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强:两会强调RCEP落地,防经济内卷
作者邢自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邢自强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3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185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在本周落幕的两会上,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记者会,对于RCEP均有较多的着墨。为何RCEP以及中欧投资协定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旷日持久,再加上新冠疫情后西方出现政治经济新思潮,逆全球化的压力会持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通过签署RCEP释放出了继续扩大开放、抵御全球化逆流的决心,有助于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对于产业链安全、制造业升级、缩小收入差距等战略目标。
一、RCEP的亮点
RCEP,乍一看起来似乎只是把亚洲一些国家之间已有的双边贸易关系,以一个统一的框架进一步定形和升级,但仔细观察之下,对于中国经济具备如下几大亮点:
第一,有助于中国加快和日韩的自贸协定,这在过去是块难啃的骨头。这次RCEP,中日之间首次达成了削减关税,有望大大加快双方之间自贸谈判的进展。中日韩在高端零部件、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存储设备领域,是存在比较强的互补性的,完全有潜力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东亚的产业链布局。这是第一个亮点。
第二,统一原产地规则。在RCEP签署之前,尽管亚洲区域内很多国家经济体间有了双边的贸易联系,但对原产地规则还是有不同的界定,就会出现如果一个零部件和中间加工环节处于不同经济体之间,最终销售出去是否享受到优惠待遇,享受到低廉关税等比较复杂的情况。现在有了统一的原产地规则,不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申请不同的原产地证,这会大幅增加亚洲产业链的一体性,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亮点。
二、从后疫情时代的西方政经思潮来看RCEP的重要性
RCEP签署之后,很多媒体把它理解为由中国主导的协议,和西方发达经济体主导的CPTPP相提并论,认为是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重大胜利。我想这对中国虽然是非常积极的,对中国是有好处的,但RCEP本质上还是亚洲十五国之间互惠互利,一开始是东盟发起的。它确实也会激励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通过原产地规则的统一性,来更多的外包给东南亚国家。所以,从这个角度毋需渲染中国成了大赢家,其实本质是互惠互利的,这当然包括了中国愿意在其中做出更多的开放承诺。这样方能缓解过去几年开始浮现的贸易去全球化的逆流压力,也未雨绸缪去应对疫情之后发达国家爱出现的希望产业链能够自给自足、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的政经新思潮。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有一个重要的旗号就是“高压经济学”,即通过比较强的财政刺激,特别是聚焦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财政刺激,来实现中低收入群体的全面就业与工资上涨,改变过去三十年美国的收入分配里对企业愈来愈有利,对劳动者越来越不利,劳动者的工资占整个GDP比例越来越低的这种局面。所以,美国的财经官员,从财政部长耶伦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在强调用宽松政策来实现更包容性的增长,即将中低收入群体能够拉回到全面就业,推动工资增长,甚至不惜代价推出更多的刺激。除了刚刚通过的1.9万亿美元的疫情纾困刺激方案,今年下半年估计拜登政府还会继续设法推出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方案,不达目的不松油门。
从这些角度看,可以看到拜登在对华贸易政策取向上,会秉持其重振美国中产阶级就业的考虑,双管齐下:既加大对自身的投资来促进部分制造业回流,又继续对中美之间设置非关税壁垒。从这个角度,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尽管没有升级,处于暂停期,但也不会有特别大的缓解。特别在高科技领域、敏感安全领域等。中美之间可能将来还有一些非贸易壁垒继续升级。此外,拜登团队试图联系更多他的盟友国家,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华策略。但这背后也有一些中国的机遇。发达经济体之间对华经贸关系的态度不完全一致,所以中国在签订RCEP之后的两个月,又初步达成了中欧之间的投资协定意向。当然中欧投资协定还需要商定文本,并等待欧洲各国议会慢慢批准,可能需要接近两年的时间才能落地。但这两个协议,中国都做出了卓越努力,表现出了格外诚意,做出了更多让步,也是开放促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譬如,在中欧投资协议里,有特别明确的对中国的国企行为符合商业原则的表述;有对中国国内的产业政策要透明不歧视外资的表述;还有对中国劳工政策、环保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欧盟之间达成的协议。这些都是中国经过卓绝的努力,做出的更多的承诺。
总结上文,由于中美竞争可能旷日持久,也由于疫情后西方经济体出现了偏向中低收入群体的这种政经思潮,贸易逆全球化,去企业巨头化的这种平民经济的趋向会持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显然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扩大开放来留住产业链,提升自身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签署的投资贸易协议,是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大方向完全一致的。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借鉴和汲取了现在全球出现的民粹主义,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加大带来的社会矛盾的经验和教训,中国走的发展路径,明显和发达国家不一样,以留住产业链、夯实制造业,通过保住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相对高素质的蓝领就业大军的稳定性,不像美国、英国过去三十年去监管、小政府、减税之后再叠加全球化,整个制造业加速外包,导致空心化,尽管个别产业非常高端,如设计、研发、金融,但普通的中产岗位纷纷消失,收入差距加大了。这次疫情期间,这个矛盾更加尖锐化,很多人称之为K型复苏,即高端产业就业人员越来越好,然而线下聚集式的服务业就业群体深受冲击。有了前车之鉴,中国会借鉴东亚经济体的几个邻居,如日本、韩国的发展,保持制造的强势竞争力、维持其在GDP中的比重,实现高素质的蓝领工人的普遍就业,防范贫富差距,这也是“十四五”规划其中应有之意。
在这个过程中,RCEP和中欧投资协议都是通过进一步开放,把国内市场潜力拿出来,吸引外资和全球企业继续愿意让产业链留在中国,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继续在中国集聚的效应。这其实和我国自身未来五年要实现的大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三、RCEP和中欧投资协议会成为进一步开放的基石
关于拜登政府对于CPTPP、RCEP的态度,目前看,我们判断他不会追求在未来一年内去重新考量加入CPTPP等等。这比较明确,因为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做的一些事情,有一部分是得到了美国国内民意的高度支持,跨越了两党之间政党的界限。比如由于美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对于贸易自由化的态度,在美国国内整体民意都转向了。所以,特朗普做的一些决定,比如大家说不加入CPTPP是退群,拜登上来也难以逆转。拜登的核心团队,不管是从外交团队再到他的财经班子,都在强调以蓝领工人和中产阶级为优先的国内经济政策和外贸政策。显然重返CPTPP在美国国内民意基础也不强,至少这不是现在关注的焦点。
然而,中美之间有没有可能在已经达成的阶段一的贸易协议,进行补充和一定的修正,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这具有可能性。比如中欧之间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是在RCEP之后两个月进行了草签,当然还需要各国把最后的文本固定下来再由各国的议会通过。但对中美阶段一贸易协议里还没有完全涵盖的一些内容:国企行为、劳工环保、服务业开放,以及产业政策透明化,还是有更进一步开放的要求。中欧之间的投资协议,可以被作为一个范式,于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包括美国之间进行下一阶段贸易谈判的基石,甚至也可以作为WTO下一阶段的改革的基石。
除此之外,本次两会强调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取向,也可能打开双方合作的新领域。因为拜登政府比较重视气候变化,重返巴黎协议。中国在这方面主动布局,宣布2030碳达峰,2060碳中性的计划,接下来“十四五”的规划也会紧锣密鼓的推进具体的路线图。尽管中美两国有这么多贸易方面的噪音,但这两个国家在这一领域却不谋而合,中美目前都担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联席主席,中国这边是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美国是美国财政部。接下来如何减少碳排放,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再贷款、资本市场政策和ESG的投资框架,运用碳交易甚至碳税实现对全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可能会打开中美合作的另外一个空间,成为中美之间未来四年关系的奠基石之一。这与利用中欧投资协定和RCEP,巩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齐头并进。
聚焦“RCEP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余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