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基于总供求模型和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苏剑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以下观点整理自苏剑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5期)上的演讲
本文字数:4360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一、现有宏观调控体系的局限性
1、政策框架的局限性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现有宏观调控体系只包括需求管理政策,其局限性体现在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西方宏观调控中的需求管理体系是以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IS-LM模型为基础的,虽然西方宏观经济学现在已经发展了总供求模型,但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建立却未依据总供求模型,反而继续沿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IS-LM模型。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西方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宏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导致它在效果上存在较大局限性。
2、政策框架效果的局限性
1)治标不治本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即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刚性或价格黏性。如果出现这些问题,正确的宏观调控的办法是消除价格刚性和价格黏性。然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却将其忽视,在假设市场失灵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宏观调控,这当然是治标不治本。
2)无法同时针对多个政策目标
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无法同时针对多个政策目标,同一时间只能针对其中一个。比如,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选择时,要么是失业,要么是通货膨胀,二者很难兼顾。
3)导致经济“肥胖症”,最终引发金融、经济危机
经济“肥胖症”是指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刺激出来的需求是劣质需求,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我国强调经济发展质量不同,西方不太考虑经济发展的质量,而只管数量。财政政策的恶果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和西方国家都存在。银行通过货币政策降息扩大需求,导致被刺激出来的需求质量越来越差,如果利息率突然回涨或者由其他因素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就会使得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增加、引发银行危机。
4)效果外溢
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了需求,但老百姓购买的产品可能来自于外国,本国政府花钱结果受益的是外国人,这就是明显的政策效果外溢。
5)未照顾到中国特色
近四十多年来,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对改革开放的考虑严重不足。
6)对创新考虑不足
众所周知,在宏观经济学中,创新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重要,涉及到科技进步和相关科技创新。而在短期波动中,经济周期理论虽然也考虑创新的问题,但在宏观调控这部分的考虑不多,这形成了当前宏观体系的局限性。
二、一个新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们根据已出现的总供求模型提出一个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图1是总体框架。一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由三部分构成:供给侧、需求侧、需求双方赖以交易的平台(即市场)。什么是市场?比如各种基础设施、农贸市场本身就是市场。宏观经济也有这样一个市场,只是这个市场不再像农贸市场那样简单。
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在这个框架中,市场环境管理的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恢复市场机制的功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的前提是存在价格刚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要想方设法消除价格刚性,让市场正常发挥作用,这是市场环境管理的一种。另外,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扩大需求消除产能过剩和失业,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生产者的激励和约束来影响供给。
1、需求管理政策及相关工具
需求管理包括三类政策。一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二是需求型创新,是指能够扩大优质需求的科技进步,即提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较高边际效用的产品创新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边际收益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市场创新等;三是需求侧改革,即通过制度变迁来扩大消费、投资、各级政府需求或者出口需求的政策,比如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后者有助于提高全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2、供给管理政策及相关工具
一是要素价格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工资政策、原材料价格政策。首先,货币政策通常被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但同时也是供给管理政策。货币政策影响的是利率即资本要素的价格,这影响的不仅是新增的投资需求,同时影响了所有现存资本存量的使用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对供给的影响至少不弱于它对需求的影响,毕竟需求中的投资是一个流量,而资本是存量,其规模要远大于投资。其次,就工资政策而言,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曾经通过暂时停止企业给员工发放住房公积金来降低工资成本,这是要素价格政策中的工资政策。最后,原材料价格政策是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原材料价格来影响经济。
二是生产率政策,包括供给型创新和供给侧改革,供给型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创新。
三是财政政策。它一般也被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但并非所有的财政政策必然是需求管理,主要看财政政策针对的是企业还是居民户。比如减税,如果给老百姓减税,那么一般是需求管理政策;但如果给企业减税(如降低增值税、对企业补贴),这相当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供给管理政策。
四是行政手段。比如经营许可证制度、行政审批制度。
3、市场环境管理政策及相关工具
一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的通病,包括价格刚性、垄断、不对称信息、外部性及公共产品等。市场环境管理,指的是消除价格刚性、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一系列市场失灵,恢复市场功能的政策。市场失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对转轨国家来说,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会面临自己特有的问题,比如市场不完善问题,就需要健全市场体系,比如进行价格改革。我国至今还未完全完成要素市场价格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是在既定市场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环境微调政策。分为简化审批、公平监管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加强社会治理政策、促进国际合作便利的政策等。
4、各种政策的组合方式
首先,应优先选择市场环境管理,消除市场失灵,恢复市场功能。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当然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市场能够正常运作。
其次,市场失灵无法被完全消除时(这是现实经济中常出现的情况),应尽量用需求管理政策应对需求冲击,用供给管理政策应对供给冲击。例如,滞胀的出现是因为生产成本上升,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比如油价上涨,就会导致企业一方面为了保持自己正常运行而提升价格,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要减员,导致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需求管理来应对,就会顾此失彼——要消除通货膨胀就得采取紧缩性政策,结果失业率会上升;要解决失业问题就得扩张,结果通货膨胀率会上升。这时候如果采用供给管理,如政府减税,就可以直接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在失衡出现时,可能需要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三者的适当结合,具体如何结合要看当时经济面临的情况。
三、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虽然西方宏观经济学强调需求管理,但是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也是同时考虑了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的。
就需求管理而言,美联储和财政部一直都在执行。就供给侧管理而言,包括美国采取的政策包括美国制造2020、特朗普大规模减税、石油自给战略。就市场环境管理而言,特朗普上台后简政放权,逐步削减了约束美国企业经济行为的法律,这被认为是他非常成功的政策;美国财政部长曾说,拜登上台后采取的政策致力于改善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应被称为新供给经济学政策。在我看来,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不仅对供给方有利,对需求方同样有利,所以它应该是市场环境管理政策,而不是供给管理政策。
总之,虽然理论上西方经济学没有形成包括这三类政策的宏观调控体系,但在实际宏观调控中所使用的也是这种三维的宏观调控体系。
四、总结
1、以“市场环境管理为主、供给管理次之、需求管理为辅”的中国宏观调控体系
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恰好建立在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主流模型——总供求模型的基础上,超越了建立于50年前且依然是目前西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基础的IS-LM模型,因此,相对于西方目前主流的、仅包括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体系而言,中国的宏观体系应更为完整,理论基础更为先进扎实,政策组合更为丰富,可以应对多目标宏观调控。
中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有几千字,但关于需求管理(比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论述往往只有两三百字,剩下几千字论述的都是供给管理或市场环境管理政策。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就是以市场环境管理为主、供给管理次之,需求管理为辅。四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以改革开放为刺激经济的基础,其他政策都处于从属地位,改革开放方面的大部分政策实际上就是市场环境管理。
2、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以市场环境管理政策应对预期转弱问题
1)中国经济预期转弱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要应对预期转弱问题。首先,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去年的数据中,出口占到中国GDP的20%。今年,出口的增速尤其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增速一直在大幅度下滑,这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人口因素。从去年开始,中国老龄化加速,1962年出生的人从去年开始达到60岁;随着这种加速,中国劳动力人口也开始急剧萎缩。最后,中国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由于疫情或者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老百姓在消费和投资方面都变得更为谨慎。因此,中国经济出现了供给需求双收缩的局面。
2)市场环境管理是改善预期转弱的重点
我们发现消费、投资、供给、出口各方面最终都和预期转弱有关,而要改善预期转弱需要改善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因此,可能只有市场环境管理政策能够应对预期转弱的问题。
首先是国际环境。去年的数据中,进口占比也较大,进口的往往是我国所需要的关键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之大。目前,我国的生产能力是面对全球市场的,若出口下降,中国目前的国内市场是无法消化如此大的生产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们的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注重国内市场,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从巨大出口规模向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变中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从而至少能在建设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使得宏观经济实现平稳地转变。
其次,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加强依法治国,加强产业保护,尤其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安全,当然更要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最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虽然中国现在政治上是统一的,但地方保护主义及行业间进入壁垒都导致中国的市场规模虽然大,但是中间还有大量的市场割裂,这就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解决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延伸阅读
王晋斌:巴以冲突搅动全球金融市场,影响会比乌克兰危机更大吗?
袁海霞等:关于商业银行参与政府性债务重组的思考与建议
陈彦斌: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何青: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动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