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松:推进中国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生根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6月5日中宏网。
本文字数:147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随着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将在哪里实现最美“夕阳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社区居家养老是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形式。
中宏网记者:结合当前形势以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谈谈您对推进中国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生根的思考和建言?
黄石松:2023年5月,中央下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就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政策选项的主要方向是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构建起中国式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那么,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如何落实、落地、落细?我们认为,其中,从服务对象上看,重点是社区居家中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从服务内容上看,是医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是最适合我国社情民意、成本相对较低的养老方式。当前,相对于一般性生活照料,老年人急需的、但同时市场上又最紧缺的是医疗照护的服务;社区居家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满足才是“刚需中的刚需”“短板中的短板”,是最急难愁盼的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就没法落实。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有利于科学界定政府和家庭的责任,激发家庭功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有利于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负担,提高整体生活福祉;有利于弘扬敬老、孝老、养老的传统文化,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促进代际和谐。特别是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事业和相关产业,有利于撬动和释放新的社会需求,增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再到回归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我国老年人需要的是“家的氛围、专业化的服务”,强调服务供给的可及性、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服务价格的可承受性。由此,中国式养老服务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内容要实现从单一养老或单一医疗向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乃至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二是,服务目标要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福祉转变;实现养老服务的公平可及、就近就便;三是,服务方式要由“等老人上门”转变为“既吸引老年人到机构,又走出院所大门,深入社区和家庭,实现双向互动、双向服务”;从而构建起“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最后一米”的落地上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如何发挥初级卫生保健在老年人慢病管理、多病共治、健康促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关键性地减轻综合性医院的“压床现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加速基层卫生部门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广泛推广远程医疗、“线上下单、线下服务”“互联网+社区嵌入式护理站”等方式,实现社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的连续性;如何推进医保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创新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格局,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建立适合长期照护行业特点的职业发展体系,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养老护理员和医疗照护人才队伍建设,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延伸阅读
黄石松:统筹住房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势在必行
王晋斌:美国已形成事实上的顽固性温和通胀
管涛:保持对美联储降息的理性预期,做好中国应对预案
洪灏:中美经济周期有望共振向上,应坚定人民币汇率信心
黄石松:全球养老服务的最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