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林徽因最终选择了他?
▲ 关注 中国诗歌网 ,让诗歌点亮生活!
1972年的今天,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病逝,享年71岁。
梁思成系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先生长子,是林徽因的丈夫,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二战中,在梁先生的建议下,盟军没有空袭、轰炸日本京都和奈良,使得千年古都得以保全。
建国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梁思成夫妇就力主北京古城的保护。对于怎样把北京改造成新中国的首都,梁思成提出要完整保留古城的规划,建议在完整保护旧城的基础上,在北京城外的西郊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把城市分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几个功能区,让古城和新城交相辉映。
根据费慰梅(费正清夫人)所著的《林徽因与梁思成》,梁思成当年对北京的城市规划提出过五点建议:
1 北京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
2 限制城区工业发展。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
3 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保存古建筑城城墙城楼。
4 限制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
5 在城西建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新政府行政中心。
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城墙奔走呼号,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林徽因曾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关于梁思成不得不提他的妻子林徽因,提到林徽因又不免提起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梁思成曾经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准备用一生去回答你......
下文选自林徽因传记《莲灯诗梦:林徽因》(陈学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读罢此文,我们心里便会清楚,为何林徽因最终选择了他。
梁思成个子瘦小,却白净秀气,妹妹思庄眼里的二哥,怎么看他怎么潇洒,叫他“Handsome boy(漂亮小伙子)”。梁思成进入清华学校便是校园里异常活跃的少年。喜爱绘画,任《清华年报》美术编辑;喜爱音乐,当管弦乐队队长,吹第一小号;喜爱体育,获得过校体育运动会跳高冠军。他的外语也好,翻译了王尔德作品《挚友》,发表于《晨报副镌》;还与人合作译了一本威尔司的《世界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出乎意料,这么活跃的大学生,留给同学们的强烈印象竟是“具有冷静而敏捷的政治头脑”。“五四”运动爆发,“他是清华学生中的小领袖之一,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的中坚分子”(黄延复:《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众多兄弟姐妹里,梁启超最寄厚望于思成,从学业、婚姻到谋职,无不一一给予入微的关怀、照顾。思成结婚前夕梁启超致信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做‘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梁启超手书)然而,梁启超毕竟是开明的父亲。对具备多方面发展潜能的梁思成,他没有规定儿子一定走哪条人生道路,唯有不希望他再做政治家。最终影响梁思成献身于建筑科学的是恋人林徽因,谈到此事梁思成曾说: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见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有几种传记根据这话,把林徽因、梁思成相识时间定在林徽因从英国归来的一九二一年,将梁思成初次拜访林徽因和他俩的相识时间混为了一谈。应该说,在这次拜访之前林徽因已经认识了梁思成。林、梁两家世交,往来频频,林徽因出国前便有很多结识梁思成的机会。女儿梁再冰关于林徽因尚未出国时与梁思成见过面的记述是可信的:
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回忆我的父亲》)
正如梁再冰所说,梁启超早已有了与林家联姻的想法,林长民也很乐意有此通家之好。不过,梁启超仅仅止于想法,未进而干预子女婚事。他对儿女婚姻的态度相当民主,事后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致梁思顺等信》)尽管林长民至迟在农历一九二二年底就提出为这对年轻人订婚,但是梁启超仍以为不必,觉得行此大礼可在四五年后。事实上,在此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没有失去再选择的自由,他俩确又经历了不短的恋爱过程,一个不再选择的选择过程。中国留学生中不乏爱慕、追求林徽因的同胞,无不是门第不凡、本人优秀的俊彦。但林徽因依旧情感独钟于梁思成,未曾有过丝毫旁骛之心。同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回忆:“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顾毓琇:《一个家庭两个世界》)
梁、林真正恋爱开始在林徽因旅居英伦回国以后,并且排除了徐志摩无趣的干扰。梁思成常常选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与林徽因幽会,那里坐落着新建的松坡图书馆,父亲正是馆长,做了梁思成的近水楼台。礼拜天图书馆不开门,而思成衣袋里有钥匙。林徽因又跟随梁思成去过郊外的清华学堂,观看他参加的音乐演出;和他一起逛太庙,刚进庙门梁思成就失了踪影,她正诧异,小伙子已爬上大树喊她名字。那段时光于林徽因来说何其温暖灿烂。
没想到,加速他俩恋爱进程的竟是一场意外的车祸。一九二三年五月七日的国耻日,梁思成骑摩托和弟弟思永上街要参加示威游行,摩托行到长安街被国务院里权贵金永炎的汽车撞倒,思成满身是血,思永带伤回家报信。梁家慌成一团,当天几房大大小小正在轮流为梁启超的二弟请寿酒,不幸消息冲散了酒席。赴席的林长民全家也跟着挨饿。林徽因更是着急慌神,她还是头一次遇着亲人遭受如此灾祸。梁家两弟兄住院治疗,思永伤轻不几日出院,思成却大伤了筋骨,落下残疾,左腿比右腿短了小小一截。林徽因每天往医院服侍,恰值初夏时节,梁思成汗水淋淋,她顾不得避讳,揩面擦身,无微不至。两人恋爱以来从未如此频繁亲密地接近,恋情经受惊吓、焦虑过后倒愈发显得甜蜜。
因为车祸,梁思成本来计划一九二三年赴美留学的日期只得推迟一年。这一迟,正等到林徽因中学毕业,她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资格。车祸又玉成了一件美事,两人比翼齐飞地漂洋过海。越洋航船上年轻人双双敞开胸襟,迎向扑面的劲风,他们憧憬的前程颇似脚下的海面、头上的天空,愈往前行,愈加辽阔、愈加湛蓝。
1925年前后,林徽因与梁思成、梁思庄在明十三陵
到了大洋彼岸,身处异国他乡,双方家人都远在万里之外,梁思成对林徽因愈发关爱体贴。朝夕相伴,感情弥笃,日益依恋。一九二五年林长民身亡,失怙的孤女依赖梁家已成必然。梁启超随即致信儿子,嘱他转告林徽因:
我和林叔的关系,他(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他(她)和思庄(梁启超二女儿)一样的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他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他目前的苦境。他(她)要鼓起勇气,发挥他(她)的天才,完成他(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林叔叔的好孩子。
(《与思成书》)
林徽因断了自家的经济后援,想不等完成学业就回国独自谋生,因而梁启超又说:“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与思成书》)几天后梁启超就着手兑现承诺,致信问梁思成:林徽因留学费用还能支撑多长时间,嘱他立刻回告,以便筹款及时寄到。当时梁家的经济也很拮据,梁启超准备动用股票利息解难,甚至说了这样的话:只好对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说明年的话。由此可见,梁启超早把林徽因提前纳入家庭的一员,对徽因多了一份舐犊之情。在给海外子女的信中他牵挂着孩子们:“思成、徽音性情皆近狷急,我深怕他们受此刺激后,于身体上精神上皆生不良的影响。他们总要努力镇摄自己,免令老人耽(担)心才好。”(《给孩子们书》)
舍去梁启超所说的狷急,林徽因与梁思成性格差异实在很大。梁思庄的女儿吴荔明做过比较:“徽因舅妈非常美丽、聪明、活泼,善于和周围人搞好关系,但又常常锋芒毕露表现为自我中心。她放得开,使许多男孩子陶醉。思成舅舅相对起来比较刻板稳重,严肃而用功,但也有幽默感。”(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或许梁思成认定他对林徽因负有特殊责任,林徽因却又觉得自己应当享受更加充分的自由。她是那么受同学欢迎,常常陶醉在众人的殷勤里。两人间的龃龉不可避免,大学第一年尤为激烈,梁启超曾说,“思成和徽音,去年便有好几个月在刀山剑树上过活”(《给孩子们书》)!这是他俩必须经历但必定安然度过的磨合期,他们的爱情基础非常牢固,矛盾冲突一旦过去,不同性格反倒取长补短了。费慰梅描述:
在大学生时代,他们性格上差异就在工作作风上表现出来。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图定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
(《梁思成与林徽因》)
毕竟志同道合,哪怕眼下没有订婚,终成眷属的结局乃水到渠成。梁思成每去女生宿舍约会,等在楼下心情急切;爱打扮的林徽因,面容、发式、衣袜,哪处都不肯草率,迟迟下不得楼来,经常叫梁思成等个二三十分钟。弟弟思永写了一副对子调侃他们:“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
1925年前后,林徽因与梁启超、梁思庄在北京游览长城
令人担忧的不是两个恋爱者本人,忧在梁家两个重要成员,首要一个是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李夫人为前清礼部尚书堂妹,由尚书大人做主、操办,嫁给了梁启超。这位大家闺秀年长夫君四岁,遇事果断,意志坚决,支持梁启超事业,不失闺中贤内助。老夫人在梁家说话举足轻重,当家不怠。可是她的性情有点乖戾,对未进门的林徽因那样不避讳男女大防、无所顾忌地服侍医院里的儿子,非常看不顺眼,由此她成了这门亲事的一大阻力。
不久李夫人病故,梁、林心理上刚刚释下重负,不料李夫人长女梁思顺又给他们带来烦恼。梁启超二十岁得头生子女思顺,隔八年才有思成。他对这个女儿自然宠爱无比,叫她“大宝贝”,为她的书房起名“艺蘅馆”。艺蘅馆主人不负其馆名,果然颇具文才,编成了传诵一时的《艺蘅馆词选》。李夫人病故,二夫人王桂荃老实厚道,遇事不拿什么主意。已经成人的梁思顺干练精明,既是父亲的助手,年龄又比弟妹们大出许多,是他们的长姐,在家庭事务中的意见,分量不比李夫人轻去多少。她虽与梁、林同辈,但反对他俩婚姻的态度有如思成的生母。梁、林留学美国,思顺恰随驻外使节的丈夫周国贤任职驻加拿大使馆,愈加自觉负有就近看护弟弟的责任,便与林徽因发生了正面冲突。思永也在美国留学,偏袒未来嫂子,不断写信回国,求助梁启超劝说思顺,父亲夹在其中十分为难。幸而数月后冲突化解,梁启超欣喜不已,作数千言长信给海外子女们,重点是大谈梁、林二人:“思顺对于徽音感情完全恢复,我听见真高兴极了。这是思成一生幸福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很怕思成因此生出精神异动,毁掉了这孩子,现在我完全放心了。”(《给孩子们书》)
一九二七年底,梁启超在国内为身处海外的梁思成、林徽因举行了隆重订婚仪式。梁启超二夫人王桂荃又请人选定阳历十二月十八日为吉日。遵照梁启超吩咐,三个月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婚大礼举办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婚期选定三月二十一日,为的是纪念宋代建筑家李诫。史籍记载李诫生平极少,这天是宋代碑刻上留存的相关日期,也是关于李诫资料中唯一的日期。几年后他们的新生男孩又取名“从诫”。
1928年3月,林徽因身着自己设计的民族服饰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拍摄的结婚照
曾经阻挠婚姻的梁思顺倒成了婚礼操办人,她丈夫正担任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有了诸多方便。他们没有遵照梁启超的意思在教堂行仪,将婚礼改到了总领事馆。纵然林徽因受了近四年美国文明的熏陶,看上去似乎相当洋气,可骨子里仍存有中国传统理念,婚事上特别在意祖传习俗。婚礼是人生一重大时刻,她的思绪飘至遥远的故国。她不愿像西方那样穿一身白纱,接受牧师祝福。东方的新娘应该穿戴鲜红的凤冠霞帔,渥太华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婚服,她自行设计、缝制了一套别具色样的穿戴,头戴饰有嵌珠的头饰,左右垂下两条彩缎,也算有冠有帔了。领口袖口都配上宽条彩边,比素净洁白的西式婚纱来得喜庆。参加婚礼的记者把梁林结婚照登上报纸,引起了当地民众的轰动。
1928年,林徽因、梁思成自美经欧洲返国途中
梁启超写信给新婚夫妇:“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质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慈父的可怜之心很是感人,而这番叮嘱并非多虑。尽管梁思成善于隐忍林徽因急躁性子,亲戚戏称思成是一柱出气的“烟囱”,但是烟囱偶尔堵塞,便起了争执。如有用人在旁边,则两人用英语交锋。一九三六年初发生过一次争吵,异乎寻常的激烈。梁思成随即乘火车南下上海办事,林徽因在家伤心不止,痛哭了二十四小时,中间只睡过三四个钟头。梁思成到底很快后悔,在火车上即连发两个电报,同时还寄来了一封和解信,如往常一样,家庭战争烟消云散了。
梁思成在林徽因心目中终究是位温和的君子,他对林徽因关爱无比,两人精神上亦息息相通。民国时期文人中流行着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改成“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这话也在朋友中流传。诚然,两人结伴一生难免龃龉,也起过波折,但不论一帆风顺还是困顿颠踬,哪怕落在极度艰苦的境地,梁、林夫妇都始终相扶相携,相濡以沫。林徽因自嘲两人是一对“难夫难妇”。最后,“难夫”把“难妇”送到了她的人生终点,留下了国人称颂不已的佳话。
本文选自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最后,来欣赏几幅梁思成的手绘图稿。
这些精美的中国古代建筑图,是70多年前梁思成与其助手莫宗江手绘的,曾收录于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并获当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
梁思成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及其蕴含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更好地呈现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感,这样的插图风格,在世界建筑史经典著作中也可谓独树一帜。
赵县永通桥,赵州桥的姊妹桥
故宫文渊阁
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
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自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他们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
左边是梁思成和莫宗江手绘的立面图,右边是木塔的照片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的测绘图,是难度最高的一批图纸。测量工作艰辛而危险,为了测量塔顶相轮的高度,梁思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塔顶,还曾差点被雷打到。
这座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历时千年、高约六十七米。通体由数万个木构件组成,斗栱更是多达五十六种不同样式。
他们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三四十种不同的斗拱、各檐的高度和塔刹,做了塔的断面图,并绘制了楼梯、栏杆、格扇等塔身各个细节的图样。
梁思成建筑手稿,每一张都是艺术品
为何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
除了父辈间的革命友谊
更因他赡富的学养才华
他是中国近代建筑学第一人
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撰写中国第一部建筑史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逝世
今天,我们缅怀梁先生!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
引用文章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