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好诗》第49期精选(附目录)

2018-01-02 中国诗歌网


内容选自《中国好诗》栏目第49期,欲阅读完整刊物,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献诗

雷武铃


你挺立着,在我的意愿和世上某处。
既无法趋近,也不能驱除。
在肯定和否定之间的混沌里
你啊,是苦恼与闪烁的亲爱。
 
鞭策我醒来。空气向后流动。
大地上的一切:山脉、房屋、湖水与耕地
向后流动。在此处向别处的转换中
你啊,是动荡与纯净的飞行。
 
置我于安然。白昼的喧响沉落了,
夜晚升起星光和万籁。挺立在浩瀚时光
合唱中的你啊,在内心和外界的绝对之上
你是引领物质飞升的光芒。


余怒点评:

自80年代中期往后,中国当代诗歌在反对抒情倾向的潮流中一路高歌前行,一些著名的实践者为我们制定了若干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不用大词”,“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相信未来”(食指)、“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这些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习惯修辞均在弃用之列;似乎这是从集体主义返回更为人性的个人主义的必由之路。然而,这番变革也使诗歌的内部空间和语言的弹性被极度压缩,接下来如何使诗歌变得开阔起来以呈现人类纷繁诡谲的精神世界成了一个问题。由此,集体主义与大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便值得深究了。


这首《献诗》像是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题目本身“献诗”以及“大地上的一切”“浩瀚时光”“引领”“飞升的光芒”等皆是某种程度的“大词”,但似又与基于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某种精神向度无关,而只关乎“你”,即使哪怕这个“你”是指某个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祗也仅仅与“你”“我”的个人世界相关联,而非一个群体或族类的代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首诗具有了“个人”抒怀的诗性,它弥补了诗中日常场景的缺失所带来的“不切身”和“空洞”的遗憾。




秋风就要把父亲这部书读完

方斌


秋风吹。它要读遍人间凄怆的悲情
现在,它准备读我的父亲

秋风刚一开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
便把父亲的13岁淋透
生命的表格上,云诡波谲
惊悚如雷的出身,填与不填,
都是父亲一生的伏笔。

秋风没让父亲的喘息多停留一秒,
便决绝地把父亲的少年读到千里之外的异乡
它不顾父亲的感受,专拣父亲的痛读
比如水土不服的大难不死
比如祖母的撒手人寰
比如祖父身陷囹圄的音讯杳无……

秋风删繁就简,罗列了许多瘦削的动词,
描述同样瘦削的父亲。这让我无法想象,
一支握惯了笔的手是如何把弯弓弹响,
是如何用磨盘将生活的蓬松压实
矮小的身躯,是如何扛起麻袋里装满的
近二百斤的辛酸。又如何举起星光的孤独、
风雨的凌厉和的黑夜的漫长……

读到父亲艰难的爱情,秋风不小心泄露了
一缕阳光。黑暗中,两颗惺惺相惜的心抱紧,
互相取暖。然后借我们五张空洞的
大大小小的嘴,喊出他们流泪的幸福

秋风踩过父亲37岁越发阔亮的额,
打了一个寒颤。故乡的呼喊,
教父亲的河流再次拐弯
站在故乡的春天里,父亲两手空空
攥紧拳头,握住的却是白手起家的第一把凄凉

四个字箍成的桶己贴上苦难的标签
父亲只需要用他后半生的光阴
和他擅长的柳体的风骨把它一滴一滴地注满
把我们滋养

我阻止了风的絮叨。无须历数塞满日子的
每一粒沙、每一片叶、每一滴血
我们兄妹五人站在这里
我们兄妹五人的孩子在站在这里
我们大姐大哥的孩子的孩子站在这里
还有我的母亲,她正在看天空里的一朵白云

但秋风还是执拗地读着父亲最后的悲叹
二次跌倒,二次手术,把父亲的晚年送上轮椅
把他摁进了岁月的深处
教我走过千万条路的父亲
最后无路可走

父亲正在一天一天地在失去记忆
我知道,秋风就要把父亲这本书读完
秋风所过之处,我看到,
落叶纷纷,满地呜咽
2017.10.7


李建春点评:

当代诗人有时忘记了,诗不仅是一个文本,一个语言成就,它面对的不仅是诸如现代性的变迁这样抽象的境遇,诗还是特定情景中诗人特殊的反应:感兴,寄托,传递等。《秋风就要把父亲这部书读完》这首诗,显然是写于诗人的父亲弥留之际。陈述的主语:秋风,我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父亲弥留之际正好赶上秋天:秋风起,秋风吹,秋风读父亲。应该是。最重要的当然是本诗的客体:父亲的一生。一个人在得知父亲快要去世时的悲痛,他一定是经过了四处求医的阶段,最后,就到了这个时刻,他静下来了,等待父亲去世。


以秋风为情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悠长的传统。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秋风是肃杀之气,在秋风中送别,何况永别,是多么悲壮。选择用秋风读父亲自然也有这个肃杀的意味,是秋风把父亲像凋零的木叶一样吹落,同时也暗示了一代代人的生命像四季轮回,荣枯有时,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温暖的信息,包含了对生命透彻的认知和希望,诗中明示父亲已儿孙满堂。


我下面讲一下此诗的技巧和不得不然的修辞。首先,诗人用秋风吹、秋风读,就可以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快速地变换场景,而且由于它是一种象征,也限定了此诗的手法,不可能是太写实的那种,这样就可以快速地掠过父亲一生,在亲人弥留之际也只能这样写,太详尽了反而不得体。你看那些比比皆是的若有若无的细节,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13岁,生命的表格,千里之外的异乡,水土不服……把弯弓弹响和蓬松是不是与弹棉花有关?以及扛麻袋。37岁阔亮的额。故乡呼喊,两手空空。似乎是回家乡做屋的艰难。后半生,柳体的风骨。晚年的轮椅。这些词背后的实事诗人都没有说尽。此诗的总体基调是秋风的悲壮氛围和时光的蒙太奇,细节的暗示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样,在虚实之间的这种拿捏,是需要相当的功夫,但也可以说此诗的技巧并不复杂,生活的赐予更重要,在特定情景中“生”出来的语言,非“写作”的语言可比。这是一首珍贵的诗,因为它是一个人的一生凝成的。我给他改了一个字:“我们兄妹五人的孩子再站在这里”,“再”,原文“在”,显然是打错了。

注释:弹弓与磨盘均是传统手艺弹棉花所需的器具



病室(外一首)

经纬


病室

 
快出院时雨已经催促
次日平缓地夹带起雪来
通向匿名与锈迹
嘿,我对乐声说
又是在十一月告别

从呼吸困难到
怕来不及撰写遗嘱
不再考虑余生,那释然
首次发现自己是个乐观的人

约二十天已成建筑中的标本
旁边的床位换了三个病人
心脏病、食物过敏
还有一个患肺结核
我走时他还在打点滴

内科病房我是唯一的年轻人
每天几百块的医疗费
依靠家庭的合力
只我独个时能死在哪条街的僻静处?

旁边七十多的老头,提起
四十年前的饥饿和随便枪毙人
彷佛现在多么好
他肯定觉得安慰

脱离危险后,我时隔多年
看起电视剧,直到我关掉
读一本中国哲学史正讲到五行
随后翻起美洲小说家的访谈

中国人爱喧哗,医院
更不例外,热闹倒冲淡
一些本不该有的冷漠。而我
又有何资格谴责?

伯恩哈德早已写出
健康人同谋并回避的事实
两个不同的王国
丧失国籍的人没有边境。


依附


骰子有我认识那人的五张脸

心底漏出——救生圈内浮起的渣滓
在呼救。始于一场医疗事故
你不止一次对我说起差点打翻地狱
的乐园,公交车上坐着的都是死人

他们无声。钓鱼者始终不动
鱼仿佛预感到什么,激烈跳跃
它们快要垂死成气泡
波纹开始排挤你

凌晨四点,噩梦比一杯开水更清澈
大海翻了一个身继续睡去
月亮是赤贫的夜空唯一的马桶
冲走我们从居住地挤出的尿液

兴奋和疑惑将血撕成两条平行的河流
清晨有着拔光了毛般的洁净
我起身,披上拥挤的外衣
抖一抖,无数人从我身上掉下

我寻找我认识的那人
第六张脸

不是一个母亲慈祥的爱意
也不是一个父亲严厉的经文
跟时间的性别一样模糊而自然


贾鉴点评:

《病室》:“疾病的隐喻”,无论苏珊·桑塔格的原意如何,激发出有关精神和社会领域的巨大阐释力。在本诗中,关于疾病的叙事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每一个人物都以某种具体的病例形式进出诗句,好像疾病正不间断地以匿名的方式介入、组织着生活本身,相比较,人倒成了标本性的存在。疾病的力量不仅体现于它对身体的平等的损毁,也在暗中建构着不同形式的界限:年轻与年老、现在与历史、现实与书籍、热闹与冷漠……病中人,或者身处疾病式制度结构内的人看不到它的建构原则。一旦疾病的隐喻延伸到社会历史层面,其中的荒诞性就显现出来,正是自诩为健康的人成为疾病的合谋者。诗人好像赋予文学某种解毒功能,在文学的游曳的书写中,界限被看穿,就像两个不同的王国消失了边界。而文学中的人因为丧失了身份反倒变得更加自由。


《依附》:诗中有两种性质迥异的事物的的混杂,一边是鱼、大海、月亮、河流,它们拥有浑浊的气势,在人类世界的另一边神秘地运转;另一边则是公交车、马桶、尿液、外衣组成的琐碎的人工场景,零碎而了无生气。这两种性质的世界的交汇之地,大概是“事故”和“噩梦”。“事故”本身带有“噩梦”的属性,它们是例外,是超现实主义式的此面与彼面互换的地界,是不确定性本身。至于大海的那一边象征着什么,你尽可以自由联想,但诗的魅力已经在其语言中达成了强悍的效果。语言在两种界别之间的交换,既快速又从容;诗句精准而节制,每一个句段都充满了阅读的快感。在这一过程,语言“漏出”了一些东西——比如你要寻找的第六张脸——它如“骰子”那样偶然,它也并非人伦性质的“爱意”和“经文”所能表达,它也许就是一种含混的语言生成的自然物。



其他篇目:


《春熙路的月亮与模特》程一身

《月光被一块孤独的石头划伤》重庆北鱼

《月亮将大野升起来了》半岛雪

《当归》北丐王子

《taig taig taig 》金鹰

《在冬天的一个夜晚渴望》倾听书卷

《守门人》落木河

《地铁站狂想曲》林嘉梓

《我所习惯的寂静(外四首)》付炜

《这个世界总有我无法到达的地方》马生智

《黄昏辞》峻刚行者

《世间的另一个你》梁子非

《模糊》左远红

《乡镇开发区》丁琪

《中年书》北城1

《如此混沌》断风

《新安寻根》浙江白夜

《坐在秋的小轩窗下》韩小术

《在秋天来到乌兰布统》二胡

《霜降》杨东晓

《晒被的村妇》冯英强

《回到巷子》小吵

《篾匠的白鹤,呜咽咽地飞走了》张细程

《每天都在想》崔春生

《长营村》王永福

《长寿村》李不嫁

《隐居(外一首)》沙娃

《搬运(二首)》我是佳北

《乡土之怯(二首)》流影

《影子的素描》冷霜

《雨前十四行(外二首)》萧楚天

《将进酒》柳扶风

《苍穹下,隐秘从未消失》马飚

《存在(六首)》成小二

《非时效节令之秋(组诗)》墨菊

《我几乎要悲怆于这人间的空空荡荡(组诗)》江榕

《策花结灯(组诗)》王建中

《有关于乌鸦的一组(组诗)》北方雪狐

《青海湖(组诗)》朱佳发

《大巴山,邻水而居(组章)》江南雨

《相酒经(组诗)》从安

《转到自己这边来》昆鸟

《人(未完成)》重华

《县城》李三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好诗”第49期详细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