用语之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次疫情当中饭圈用语在社交网络上的弥漫,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雷神山医院的直播。最开始大家可以在央视网上面观看雷神山建医院的一个实况直播,后来就发展成很多人一边看一边发弹幕,给每一个叉车和推土机都起了名字,然后给它们打榜。
罗新:没听说过。
剩余价值:这种语言背后的逻辑是非常可怕,它事实上就是把国家实体化为一个偶像,然后让本来应该是国家主人的人民,变成了国家的粉丝,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叙述方式。而且这样的叙事也不限于孩子之间,它是一种成人之间的低幼化交流模式。这种低幼化的形式又更容易招募一些年轻的群体,这也可以关联到我们刚才聊的语言现象——军事用语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语言,饭圈用语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简单粗暴。它可能看上去更萌、更无害,但传达出来的是很绝对的、很简单的,甚至是抽离了最核心的思想和最重要的东西的这样一种话语。一旦这样的话语被习得,就可能会改造你的思想、影响你的行动。
06
希望从哪里来?就从人身上来
剩余价值:我们的另一个观察是这次疫情期间个体叙事的崛起以及它的重要性。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层面的叙事的撕扯和张力,一方面是治理术层面的,是国家机器将人口作为整体的一种控制,是牺牲一部分人去保全另外一部分人的叙事。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在微博肺炎求助者超话里面,甚至在豆瓣、在朋友圈都可以看到个体的呼号和呐喊,个体家庭的支离破碎。这样的叙事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并且这个叙事在李文亮去世那天晚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我们每天看到的是数字,是转化“存量”、新增病例和治愈人数,已经有一点接近麻木的状态了。但这样的个体叙事其实让我们保持清醒,不要麻木,让我们知道在肺炎中普通人和个体所付出的代价。
罗新:这当然不是最新的、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在SARS期间,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都可以看到好多非常个体化的、对个体受害人的,以及在灾难当中个体表现的描述。但是没有这次这样密集、这样好,而且不再以表彰、以歌颂为目标,就是要写出人在这个时刻的特质。
剩余价值:我还有一个追问。2017年你接受“界面文化”采访的时候提到,我们现在总是强调自己跟他人的不同,或者这一代人跟下一代人的不同,但其实你要去发现他们身上相同的点,比如我们一样都是有感情的人、都是有希望的人。那么您觉得共情是可以向上共情的吗?您这里说的人与人的共情,更像是同为被压迫者之间的一个共情,我们能够跟官僚体系内部的人共情,甚至跟极权者共情吗?
剩余价值:但如果达到了这个程度的博爱,我们还能够从愤怒走到行动吗?
罗新:捍卫人的利益,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行动。当我们相信人的时候,不是说我们接受人所有的东西,而是说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够让渡。你封我的号,我就是不高兴,我不能因此变得高兴起来。我的基本权利被侵犯,我就是要反抗,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行动的基础。同时,你要相信别人也都是人,我们不能够因为我的奋斗就解除别人做人的权利。(本期节目的完整版音频可在剩余价值官网www.surplusvalue.club、苹果Podcast或Spotify上收听,文字完整版请见剩余价值官网。)
—— END ——
收听平台: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
官方网站:www.surplusvalue.club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如有任何疑问,请扫描小知的二维码,了解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