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文凯:应多关注就业质量,我国每周工作时间远超OECD国家

孙文凯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1-07-24


作者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8月17日新浪财经。




本文字数:771字

阅读时间:2分钟


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较低和教育错配等问题拉低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失业率越高的国家,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社会保障反而越好,反之亦然。因此,当前我国在保就业工作上,除了提高就业率,还应多关注就业质量,不能以就业质量下降作为代价。


长时间以来,就业问题中就业数量如失业率、劳动参与率等指标更多被提及,但就业质量被提及较少。虽然最低工资、社会保障、工资水平、劳动时间等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指标,但被重视程度远不及数量指标。


鉴于此,当前我国就业质量存在几个表现较差的方面亟待关注。


其中,劳动时间过长是首要问题。2010年到2018年,我国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与此同时,每周工作时间整体有所下降。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从2015年开始,每周工作时间呈增加趋势。


2018年,我国每周工作时间是46.5小时,远远高于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他们是平均不到40小时。虽然工资水平在上升,但这是以劳动时间过长或过劳为代价换取的相对高收入,因此整体就业质量指标不一定高。


根据2014年至2018年的研究样本,过劳和由于技术革新使工作内容简单化等因素对劳动者工作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整体工作满意度呈下降趋势。


其次,不同产业之间的就业质量有所不同。整体而言,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质量不如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虽然整体工作时间不高,但收入水平最低;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工作时间长且收入不高;第三产业工作时间虽长,但工资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近年来劳动力不断从一、二产业进入三产的原因之一。


此外,教育错配也是影响就业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你教育水平很高,但做的工作太简单了。


其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教育错配度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就业市场没有很好地做到职位匹配,造成了教育浪费。


改善就业质量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我国在提高这些指标上应该投入更大力度。




   延伸阅读

王晋斌:美国主动和中国金融“脱钩”?我看不像


刘元春:经济稳步复苏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和制度优势


王晋斌:世界经济失衡的故事


屈宏斌:消费和民间投资仍有待恢复,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为时过早


孙文凯:更多关注中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国经济四十年的深度思考 |《毛振华自选集》


刘元春:经济复苏下一步的关键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创立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依托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人大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的宏观经济学家,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


论坛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亦举办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对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动态追踪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