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一期 目录及摘要




作 曲 理 论



新中国70年音乐创作中的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


刘康华


摘 要:纵观百年中国音乐创作中和声的运用,可以说是一条由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河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借鉴西方和声理论与技法的同时,吸取我国民间音乐的多声思维与实践特点,而形成的中西多声思维的碰撞与融汇。百年中国音乐创作中后70年(新中国70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30年(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碰撞中追求风格与特点;后40年(20世纪80年代—本世纪10年代)在碰撞中趋向融汇与个性。论文分析了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的原因和具体体现。      


关键词:和声;技法;多声思维;风格;个性;融汇




微隙中的广寥

— —格奥尔格·F.哈斯《置于虚空》中的律制对峙


 田景伦


摘 要: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哈斯(Georg Friedrich Haas)作为当今国际乐坛最炙手可热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多聚焦于“声音”本身。即在音响形态的变化过程中,力求以不同律制间的冲突碰撞和音高间的微分音差探索“声音”中丰富的可能性。论文以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置于虚空》(In Vain,2000)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部呈现出的律制对峙现象,力求以此获得其探究音响世界的手段,走近其特殊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律制对峙;频谱音乐;微分音;纯律



民 族 音 乐


新类他者


刘桂腾


摘 要:把对对象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保罗·拉比诺一改经典民族志的书写传统,带着后现代的反骨把人们带入了摩洛哥田野的台前幕后。尽管曾经作为法属殖民地的摩洛哥社会与中国国情不同,但拉比诺在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田野之问仍有温度。因此,论文意在透过拉比诺的“眼镜”审视诸如当代、他性、文化遗产再生产等问题,使其在当下的田野时空中被激活;进而,将非遗运动中形成的“新类他者”作为一个现象级的音乐民族志书写视点加以讨论。


关键词:新类他者;文化遗产再生产;田野关系;主体互视;音乐民族志



中国哈萨克族铁尔麦多元化旋律

              发展手法研究


王  丹


摘 要:铁尔麦为哈萨克族群共享的歌唱形式,产生于19世纪中叶原沙俄统治下的哈萨克斯坦境内,20世纪70年代左右,借助无线广播的形式从国外传入我国。经过4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哈萨克族特有的地方性特征。其中,独特的旋律发展手法居于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出我国哈萨克族铁尔麦文化持有者对历史“经典”形式的继承、吸收和选择性的挪用,而且展现了哈萨克族地方性传统歌种固有形式的延续及二者的融合。文章将以旋律发展手法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历史传承下来的“经典”铁尔麦,以及中国哈萨克族铁尔麦旋律的生成逻辑和特点。


关键词:哈萨克族;铁尔麦;旋律发展手法



音乐与科技


工具理性与艺术想象



— —对缪哈伊频谱音乐创作理念的反思


杨珽珽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法国频谱音乐,一路发展、兴盛与变化,正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实现。其创始人之一特里斯坦·缪哈伊认为,在频谱音乐全新面貌的背后,重塑的音乐创作理念才是最有价值的。站在20世纪以来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观察,从认识到实践,缪哈伊探索了在声音观和创作理念层面的新路径,并始终思考在频谱音乐创作中如何将工具理性与艺术想象融入自己的理念中。缪哈伊面对科技工具飞速发展与艺术想象之间的理智与坚守,值得身处21世纪艺术与科技大融合阶段的我们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特里斯坦·缪哈伊;频谱音乐;工具理性;艺术想象;创作理念



电影中噪音化电子音乐的表达方式



关  鹏


摘 要:近些年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运用噪音化电子音乐技术与创作理念的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题材的类型电影,如科幻片、灾难片、悬疑惊悚片等。论文选取三部获得广泛好评的影视音乐作品,对其声音材料的选取、声音类型的形态特征等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总结出噪音化电子音乐在电影中的几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噪音化电子音乐;音乐的表达方式



音乐表演焦虑研究综述



刘明明


摘 要:音乐表演焦虑长期困扰许多职业音乐家、音乐专业学生和教师,影响音乐家们的舞台表现、日常生活,甚至职业发展。国内外大量心理学家、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师的研究,从音乐表演焦虑的流行、成因、症状的管理、应对与矫治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将为音乐教师、学生和音乐家提供建设性意见与方案。


关键词:音乐表演焦虑;流行;成因;症状管理与矫治;预防




中国音乐史


论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中

“宫调关系”的分类


宋克宾


摘 要: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用于说明标音铭文的乐律关系。“宫调关系”,即乐律铭文呈现的不同调高与姑洗均标音的对应关系,是乐律关系的主体部分。这些宫调关系数量繁多、变声错综。其性质和功能何指?是否可以分类?一直是曾钟乐律学研究没有完成的工作。论文依据乐律铭文本身的叙述逻辑,认为存在三类宫调关系:“正声的宫调关系”“(正声的宫调关系+)新钟均宫调关系”“阳律的宫调关系”,并按姑洗均十二声次序依次呈现三类宫调关系。


关键词: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宫调关系;分类



音乐交流


中日乐律(调)三题


庄永平


摘 要:唐宋之际中国与日本,在乐律、乐调上至少有三个不同之处:一是中国十二律名与日本十二律名不仅律(调)名称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在实质性方面也有不少差异。二是中国乐调通过隋初郑译与苏祗婆琵琶音阶的对应,产生了八声音阶,作为那时乐调运用的基本音阶,对后世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则仍保持郑、苏对应时“三声不同”的状况,作同主音方式对应,产生出日本所特有的律调与吕调两种运用形式。三是中国乐调以商调为主,日本以羽调为主,由于中、日在总体乐调高度上相差四度,所以在正、反调概念上产生出差异来,同时,也致使日本产生出对某些乐调的误判。


关键词:中、日十二律名;中国郑、苏对应;日本律调、吕调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巴赫特藏”文献概述


吕常乐


摘 要:2015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引进的“巴赫特藏”文献,原来由美国巴赫文献收藏家梅伊霍尔夫妇所有。这套巴赫文献收藏的时间跨度和规模极为罕见,是世界上最全的“巴赫特藏”文献之一。论文从“巴赫特藏”文献的定义、收藏的原因、文献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巴赫文献收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概要地介绍了“巴赫特藏”文献。如能对其加以细致整理、深入研究和充分地利用,无疑会促进我国西方音乐研究和演奏实践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巴赫;巴赫文献;巴赫研究;梅伊霍尔“巴赫特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西方音乐史


柏辽兹歌剧人物浮士德的生死博弈管窥

— —基于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的形象研究

邱桂香


摘 要:在约八十部浮士德题材歌剧中,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惩罚》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创新性改编之作。论文试图对该剧中浮士德的生死博弈进行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分析作曲家如何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大胆改编,怎样通过音乐生动表现浮士德生死博弈的两极心理及其转化,探讨浮士德这一人物被柏辽兹赋予怎样的个性色彩和时代气息,以期增进对柏辽兹歌剧音乐(形象)乃至西方19世纪音乐的理解,并在深化浮士德题材歌剧研究中为中国文学题材的歌剧改编提供个案参照。


关键词:柏辽兹;歌德;浮士德;生死博弈;诠释学分析;文化性解读



书  评


            《跨洋的粵剧:

北美洲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


洛  秦


《跨洋的剧:北美洲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 Chinatown Opera Theater in North America),饶韵华( Nancy Yunhwa Rao)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72017-1-30/416 pages/$95.00/ ISBN: 9780252040566.



《对位法— —基于18世纪音乐实践》


周  娟


《对位法— —基于18世纪音乐实践》(Counterpoint: Based on Eighteenth-Century Practice),  肯特.坎南  (Kent Kenna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8/312 pages/$51.13, ISBN: 0-13-080746-X




综  述


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中的

中国视野与个性表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新时代中国原创音乐作品》首发式学术研讨述评


邢媛媛




报  道


举纲持领,共绘非遗音乐保护新图景

— —《中国音乐遗产地图》专题研讨会报道


高欣然



图片:邸思木雅、新华网、博雅音画


责任编辑:胡育蓉

实习编辑:翟浩然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Journal_of_C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