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衍:立足金融高水平开放,加速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当代金融家 Author 闫 衍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本文转载自6月17日当代金融家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5230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近年来,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开放稳步推进、成果丰硕,在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信用评级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枢纽之一。在金融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评级行业也要紧跟开放步伐,加快“走出去”进程,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开放环境下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安全、推进跨境投融资和经贸合作顺利开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评级业国际化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后续探索国际业务布局打下坚实基础。未来,立足金融高水平开放,中国评级行业需内外兼修,强化自身“硬实力”,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助力国家对外开放大局。


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评级行业“走出去”正当其时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推进,成绩瞩目,这也对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背景下,更需要掌握评级主动权以维护我国主权评级稳定、保障我国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


金融高水平开放需要中资评级机构提供与之匹配的国际化信用评级服务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步稳蹄疾,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成绩斐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至今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债券规模占债券市场存量的比例达2.4%左右,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接近8000亿元。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而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也需加速“走出去”,提供与之匹配的国际化信用评级服务。一方面,伴随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提高,需要中资评级机构提供具有国际认可度的评级结果,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参考,避免定价权旁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另一方面,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中资评级机构通过初始评级、定期跟踪及不定期跟踪等评级行动,及时向市场参与各方传递债券及主体信用资质的变化情况,帮助全球投资者正确认识境内金融市场,并为监管部门跨境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全球金融治理结构重构需要掌握评级主动权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主权评级作为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核心,不仅直接影响主权国家的举债能力,还通过“天花板效应”影响一国金融机构、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外汇市场稳定。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全球金融治理结构重构、大国博弈加剧、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背景下,掌握评级主动权对维护本国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意义重大。2023年12月、2024年4月,穆迪和惠誉相继下调我国主权评级展望,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中国经济实际表现看,境外评级机构明显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和财政可持续性,未能完全客观、科学地评价我国主权信用,或对中资企业国际融资与国家金融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尽管从历史表现看,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欧债危机、俄乌冲突等国际经验表明,经济下行周期经历主权评级频繁下调,极易引发债务危机,或对受评国金融市场稳定与金融安全造成冲击。因此,我们需要中资评级机构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引导国际资本市场正确、全面、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开放背景下,我国评级行业需持续推进国际化,输出更符合本国利益的评级观点,从而掌握评级主动权,摆脱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等西方国家评级机构在金融领域对我国的掣肘,更好维护本国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国家层面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及文件中鼓励境内评级机构拓宽国际业务。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提出,“要拓展金砖国家跨境支付、信用评级合作,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有助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信用评级合作,输出更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利益的观点;同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印发《全面推动北京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行动方案》,鼓励发行人在中资美元债备案环节至少选聘一家本土评级机构,逐步提高本土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依托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独特优势,中资评级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化业务实践,成绩显著,为进一步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以来,主流中资评级机构相继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在全球资本市场积极发声。2023年3月31日,中诚信亚太获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认可为其核准的首家中资信贷评级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中资评级机构的国际债券评级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对中资评级机构“走出去”意义深远。同时,中资评级机构积极完善全球评级序列,开展主权评级业务,推动重塑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2023年5月25日,中诚信国际将美国的主权信用级别由AAAg下调至AA+g,并继续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在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凸显中资评级机构主权评级国际影响力。此外,中资评级机构还通过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用风险报告,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建立国际化信用评级联盟等,广泛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资本市场影响力。


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与金融对外开放相辅相成


在开放发展大趋势下,评级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金融对外开放相辅相成。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为中资评级机构拓展国际评级市场创造机遇,评级行业“走出去”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金融对外开放加速推进为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机遇


历经三十余年,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我国评级行业快速成长,目前中资评级机构共15家,委托受评债券发行人累计超过8000家,且部分主流评级机构已开展国际业务探索,具备一定的国际评级经验。伴随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大量境外投融资机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赴境外融资,都为中资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一,资本市场合作与互联互通的持续深化、鼓励境内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以及熊猫债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扩大评级市场需求。如2024年3月,为支持优质企业高效便利地利用外债,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将国际信用评级为投资级(BBB-及以上)或国内信用评级AAA作为界定优质企业的标准之一。其二,伴随国际投融资合作的广泛开展,风险评估及管理需求日益增多,有助于带动评级服务需求上涨与中资评级机构评级观点输出。未来,评级行业“走出去”将伴随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稳步推进。


评级行业国际化有益于提升评级国际话语权,更好参与全球治理


信用评级是当前国际贸易与金融规则中衡量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提升我国评级国际话语权有助于更深层次参与国际规则磋商与制定、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等实务,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信用评级也是金融市场最常用的定价参考,而金融产品定价权是衡量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海外资本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掌握着海外资本市场的定价权,且由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海外资本市场给予中国企业的信用级别普遍偏低,中资企业常常承担着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在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背景下,中资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提升,有助于中资企业在境外融资中获得公平定价,提高融资效率,更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此外,提高评级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有助于避免国际评级机构评级调整对我国资本市场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冲击,助力实现稳中求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评级业国际化有助于提高跨境投融资效率,推动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资本市场相关主体的决策和行为需建立在信息之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已取得累累硕果,但跨境信息流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而评级行业 “走出去”则有助于打破跨境信用信息流通壁垒,推动资本市场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中资评级机构更了解中国国情与风险特征,能够更为准确地揭示中资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境外投资人更好了解境内市场主体,促进境内发行人境外融资获得公平定价,提高国内企业国际资源利用能力。与此同时,中资评级机构更多向境外投资者传递观点,能够帮助全球投资者正确认识境内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评级机构通过拓展境外评级业务,积极与境外企业、投资人及评级机构交流,强化对境外信用风险的理解分析,能够为境内投资人了解境外市场风险与主体信用特征提供更多渠道,有助于境内投资机构提高境外资产配置能力。


监管引导与机构内外兼修,持续提升我国评级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立足金融高水平开放目标,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仍需加速国际化发展步伐,这一方面需要评级机构自身不断增强“硬实力”,积极布局国际化发展路径,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规范引导,加速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资信用评级机构。


将提升我国评级机构国际话语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中资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可能影响一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为此应从国家层面提高对信用评级的重视,将提升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话语权上升到国家战略,从而在金融市场更加深度开放的未来掌握维护国内金融稳定的有力武器。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中资评级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一是加速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评级机构,努力积累我国评级机构的良好信誉。可依托国内大市场,培育有效市场需求,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做大做强。同时,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监督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行业内部整合,加速培育具有行业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评级机构,增强中国评级行业公信力。二是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推动有竞争力的评级机构更多参与国际业务,提升国际话语权。可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积极推广中资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推动中资评级机构“走出去”。建议中国政府或者政府支持机构,如发改委、财政部、国有企业、政策性银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在境外市场融资主动使用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支持本土机构的市场数据积累,扩大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知名度。


紧跟国家战略,加速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


评级行业“走出去”可依托对外开放国家战略,探索国际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在我国评级行业“走出去”的发展初期阶段,中资评级机构可通过深耕香港离岸债券市场,积累国际评级经验与资源,打开国际金融市场知名度,逐步提升评级结果影响力,为后续更广泛布局国际业务奠定基础。依托于不断深化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扩大的“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以及日益健全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综合考虑展业难度与合作基础,未来评级行业或可按照“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欧美国家”的路径,分步拓展国际业务布局,最终实现全球业务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可不断创新评级机构国际合作模式。一是优先推动具有丰富评级经验且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中资评级机构开展双边/多边合作,推动中资评级机构“走出去”。二是在政府和监管推动下加强双边/多边评级互认,逐步培育中资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探索建立信用评级联盟,加强联盟国家评级方法和体系的交流,推动建立区域信用评级体系,依托国际合作提升中资评级机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区别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维护我国评级主动权


考虑到主权评级稳定对维护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中资评级机构建立起能够代表中国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体系至关重要。中资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在已有的主权评级实践经验基础上,充分结合不同国家的制度和国情,建立符合新的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和治理体系的主权评级体系,提高独立性和公信力,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同时推动扩大中资评级机构主权评级范围,进一步提高主权评级结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除主权评级外,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还可持续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全球评级序列标准,提供国际视角下的主体信用评级,覆盖更多行业、券种、币种,助力合作国家资金融通与我国重大战略目标实现。


提高评级机构自身“硬实力”,提升我国评级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决定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前景的最重要因素仍是评级服务质量。未来,评级机构需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国内外投资者的能力。一方面,评级机构需把握政策窗口期,着力变革评级理念,优化评级方法、技术与体系,逐步拉开评级结果区分度,更好发挥信用评级风险揭示和预警功能。此外,评级机构还可加大技术投入,以数字化科技为手段,将金融科技融入信用风险评估与评级预警,提升评级预警能力。另一方面,中资信用评级机构也应加大力度,推动业务多元化创新及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境内外投资者多元化风险评估需求。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化道路不应局限于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评级业务,更应从帮助国内市场经营主体更好认识和把握境外各类金融风险、帮助境外市场经营主体更好理解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出发,加快研究能力建设,丰富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业务的多元架构,更好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分析、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多元化综合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




延伸阅读

范志勇:沙特终止石油美元协议不会立即动摇美元根基


徐奇渊:美元强劲底色恐难改变,各国承压需主动破解


【虚位以待,就等你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事务专员招聘启事


王孝松:持续提升开放广度力度深度


李三希:中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建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