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MF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密切关注维护稳定复苏,坚定不移促进高质量发展

宏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1-07-23



本文字数:6463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昨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总第43期)于线上举行。百度APP、网易财经、新浪财经、凤凰网财经、搜狐财经、WIND、和讯财经、中国网、好看视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近125万人次。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密切关注维护稳定复苏,坚定不移促进高质量发展”,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黄海洲、杨成长、徐奇渊、尹恒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尹恒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就以下五个观点来展开:

一、宏观经济成功实现V型反转;

二、经济复苏仍在路上,尚未驶入正常轨道;

三、市场扭曲通过资源误配置损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妨碍高质量发展;

四、当前要素市场扭曲明显,产品市场扭曲仍未根除;

五、近期维护稳定复苏,长期加快产业政策转型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首先,报告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走出了新冠疫情暴发和防控所导致的回落区间,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第一,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速已经由负转正,累计实际增长0.7%,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2%,V型反转趋势明确。第二,工业增速快速反弹。从一、二、三季度和最近两个月数据来看,工业实际增加值呈现出比较强劲的触底回升态势,前9月、前10月、前11月的工业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2%、1.8%、2.3%,增速逐步提升,9月、10月、11月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9%、6.9%、7.0%,高出去年同期将近1个百分点。第三,企业预期和企业信心得到了快速而充分的恢复。从11月PMI和非制造业PMI(服务业)数据来看,企业信心充足,企业复苏持续改善。第四,今年外贸超预期增长。前11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5%,进口累计同比下降1.6%,实现贸易顺差459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且增速快于消费,外贸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不容小觑。第五,投资需求持续恢复。前10月、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比为1.8%、2.6%。


其次,报告指出宏观经济正处于疫情导致的史无前例下跌后的恢复当中,当前尚未驶入正常轨道。第一,经济复苏中行业分化明显,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恢复较好,而第三产业三季度同比增速较去年全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与正常增速相差甚远,因此从行业角度来看,当前经济复苏是不均衡的。第二,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固,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过高。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为6.8%,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为-3.5%。随着三季度以来房地产业“三条红线”融资新规的出台,房地产的持续高增长难以维持。此外,前10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为负,前11月增速由负转正为0.2%,但恢复仍然缓慢。第三,目前消费复苏相对缓慢。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情况来看,9月、10月、11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3%、4.3%、5.0%,虽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由于恢复速度较慢,前11月累计同比增速仍然为负。另外,疫情暴发前消费增速通常高于投资增速约3个百分点,而目前逆转为低于投资增速约7个百分点,消费的缓慢复苏将影响经济回到正常状态。第四,各类物价指数持续低迷,通货紧缩风险仍然存在。从消费指数来看,CPI当月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5.4%持续回落至10月份的0.5%,11月则由正转负为下降0.5%,剔除猪肉等食品因素的影响后,11月非食品CPI当月同比下降0.1%,连续5个月处于通货紧缩边缘。11月核心CPI当月同比涨幅下降至0.5%,连续5个月处于较低水平。从生产指数来看,10月、11月PPI当月同比分别下降2.1%、1.5%,仍处在萎缩阶段。增速向来稳定的生活资料PPI也进入负增长区间,9月、10月、11月当月同比分别下降0.1%、0.5%、0.8%。第五,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今年以来企业、消费者等经济主体的收入萎缩,而储蓄存款出现了增长,这表明在新冠疫情之下,企业、消费者信心不足,总体处于谨慎和观望的状态之中,故通过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也能从侧面来解释民间投资和社会消费为何仍处于低迷之中。


再次,报告认为市场扭曲通过资源误配置损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妨碍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促进高质量发展,而目前妨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扭曲。市场扭曲会导致资源误配置,进而损害整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应有之义。举例来说,如果一家集团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是扭曲的,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却获得了更多的资源,那么整个集团的效率就会受损。所以,我们认为要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关键抓手就应该是减轻或者消除各类市场扭曲。


从市场扭曲的表现来看,当前要素市场扭曲明显,产品市场扭曲仍未根除。在要素市场方面,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实物资本市场等扭曲仍然明显。比如在金融市场上,融资结构和配置机制的双重扭曲导致了资金融通偏离最优配置规则,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大量缺乏活力的僵尸企业仍在不断吸收和消融金融资源,劳动力等市场也存在类似情形。在产品市场方面,尽管我们与竞争性的产品市场相差不大,但目前选择性产业政策仍然导致了较多的产品市场扭曲,比如市场准入限制、项目审批、强制淘汰等行政措施均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产品市场。所以,我们认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存在的市场扭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应当着手缓解和消除市场扭曲,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稳定而高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政策建议方面,报告提出近期应当维护稳定复苏,长期要加快产业政策转型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从近期来看,应该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千方百计维护稳定复苏。尽管很多人认为中国极有可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纵向来看目前经济复苏远未达到常态化水平。另外,明年前3个月经济增速将呈现出“总体偏高、逐季回落”的特征,数据信息含义的失真可能会影响我们作出合理明智的判断。因此,至少在未来半年内,我们应该保持政策定力,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不宜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向,且应随时准备采取更多措施以维持稳定复苏。财政政策方面,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采取了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认为不应过早设立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向常规性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的时间表,而应当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财政赤字率的调整、特别国债的退出、专项债规模的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补贴的退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的调整等都要根据宏观经济走势谨慎地作出决策,要尽量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另外,目前财政政策支出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待提高,也应重点关注。货币政策方面,三季度开始货币政策出现了边际调整,我们认为应当密切关注当前经济的运行状况,维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要防范经济技术性下行的风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要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限制,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完善社保体系,减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居民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升级。


从长期来看,在产业政策方面,要加快产业政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主要措施包括: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转型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协调,提升产业政策质量,从选择性产业政策向更多的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型。在要素市场方面,国家在上半年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高屋建瓴地为未来要素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全面落实要素市场的改革原则,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从坚定不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质上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者说如何更好地处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缺位,也不应该越位。


论坛第二单元,就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性质的判断和对明年经济走势的预测,各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即中美联动及中国和国际的联动是非常重要的。今年中国出口表现优异,美国提供需求,中国提供供给,或者说美国提供货币,中国提供增长,这是一个有益的观察视角。在经历四次股市熔断以后,美联储启动了包括无限量QE在内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巨额流动性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支持。中国疫情控制较好,领先于其他国家复苏,预计2020年中美GDP增速缺口将扩大至7个百分点,再叠加中美利差扩大等影响,人民币目前已明显升值。从明年全年来看,美元提供的流动性相当充裕,美国新政府也会进一步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整体将会恢复增长,而不同国家的增速将出现分化,增速差异主要取决于一国是否采用疫苗以及其与中美两国间的联动程度。总体来讲,中国明年面临较好的经济增长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九大报告和“三大攻坚战”相关报告中认为金融系统增加稳定性、去杠杆工作上正在取得成果。我国的经济形势越好,去杠杆的政策力度可能越大。从市场角度看,去杠杆的政策必须要有序、有节奏地得到执行,否则市场流动性、市场情绪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V型反弹总体上以政策性复苏为主,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依据:第一,有效的防疫措施帮助我国控制住了疫情,为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超常规、稳增长、宽松的经济政策对于扩大供需、稳定经济都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供给侧修复进度要快于需求侧,一系列刺激政策对于供给侧复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需求侧极大地依赖于居民加大消费力度,这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另外,从国际需求来看,随着明年疫情形势的变化,促进我国外贸增长的有利因素可能会减弱、消除、甚至逆转,这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明年经济实现8%左右、甚至8%以上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也要注意到刺激政策的退出应当谨慎,政策不要急转弯,要防止政策悬崖。明年宏观经济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债务风险的累积。要防止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尤其值得重点关注。第二方面的问题与疫情相关。随着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疫苗,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可能有所减弱乃至消失,今年增加的一些产能甚至有可能会成为过剩产能。另外,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仍会持续,在一些领域很有可能会加快对中国的脱钩进程。



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将当前的经济复苏形象地概括为:人类在面临重大灾难的情况下,经济出现了停摆现象,从而砸出了一个“大坑”后,从“坑”里往上爬的过程。当前复苏主要具备三个特点:第一是比较基数的迷惑性;第二是着眼于横向比较,重点关注哪个国家率先从疫情的“坑”中爬出来;第三是同比数据严重失真,需要重点关注环比数据。对于疫情后我国经济恢复取得的成果需要充分肯定,但不能简单认为中国经济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在今年的经济增长中,金融和财政的双宽松政策、我国金融市场的潜力、复苏顺序不同为我国出口带来的机遇等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轮经济复苏的性质与经济周期、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是完全不同的,而中国经济增长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需要认清的。对明年经济复苏情况进行预测,需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是宽松政策持续的问题。市场观点主张政策要持续宽松下去,但也要看到宽松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充分体现出来。第二是物价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没有温度的发烧”,即CPI、PPI指数无法反映真实物价,与供求关系脱节严重。第三是出现了很多联动性强的风险点,如资本市场结构性估值过高、房地产结构性涨价过高、金融市场信用问题,以及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环境下,我国汇率和利率市场大幅调整的问题等。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经济发展室主任徐奇渊将当前宏观经济反弹的性质描述为“制造业小时代”的归来。从中国产业结构的长期演变来看, 在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增速都高于服务业增速,且二者的增速关系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相背离,处于“制造业小时代”。从今年6月份开始,制造业增速明显超过服务业增速,并且这一态势有望继续维持几个季度,因此我们称当前所处阶段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三次小时代”。相较于前两次“制造业小时代”,由于当前海外需求尚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三次“制造业小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享受到了海外刺激政策的溢出效应,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复苏产生了强劲的拉动作用。


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判断和对明年经济走势的预测,各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黄海洲认为,首先要在支持性政策不撤出的前提下有序去杠杆。结合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明年恢复性增长的速度考虑,去杠杆的力度可能会加大,而支持性政策不能轻易撤出,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有序去杠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其次,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要考虑宽货币、紧信贷政策。目前来看,人民币仍将处于升值通道中,这对于我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等都是利好因素。如果人民币升值力度进一步加大,可以在政策层面考虑宽货币、紧信贷。所谓的宽货币指的是利率可能有下调空间,而稳杠杆和降杠杆要通过信贷政策来完成。


毛振华认为,明年仍要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我国提出的内循环战略既是长期规划,也是面对当前紧迫问题的应对措施。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要聚焦内循环,而内循环要聚焦补短板。我国内循环的短板体现在宏观总需求不足、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科技发展等三个方面。另外,在中国遇到脱钩等特殊情况时,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也可能成为明显短板。从明年经济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着眼于中小企业、低收入人口就业、低收入人口消费能力等方面,这对于稳定国家经济形势,特别是促使供给和需求两端达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会引起结构性不平衡。此外我们国家目前也开始重视需求侧的发展,这方面还需要更为细致、更进一步的措施。


杨成长认为总体上政策需要延续,不能出现大起大落,明年政策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调控不在于松和紧,从明年开始,我国要把宏观调控的整体视角,逐步转回到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总体思路,即要解决长期问题、解决深层次问题、解决“十四五”发展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将整个经济增长推向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其关键是要打通循环链不畅的问题。供给端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科技、金融、产业三角循环不畅,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产出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不足,导致科技与产业之间的联动性不强,需求端主要关注居民收入向消费转化、构成我国消费主体的低收入阶层保障机制不完备、物价较高抑制消费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等问题。第三是城市群的循环问题,这也是国内循环的关键。我国经济循环整体改变了过去的模式,以城市群为单位,城市群循环在整个内循环空间循环中作用是很大的。第四是全球产业链的深化。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的现代化、自主性、自配性、安全性,这也是明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徐奇渊主要关注要素市场扭曲问题和内循环堵点疏通问题,他认为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以僵尸企业为例,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导致市场不能出清、要素无法循环。为优化资源配置,需要构建一个正向淘汰机制,这一机制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为支撑,而后者又以一定的宏观经济增速为基础。因此,在市场不完善、正向淘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宏观经济增速,且此时刺激政策的退出要十分谨慎,否则过度紧缩将会导致中小企业大批倒掉。只有在正向淘汰机制构建起来以后,刺激政策才可以有序退出。此外,我们也要珍惜扩张性经济政策带来的宝贵窗口期,加快完善好前述托底政策。




延伸阅读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黄海洲 杨成长 徐奇渊 尹恒联合解析:密切关注维护稳定复苏,坚定不移促进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创立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依托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人大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的宏观经济学家,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


论坛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亦举办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对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动态追踪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