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钟 | 每日好诗

张雪松 中国诗歌网 2023-02-12
▲ 关注 中国诗歌网 ,让诗歌点亮生活


第356期每日好诗点评揭晓


听  钟

张雪松


每一个肉身,都是一尊钟
清风吹来,只是有人听不见
自己的响动。

一千岁的钟声,和一万吨的钟声
不能比较。但记录下这钟声的人
会影响到一本经的纸寿。

无论青铜,还是钰石
它们都执迷不悟。它们浇铸成的
梵钟或半钟,都怀抱着我们
可见的虚空。

钟口笼罩的深渊,它不需要呼应
一颗低沉的心。云深处的塔
和湖水中的莲,都是钟声的倒影

晨昏一百零八声,钟响过后
脚站在原地未动。但人
已经渡到河的对岸。

寺是一寸土,它用钟声掩埋
喧嚣的尘世。活着,就是做梦
直到钟声再也不能把我们唤醒。

诗人简介


张雪松,1969年生,黑龙江安达人。作品散见于《诗歌报月刊》《星星》《绿风》《诗潮》《诗林》《诗选刊》《中国诗歌》《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诗刊。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各类诗歌大赛中获奖,并有作品被收入《诗歌报爱情作品集》《汉语地域诗歌年鉴》《中国新归来诗人精品诗典》《东三省诗歌年鉴》《中国百年诗画典藏》《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手记》等多部诗歌选集。2017年获得“中国新归来诗人优秀诗人奖”。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最佳点评

桃李天下

 
钟,佛法中认为对于修道之人有大功德,所谓“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是寺院集众和报时的法器,也有更加宽泛的引申和指事,有警醒、警示、破瘴扫秽、提振精气之义。这首诗将普世道理用禅机偈语进行揭示和演绎,“所在闻钟声,卧者必须起”,以期“生善心,增正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听钟的人和所听的钟两两相对,既说局限又言可能,人事理互融,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每一个肉身,都是一尊钟”,它的局限在于“有人听不见/自己的响动”。经历时间和空间的钟声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只要记录下钟声,就有可能获得永恒。钟的置式不同,但教化的目是一样的,钟声应对宏阔天地,无论是低沉的心,还是具有佛家特征的塔和莲,都是钟声的具象:晨昏鸣响,是岁启,也是唤醒烦恼,听钟的人由此得以渡过彼岸。听钟,实际上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如此才能俯仰无愧于天地,内省不负于己心。

经编委会评选,桃李天下(来自网页)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300元稿费。同时感谢 老浪(来自网页)、ci mu ya(来自微信)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学习参考!


中国诗歌网每周向网友有奖公开征集点评,参与途径有两个:登录www.zgshige.com 找到相应诗歌页面留言;或在公众号征集读者评论的文章留言。编辑将综合网页和微信的点评,选取最佳评论者发放稿费300元。

        




老浪

”的点评




这是一首思考生命的诗,听钟,既是在寺庙听到钟声,也隐喻着对生命的叩问和理解。第一二节,由肉身引出生命的存在,指出生命的多元存在,这是诗的第一部分。第三四节讲生命本身的虚空和人生的负重,塔在云深处,莲在湖水中,塔和莲的佛教元素,暗示佛理禅悟带来的可能,这是诗的第二部分。第五六节,持续反思和领悟,肉体不动,灵魂可以到达对岸,而寺庙作为遁世之所,隔绝了世俗喧嚣,和钟声融为一体,达到欲辨已忘言的境界,这是诗的第三部分。总体看来,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钟的存在和听钟的行为,反思并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后实现了无需钟声唤醒的诗意超脱。


ci mu ya



”的点评




作者赋予钟以生命质地,赋予钟声以时间流动,在时间的消逝中挽留了生命的回响和律动。将肉身和钟融为一体,听不见响动,因为身处其中,作者自喻为钟,包含对钟的肯定。一千岁的钟,说钟所经历的时间,或者说钟本身就是时间;一万吨的钟,说钟本身的重量,或者说钟本身就是生命。时间无言,时间也有言,那些被翻读的经书经历时间的洗礼和钟声的催促,显得更加沉重。青铜和钰石是钟的质地,但钟始终是钟,意味着时间在永恒中度过,钟的根本意象显现出来。钟声的倒影和云深处的塔以及湖水中的莲融为一体,是岁月和生命的证据,也是这首诗的唤醒力量和禅意传承。


栏目主持:王夫刚    点评整理:金石开



"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中国作家协会 ·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管,《诗刊》社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 诗人家园 ”为宗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品牌栏目“每日好诗”注册后可投稿,每天推出一首原创好诗(稿酬500元),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其中每周四为诗友点评,向广大网友征集评论,最佳点评者可获稿酬300元,稿费由编辑联系点评者发放。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

识别二维码享受特惠价订阅


点“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