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文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孙文凯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2-12-17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9月6日中国网。



本文字数:1693字

阅读时间:5分钟


8月2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放管服”是十八大后提出并大力推行的政策,主要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目的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达到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对监管机制优化创新,加快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放管服”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改革、坚持法治、坚持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发展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放管服”为主的营商环境改革,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大幅改善,进而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显著进步:


一是市场活力大大增强,企业家精神蓬勃发展。通过“放”,各类审批环节大幅精简,大幅降低企业开办成本,以衡量开办企业、获得开工许可证等十个指标为内容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数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快速增至今年7月底的超过1.6亿户,增长近2倍。众多大中小市场主体的发展支撑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翻倍,承载了大量新增就业,优化了资源配置。


二是市场监管更加科学化、法治化。国家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及补充完善针对大企业的反垄断法,使得中小企业权益切实得到法律保障,行政执法更加规则化和有法可依,维护了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了合法产权。


三是优化甚至再造了政务服务。数字化等科技手段的引入,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等改革,这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便利度,降低了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办事成本。通过“1+1+N”政策体系,政府服务企业更加有的放矢。


“放管服”改革,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为中国克服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创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方面,国家实行了大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稳经济,另一方面,持续的放管服改革,也为克服疫情和国际争端带来的困境提供了动力。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每年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五个方面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整体明显改善。同时也可以从发展环境指数中看到,各个城市间在市场、法治、融资、创新和政策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相比其他城市全方位领先,区域不平衡明显,这意味着中国营商环境还有继续改善空间。


近期,国际形势复杂和国内疫情防控给经济带来的压力仍然较大,市场主体承压明显。在此背景下,既要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同时仍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李克强总理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土壤”,创新实施宏观政策是“浇水施肥”,两者结合产生倍增效应,经济顶住下行压力、运行在合理区间,又没有搞大水漫灌,保持了物价平稳。持续推进“放管服”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激发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促进内循环。


在当前持续推进“放管服”应侧重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经济手段,精准把握市场主体经营信息,便于实现放管结合,以及针对性施策;二是解决营商环境区域不平衡问题,包括融资、创新、法治、政商关系等,大部分地区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对其改善将推动中国整体发展;三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防控,应建立更加科学的体系,避免层层加码,力争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




延伸阅读

王晋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不好


刘元春:临港文化制度产业相联动,产生一种未来竞争力


郑新业:中国式大推动——摆脱贫困的中国方案


中诚信国际:把评级质量作为立身之本发展之要


刘元春: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李三希等:新《反垄断法》实施对平台企业的影响及相应建议


王晋斌:就业优先急转通胀优先:对世界经济负面溢出效应最大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