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自古就不轻松,曾国藩教儿子要正确对待!

2017-06-07 张天杰 什九湖湘



当局能肩天下事,读书深得古人心

 



又一个黑色的六月来临了,高考、中考纷至沓来,孩子们或许并未太过在意,却惹得家长们心惊肉跳,难免煎熬,一会欢喜一会忧愁。等到好消息出来之后,对于孩子如何奖励,如何训诫,则又是新的难题了。如此难题,其实我们也可以向曾国藩讨教几招。


曾国藩的家训,大多来自写给经常在老家,作为一家之主的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单独写给小儿子曾纪鸿的较少,而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曾纪鸿高中秀才之后的几封家书。


曾纪泽与曾纪鸿


同治元年,曾纪鸿参加了湘乡县学的考试,被列为首选,而且各个场次的文章都写得不错,于是曾家的私塾先生立即向曾大人报告了这个好消息。收到喜报之后,做父亲的自然感到表示欣慰,十分难得、单独给小儿子回信,其中说:


前闻尔县试幸列首选,为之欣慰。所寄各场文章,亦皆清润大方。昨接易芝生先生十三日信,知尔已到省。城市繁华之地,尔宜在寓中静坐,不可出外游戏征逐。(《谕纪鸿》,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


对于曾纪鸿的文章赞赏一番,所谓“清润大方”,也即清新脱俗、珠圆玉润,这是曾国藩文论中常说的话。但是,令曾纪鸿想不到的是,父亲大人在一两句嘉奖的话之后,话锋一转,便提出了许多严厉的要求,这些话做父亲的看来平和在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则又是头皮发麻的训诫了。


首先强调的,就是在城市繁华之地,只可在寓所之中静坐修养,不可外出游戏征逐。考中秀才之后,还要去省城拜谒老师,估计此时的曾纪鸿,正打算放肆一回,在长沙城这个花花世界好好玩一回了。再说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一定不少,酒食应酬也是难免的,故而曾国藩这一要求,无疑也是当头一棒了。接着,还有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说教呢: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应用之钱,不宜过啬(谢廪保二十千,赏号亦略丰)。

谒圣后,拜客数家,即行归里。今年不必乡试,一则尔工夫尚早,二则恐体弱难耐劳也。(同上)


曾国藩说的“世家子弟”,也就是现在说的“官二代”与“富二代”之类,富贵不过三代,如何教育子弟,实在是一件难事。湘乡的曾氏家族,能够保持百年不衰,曾国藩的那些训诫,特别值得留意。此家书中就说,要使后人“成大器”,最为关键的就是“衣食起居,无不与寒士相同”,千万不可“沾染富贵气习”。富贵人家,无一不是从贫寒做起的,故而即便如今已经富贵,也当让子弟保持“寒士”之生活习惯,“常守此俭朴之风”,这不是因为吝啬,而是为了“惜福”,无论富与贵,细细数来,都是来之不易的,故而必须珍惜。也正因为不是吝啬,所以照例应用之钱,也就不必过于小气,一路上帮助过自家的人,该赏赐的一定要赏赐充足。


再一个要求,希望曾纪鸿在省城,拜客几家重要亲友之后,尽快回老家去。而且,今年不必参加乡试,其中原因有二:


其一,因为他的学问工夫尚浅,还需要好好修炼,诸如作诗的平仄、作文的抬头等细节,都还不曾学到家呢;


其二,他的身体也比较柔弱,而考试毕竟是极大地耗费心力的事情,刚考完县试,接着去准备参加乡试,则是疲劳作战,难以奏效。



曾纪鸿因为是小儿子,不得依靠其父而获得荫袭,故而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这也是作为世家子弟的无奈。曾国藩对于小儿子的科考,也是要求极严的。他后来在家书中说:


纪鸿即留鄂署读书。世家子弟既为秀才,断无不应科场之理。既入科场,恐诗文为同人及内外帘所笑,断不可不切实用功。(《谕纪泽纪鸿》,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考中了秀才之后,就要继续去考举人,诗文工夫必须修炼,必须“切实用功”,不可让同人,或是考官们笑话了。同治五年时,曾国荃在任湖北巡抚,于是便安排曾纪鸿在湖北官署之中读书。


事实上,科举还是其次的,曾国藩真正担忧的不是小儿子的仕途,而是怕儿子养成了“傲、惰”之类的毛病。因此,经常在与曾纪鸿的书信中提及“谦谨”或“谦敬”等字,常说:


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去傲、惰二弊,当已牢记之矣。(《谕纪鸿》,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余与沅叔蒙恩晋封侯伯,门户太盛,深为祗惧。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十六日出闱,十七八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听榜信后,再起程来署可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谕纪鸿》,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同治年间,曾氏兄弟被封侯封伯,一时之间“门第过盛,万目所属”,曾国藩始终不忘否极泰来的道理,总存一份忧患意识。所以要求儿子牢记保持寒士本色,谦虚、谨慎、恭敬,方才能够避祸、保家。


同治三年七月,曾纪鸿参加省试,于是曾国藩去信叮嘱一番。他说,有事要经常向郭崑焘(意臣,曾国藩的四女曾纪纯嫁给郭嵩焘之子郭依永)与易良翰(芝生,曾国潢之子曾纪湘之妻易氏为易良翰之女)两位姻亲兼塾师请教。“断不可送条子”,不可借着做大官的父亲的名义,向考试有关官员递条子,遭致非议。而且,要求考试完毕,只安排两日拜客,然后立马就回家去,不可因为等待发榜的消息而在省城逗留,宁可下次有必要再去省城。这么说,主要就是担心儿子的“择交”,古人往往在科举考试前后,相互交往甚多,拉帮结派,也多在此时,故而曾国藩的这些提醒,都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


乾隆元年颁发的《乡试回避则例》


再说同治五年三月,曾纪泽、纪鸿兄弟从湘乡出发,前往武汉、曾国荃的官署之时,曾国藩又去信叮嘱一番,说一些什么呢?其实也就是担心这富贵人家的哥俩被沿途州县的送迎吃请,给败坏了品德:


三月十七果成行否?沿途州县有送迎者,除不受礼物、酒席外,尔兄弟遇之,须有一种谦谨气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工夫,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谕纪泽纪鸿》,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


曾国藩的要求真是严苛,非但不能接受礼物、酒席,还要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气象,也就是牢记“谦谨”二字,不可自以为门第甚高,因为“清介”而生出一种傲、惰气象来了。再进一步,则将此前曾与曾纪泽讲过的“八德”,再讲解一番,希望纪泽转告纪鸿,体会这“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再具体而言,这“八德”也不是一一都能做好的,能够用心体会其中一二个字,也就能够一日一日进步起来了。


比如曾纪泽,天质聪颖,于是就会有太过玲珑剔透,心思过细过弱,便当体会“浑”,也即在气质上培养浑厚之气象。至于曾纪鸿,则幼年时在京城长大,自幼就生活在富贵气氛之中,所以强调在“勤”字上下工夫,当然,勤奋也不可过于拘束、苦逼,还要体会所学的东西之中的“趣味”,也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也即“好之乐之”。


所以说,即便高中秀才,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即便祖辈、父辈积累下了富贵家业,也只是子孙辈获得更好发展的一点基础而已。“世家子弟”仍旧需要严苛的训诫,保持谦虚、谨慎、恭敬,保持“寒士”家风,方才能够福泽绵延,代代不绝。

原标题:官二代富二代要如何培养?曾国藩说世家子弟必须牢记“谦谨”二字



更多精彩:

圣人是如何炼成的?解读曾国藩自警警人的八字真言(上篇)

圣人是如何炼成的?解读曾国藩自警警人的八字真言(下篇)

身陷绝境写下遗书,曾国藩最后告诫家人哪三件事?

曾国藩给侄儿开必读书单,教他“立志作第一好人”





中兴将帅 · 什九湖湘

分享先贤精神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注本号

免费试读精彩图书

购买相关图书,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