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了三十年新诗之后,他才敢动笔写这本书 | 赠书

 关注 中国诗歌网 ,让诗歌点亮生活!


01

张执浩回到家里,摘下一次性手套和缠在帽子上的保鲜膜,给全身喷上酒精,在门口站了一分钟,等待酒精挥发。

这是2020年初春武汉的一个夜晚。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两个月,而当时的张执浩以为它即将结束。

确定自己安全之后,他回到房间,拿起书桌上的《古诗源》大声读起来——特殊时期,他写了许多文字记录此刻的生活,但也急需一种方式,将自己从当下短暂地抽离出来。《古诗源》由清代沈德潜主编,这部影响深远的诗选集以前秦时期的《击壤歌》为开篇: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来自远古的歌谣,让人逐渐沉静下来。在逼仄的现实里,张执浩读完了《古诗源》,开始写下三年后成书的诗歌随笔集《不如读诗》中的第一句:

我相信,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诗,只能是诗。

随着单独的文字成为句子,张执浩获得了爬梳古典诗歌史的勇气和能力,也获得了重新开始生活的“定力”。

张执浩,诗人,作家


02

张执浩一直想写一部打通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作品。这是一个现代诗人的野心,也与他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他长居于黄鹤楼下,即使在武汉搬过7次家,连长大的女儿都有了新房子,但他的生活一直围绕着这座楼。被无数前辈诗人吟咏过的黄鹤楼,成为古典的象征,时时横亘在他的眼前,催逼着他时刻回望。就这样,张执浩在黄鹤楼下一手写现代诗,一手阅读、钻研古典诗歌,已近40年

张执浩书房一角

系统梳理古代诗歌史,似乎该是一个诗人年老之后的事情,张执浩也因此迟迟没有动笔。直到2020年,面临生活和精神的倾覆,张执浩终于感到,那个时机到来了。

从2020年春天,至2021年10月,张执浩完成了他充满现代色彩的古典诗歌史,《不如读诗》。

《不如读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点击图片,签名本限时特惠>


03

《不如读诗》从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出发,诗意解读了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苏轼等16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并以此梳理出一条延绵不绝的中国诗歌发展脉络。

书中文章的标题,也是对诗人的判词:《天马之行》,写李白;《两山之间》,写杜甫;《去复还者》,写孟浩然;《笔补造化》,写李贺;《自撰生平》,写杜牧;《此心安处》,写苏轼;《纸上苍生》,写龚自珍……简单四个字,就写尽了一个诗人的一生。

诗人张执浩其实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专业的出身加上长期的钻研,让他的写作史料翔实、旁征博引,作为诗人的浪漫也不时从字里行间漫溢而出:

人生的虚妄感,与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得意与失意,万古愁与及时乐,各种极端的情绪在李白身上极其显豁、自然地呈现出来,我们因此看到的李白正是一副不断在挣扎,不停在空中蹬踏的天马形象。
杜甫是一个有信的诗人。因为有信,所以诗人诗中有情有意,因为有信,他能在命运漩涡中找到支撑;因为有信,我们在他流传至今的诗篇中看不到一丝戾气。
苏东坡提供给诗人的并非苟且偷生之道,也不是庸常意义上的逆来顺受,而是依存于人之为人的本心之中的生命善意,这种善意会时刻推动着我们把不值得一过的人生尽可能过得圆满,至少可以过得热气腾腾。

这样的文字,在史料和理解之外还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情,是读诗,也是写诗。

当下的许多诗词解读书,要么注重对诗歌的经典诠释,一字一句,严肃谨慎,学院气息太过浓厚;要么嬉笑怒骂,将古典诗词讲得妙趣横生,却参杂了太多的野史趣闻,消解了诗人的本来面目。《不如读诗》不同于以上两种风格,它不是把诗人当作遥不可及的书本上的陌生人,也不会去调侃他们的轶事趣闻,而是把诗人们还原成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鲜活个体,不调侃,不仰望,不矫饰,不煽情,知人论诗,带着读者沉浸式地体验古代大诗人的跌宕人生。

阅读《不如读诗》时,时常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王维诗歌对于情感的极度克制,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培育出的生活热情,李商隐一生寄人篱下,埋首案头工作时所发出的悲叹,诗人在时代和命运的伟力下挣扎求生……这些隐匿在诗行背后曲折隐秘的文心,在张执浩的笔下却格外真实可感。

或许,这正是诗人解读诗歌的优势所在:只有同样数十年如一日在文字世界里争斗拼杀,被文字所催折、所拯救的人,才能对那些幽微难明的情感真正感同身受,再将之传达给读者。


04

对张执浩来说,《不如读诗》的写作难度超出了他以前所有的写作。这本书快收尾时,他的思维完全被书中的人物和内容所占据。他常常半夜惊醒,从床上爬起来写文章,凌晨3点还在跟朋友发消息说起这本书。半梦半醒之间,他仿佛和古人生活在一起。

张执浩与编辑的对话

写作的难度,首先是由于古典诗歌如绝壁高山,一个现代诗人想要进入其中,必须保持绝对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其二则源于张执浩剥皮拆骨、呕心沥血的写作方式——他完全是把自己揉碎了,融进了古典诗歌中去写,他写了16位诗人,实际上却仿佛重新活过了16次。

因此,《不如读诗》写的虽然是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诗歌,但却能在其中感受到“自我”的无处不在。诗人们看到的、写下的,其实我们此刻正在经历。

李白在自由天性和尘世功名之间挣扎取舍;王维对个人的生活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杜甫顺应了命运的苦痛之后,反而获得了生命的平静;孟浩然每一次寻求入仕的机会其实都是对个人理想生活的背叛,他越是改变,对自我的伤害反而更深;白居易对他人的苦难报以深深的同情,但却在现实的行动面前裹足不前;李商隐因为个人性格的软弱,往往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左右为难,以至于误入歧途,越陷越深……

诗人们的生活和感情是那样真切、具体。即便我们不曾著书立说、名传后世,但我们总能在他们的命运中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一部分,并通过对古人生活的经历,找到自己生活的答案,变得更加豁达、平和,更好地捍卫我们当下的生活。


05

《不如读诗》不仅对于张执浩来说难度空前,对于出版方而言也是巨大的考验。这本书的制作历时两年,编辑与作者反复推敲打磨,更达到了近年书籍印刷工艺的极致

被历代诗人吟诵、对张执浩产生重要影响的黄鹤楼,被搬进了书里:书封荧光印刷黄鹤楼图案,抚摸时会有浮雕质感,在黑暗中散发淡淡光芒。

先用手电筒照射几分钟,夜光效果更佳

部分图书含有印字丝带。丝带本不单独上架,目前在当当购买本书,随机发送,作为小彩蛋藏在书中。

丝带印字:诗把我从我们中区分出来

此外,还定制了极少量的刷边特装本。书页翻动时,一只黄鹤时隐时现。此版本仅售88本,包含作者签名、印字丝带以及定制刷边,是不可错过的典藏本。


06

千年的时光洞穿而过,伫立在长江之畔的黄鹤楼几经焚毁又重建,早已不是崔颢诗里的黄鹤楼了,但总有一些事物,历经岁月淘洗而不改其面目。

许多个夜晚,张执浩沿着江滩散步,抬头仰望黄鹤楼。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黄鹤楼在光影技术的加持下,流光溢彩,热闹非凡。但当他静静凝望黄鹤楼时,城市的所有喧嚣都在瞬间安静了下来。张执浩相信,他所看到的,崔颢曾经见过,李白也曾置身其中,之后还有无数的诗人都曾经亲历。

那是无论再过多少时间也不会变化的东西,也正是《不如读诗》希望传递的。



留言赠书


《不如读诗》

作者:张执浩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留言分享阅读本文的感受

选3位读者,赠出《不如读诗》

2月27日 周一 中午12:00 截止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

 点击关注“中国诗歌网”公众号

 识别二维码,订阅《诗刊》



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
点“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诗歌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