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好诗》第44期精选(附目录)

2017-11-12 编辑部 中国诗歌网


内容选自《中国好诗》栏目第44期,欲阅读完整刊物,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点灯

作者: 黑女


一月,苦根拔掉,甜光线

捅破窗纸,翻找针线筐
缝补它吧,那打碗花童年

将痛处放平,善待疑惑和抱怨
三月,精神靴子跨过荒泥
那长满蒺藜和修辞的

请原谅,傲慢缘于批判
五月再一次说到人
石头坚硬,内脏柔软

别抖动签筒,你听有人在笑:
我们不仁,他却向神问命运
七月,别让他们听到你的呻吟

我折起来的页码中
有事物在歌唱,十月啊
它们先于你领受了世上的伤

腊月,让我离开就像回来
我将用更多锁换一把钥匙
把幻象插满夜晚的神经末梢

雨,都来落到我身上
爱人啊,如果你抵达,掩上门
如果还在路上,我就亮一盏灯


荣光启点评:

这首诗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首先在于它的某种晦涩,它并不好读。它的叙述是断裂式的,它的想象与意象很多来自于直觉,但整体上又是有迹可循的(时间线索)的,在风格上也是可以把握的(某种关于自我与爱的深层经验)。作者显然是一位现代诗的高手,将诗歌的独立性句法和抒情的节制运用得非常娴熟,在晦涩之中,其实是现代诗的某种的“流畅”。

这不是一首初接触就容易明白的诗作,在口语诗盛行的当下,许多诗的叙述中心通常是平白的语言之中的某种情感、经验与想象,这些也能让人感动,但之后又让人有些不满足。诗,在意义呈现上,应该是动态的,它不因阅读的终止而终止。很多作品,我们阅读就像挖掘宝藏,你一旦挖到了那个叙述中心,作品也就结束了,对读者不再有意义生成的空间。

《点灯》显然不是这样一次性的作品,它似乎有更多的意义生成,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种解读能穷尽它。我愿意将它的主题理解为“对困苦的忍耐与对爱的等候”,在时间线索中,作者用“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十月”和“腊月”这些词语构造诗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我”有不同的困苦、忍耐与盼望。

“点灯”的意象出现在结尾(“如果还在路上,我就亮一盏灯”),是这首诗的题目,也是这首诗的要义:“爱”,是为了爱的人而点灯,给他人光亮。与之相应的是“我”的品性:“我”显然是一个愿意忍耐与承受的人(“雨,都来落到我身上”),“我”显然是一个更愿意在静谧中享受爱之喜悦的人(“爱人啊,如果你抵达,掩上门”)。诗作除了显示作者娴熟的现代诗的技艺,也透露了作者某种让人钦佩的心灵品性。


远和近

作者: 孟醒石


写作需要沉浸,我却一次次从墨水中跳出
对着沸腾的油锅出神
用一下午的时间,给儿女清炖一锅排骨
批评家警告我:“不要离日常生活太近”
而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我该怎么办?
罗伯特•卡帕距离越南战场太近了
误入雷区,却没有拍到自己
被炸成碎片的那个瞬间
而我曾在父亲住的重症监护室外破碎过
曾在孩子降生的妇产科手术室外痊愈过
日常生活同样惊心动魄,无暇给自己拍摄
油锅滚滚,拿勺子撇去浮沫
抬头望见夕阳正把镜头对准我
像罗伯特•卡帕那样远
又像罗伯特•卡帕那样近
仿佛从未离开过


草树点评:

从诗艺的角度展开诗的言说,在当代诗的写作中有很多这样的范例,不久前仙逝的阿什贝利就是一个典范。其实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追溯到更远,贾岛就有这方面的名作。《远和近》显然是在两大传统下所做的一次最新的尝试。但凡这一类诗,能否成立,关键是否从“此时此地”展开。“写作需要沉浸,我却一次次从墨水中跳出/对着沸腾的油锅出神”,诗一开篇,诗思就游离在写作和生活之间。引入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故事无非是再一次阐说艺术要深入生活的古老话题,但“我曾在在父亲住的重症监护室外破碎过/曾在孩子降生的妇产科手术室外痊愈过”,就是关于“远和近”的言说的一次深度拓展,关乎生死,关乎存在,诗的气息散发出来,语言有了自己的声线。诗的结尾又回到生活现场:“油锅滚滚,那勺子撇去浮沫”,看似闲笔,实则一种顿悟之后的、不啻是热爱生活的行动。“夕阳把镜头对准我”,是以物观我,是诗的境界的另一层提升。一首不足二十行的诗,能够独立自足或自圆其说,并呈现出不无哲理的深沉人生感悟,诚为难得;而从不经意的言说暗含的内在的、虚实平衡的匠心,也显示了作者不凡的功力。




拉二胡的老人

作者: 倾听书卷


青色石头快绝望的时候,残月正在落下
山脚,有一种浓重的气氛始终醒着
古老的房屋里漆黑一片。拉二胡的老人坐着
彻夜无眠。周围已是一片废墟

废墟需要扩大;钢筋水泥将替代木屋
老人的明天会彻底失去灵感吗?夜夜琴弓
心灵的安宁与一切的事物坦然于这样的流程
这一切将被打碎。此时,月色抵达最后的手指

手指被琴弦深深嵌入;颤音、倚音和滑音
最后的琴弓在无声地流泪。空气浮动
猜不出音符的归宿。在这个城市
老人一生与琴音为伴:站着是二胡,躺下还是二胡

二胡被一双热爱的手磨砺一生;老人被一把胡琴
扼住了一生的灵魂。最后的夜晚,谁在残月中走向永恒?


凌越点评:

写诗通常强调感觉强调主观感受,所以特别容易陷入自恋的泥淖,读者对于这种顾影自怜式的写作往往会心生厌倦——在感受到你的微妙的 46 28491 46 13313 0 0 4648 0 0:00:06 0:00:02 0:00:04 4648真诚”之前就已经厌倦了。有点写作经验的诗人都知道要有一双向外的观察之眼,尽管诗中的他者也总是自我的映像,但经过这一层折射,幸运的时候可以过滤掉那种过分明显的自恋。这也是《拉二胡的老人》一开始吸引我的原因,这个标题就确凿无疑地表明,这是一首观察之诗。诗人描写了一位在残月映照下拉二胡的老人形象:“月色抵达最后的手指/手指被琴弦深深嵌入;颤音、倚音和滑音/最后的琴弓在无声地流泪。”诗的调子无疑是低沉和伤感的,造成这伤感的原因何在?诗中有所暗示:“周围已是一片废墟/废墟需要扩大;钢筋水泥将替代木屋/老人的明天会彻底失去灵感吗?”原来,这位老人是拆迁的受害者,作者深谙诗歌侧面的暗示的作用,但他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并因此加强了诗歌的力量。在一首短短的诗里,诗人既生动描画了人物形象,而且也顺便完成了对于恶的揭示,以及对于逝去传统的哀悼,因此这是一首优秀之作。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诗的语言本身还缺乏张力,缺乏让人惊喜的东西,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也说明从一条正确的创作路径出发抵达一首杰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灵感和才华在其中的淬火。



其他篇目:


《排斥之力(外一首)》……孙磊

《佩剑者》……王祥康

《寂静之声(外三首)》……北方雪狐

江南速写(组诗)》……唐朝小雨

《海,棺椁一样平静(27-40)》……西厍

《致谢陌生的亡灵(外一首)》……成路

《挖苍术》……王十二

《乡约》……无关乎

《火龙果是幼虫》……马飚

《你是猫》……天元

路过草原》……崖山后人

《高原在对蓝天的膜拜里行走》……倪亷儒

《傍晚的湖面(外一首)》……崔春生

《下旬》……嘶沙

《沿着夜向更深更暗处走去》……绿妃

《蜘蛛(外一首)》……雪女

《一场大雪的比喻(组诗)》……崔晓钟

《一个雪夜或给弗罗斯特 》……张晟

《兵临雁门关(三首)》……笨水

《长生殿·惊变(四首)》……苏奇飞

《没有一片雪是多余的 》……窗户

《一只瓷罐,对另一只瓷罐的想念》……齐伟

《月亮追赶火车》……仨仨俩俩

《礼物(二首)》……广子

《风,在记忆里翻动故乡》……雪落心灵

《倒挂丁钩(三首)》……田斌

《在洪泽湖的船上吃老顾做的水煮鱼》……胡海燕

《把修辞格投进邮筒》……山城子

《忆秦岭》……白公智

《釆石矶》……桃花村人

《活法(外二首)》……江榕

《无题(三首)》……庄晓明

《在一本日记里(外一首)》……孤山云

《天涯失忆书(外一首)》……祝科

《在喀纳斯草原,有芍药花如星光璀璨》……亦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好诗第44期详细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