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设立赤子诗人奖?
1、什么是赤子诗人奖?
赤子诗人奖是民间诗歌奖项,创建于2013年,创建人为石家庄诗人、家居木作行业专家宁延达先生。作为倡导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中国民间诗歌奖,本奖致力于成为中国纯粹的独立奖项。本奖提倡诗歌精神中的真性情、悲悯心,大情怀,尤其重视那些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忧国忧民、震动心灵的诗人作品。赤子奖评选范围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当代汉语诗歌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每年评选一位诗人,没有合适人选,可空缺。获奖者一生只可参评一次,终身荣誉。奖品为独特的“六个一”,每年的六月一日公布该年度获奖诗人名单,并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独特奖品六个一:
一、一座奖杯
奖杯设计为中国著名美术师黄泥巴创始人黄老邪先生创作的露体小泥人,意为:不跟风、不装假、不谄媚、不凑数,挖掘中国的真诗人,真作品,维护诗歌的独立精神。
二、一枚徽章
金质奖章一枚,高级工艺精雕制成。
三、一本诗集
为获奖诗人印制精美诗集一册(获奖专刊),收入诗人近年力作100首左右。印行500册,赠送获奖者本人100册,其余赠送各省图书馆,著名高校图书馆及各大诗歌刊物。
四、一瓶葡萄酒
法国文学家第•赛德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葡萄美酒和音乐、艺术一样,是可以用来欣赏和品味的。
葡萄酒代表着高尚和浪漫,它标志着一种生活态度。无论是在灯光摇曳、遥远而沉醉的萨克斯音乐酒吧里,还是在五彩迷离、轻柔优雅的居室中,红酒总能带给人们各式各样的想象。选择葡萄酒意在表达获奖诗人的情怀作品像红酒一样隽永和美好。
五、一个拥抱
颁奖者为一个美丽的孩童,由孩子在六·一儿童节为中国最重要的诗人颁发这一奖项,以期诗人能永远保持纯洁的赤子之心。
六、一个微影像
获奖者颁奖全程进行影像录制,接受媒体访谈。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影像记录,作为可以珍存的美好纪念,将这一过程永远定格。
2、为什么要设立赤子诗人奖?
孟子曾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宋代大儒朱熹曾为“赤子之心”做出了不一样的理解,他说:“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清代焦循则认为:“诚意莫如赤子。”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代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复杂性,一方面由于90年代之前在经济结构方面的数次转型对文化体制的影响,一方面,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全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拜金主义,整个社会逐渐迷失,文化艺术缺乏主流的具有中国印记的意识形态,我们一度徘徊在乌托邦与商业街头之间,在当代艺术的沧海横流中,我们期望看到诗人的身影,我们期望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容穿过繁华的商业街头,并用凤凰一样美丽的鸣叫告诉我们,看,这是我们的乌托邦!
因此,挖掘和激励我们身边的真诗人,是每一个有抱负的中国人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奖项的设立,影响一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改变社会价值取向。赤子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也必将成为中国文学界一道标杆。
3、赤子奖的故事
2013年6月1日,赤子诗人奖的最初创建者们陆续来到了石家庄东三教街上一家简陋的小饭馆里。这次聚会是为庄里诗人晴朗李寒而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于2012年离开了《诗选刊》,六月自此也成了感伤的月份。今又到六月,惦念好友心绪难平,前途茫然,为了宽慰他,韩文戈、陈德胜、白兰,宁延达,幽燕,红莲,隽土,史历等人相约于此,以酒会友,近身取暖。当晚,一场酒过之后,诗人们步行来到不远处诗人宁延达的工作室——华城绿洲15楼,一间他二次创业的小小工作室里继续读诗,聊天。渐至夜深,窗外突然响起雷鸣,闪电照白大地,众人聊至诗人之赤子精神,而书架上,一只泥塑小人在雷雨中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那泥娃裸露身体,如正在蹒跚学步,“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行”,此刻则成为诗人们心中的共鸣,李寒更对这泥娃爱不释手。诗人们有感而发,由此商定,要将赤子之纯粹永葆下去,建立诗歌届以大情怀、真性情、悲悯心为主旨精神的奖项,宁延达更是慷慨相赠李寒小小泥娃,作为奖杯,喻意得“赤子”殊荣者,必将秉持赤子之心,根植祖国泥土,不跟风、不装假、不谄媚、不凑数,做真诗人,出真作品,为天地立心,为诗歌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维护诗歌的独立精神和尊贵品质。在众人见证下,当晚进行了隆重而又简单的首届颁奖仪式礼。
4、历届获奖诗人
首届获奖诗人:晴朗李寒
晴朗李寒,诗人,译者。河北河间人,生于197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参加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获得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闻一多诗歌奖、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翻译奖等。出版诗集《三色李》(合集,2006)、《空寂•欢爱》(2009)、《秘密的手艺》(2013)。译诗集《当代俄罗斯诗选》(合译,2006)、《俄罗斯当代女诗人诗选》(2005)、《午夜的缪斯:阿赫玛托娃诗选》(一、二卷,2009,2011)、《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选》(2010)。翻译小说集《我的朋友托比克》、《孩子与野兽》(2014)。主编《青春21》(2007)等。现居石家庄,自由写作、翻译。2012年创办晴朗文艺书店。
第二届获奖诗人:王家新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文革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游动悬崖》(1997)、《王家新的诗》(2001)、《未完成的诗》(2008),《塔可夫斯基的树》(2013)、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1997)、《没有英雄的诗》(2002)、《取道斯德哥尔摩》(2007)、《为凤凰找寻栖所》(2008)、《雪的款待》(2010)、《在一颗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2012)、《在你的晚脸前》(2013)、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选》(2002)、《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诗选》(2014);编选有《当代欧美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中外现代诗歌导读》等。
王家新被视为近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创作的同时,他的诗歌批评、诗学随笔和翻译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北京大学教授吴晓东称王家新的全部写作“堪称是当代中国诗坛的启示录”。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德文诗选《哥特兰的黄昏》于2011年出版,英文诗选《变暗的镜子》即将在美国出版,曾多次应邀参加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国际诗歌节、文学节,并在国外一些大学讲学、做驻校诗人。2013年8-11月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项目并在美国多地朗诵。曾获国内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6)、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2009)、首届“苏曼殊诗歌奖”(2011)首届“袁可嘉诗学奖”(2013)等多种文学奖,2013年10月获韩国昌原第四届KC国际诗歌奖。
第三届获奖诗人:唐不遇
唐不遇,1980年生于广东省揭西县樟树下村,客家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现居珠海。出版有诗集《魔鬼的美德》(2005)、《世界的右边》(2014),译有W.C.威廉斯、W.S.默温等诗人作品。作品收入《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当代先锋诗30年:谱系与典藏》等多种选本。曾获第十九届柔刚诗歌奖、首届“诗建设”诗歌奖、首届广东省“桂城杯”诗歌奖、首届苏曼殊文学奖等奖项。
第四届获奖诗人:欧阳江河
欧阳江河,1956年生于四川省泸洲市。著名诗人,诗学、音乐及文化批评家,书法家,《今天》文学社社长。在国内出版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1997年,中国改革出版社),诗作及诗学文论集《谁去谁留》(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文论及随笔集《站在虚构这边》(2000年,三联书店),诗集《事物的眼泪》(2007年,作家出版社),诗文自选集《黄山谷的豹》(201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诗作与随笔集《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1983-2012》(2013年,作家出版社),诗集《凤凰.注释本》(2014年,活字文化),诗集《大是大非》(2015年3月,新陆诗丛)。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诗集《凤凰》(2012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本的诗集《手艺与注目礼》(2013年)。在国外出版中德双语诗集《玻璃工厂》(1993年,图宾根大学出版社,彼得.霍夫曼教授翻译),德语诗集《快餐馆》(2010年,奥地利国家文学中心出版社,顾彬教授翻译),中德双语诗集《凤凰》(2014年12月,莱比锡出版社,顾彬教授翻译),中英双语诗集《重影》(2012年,纽约ZEPHYRPRESS,Austin woerner翻译),中英双语诗集《凤凰》(2014年,纽约ZEPHYRPRESS,Austin woerner翻译),中法双语诗集《谁去谁留》(2015年2月,巴黎版,尚德兰教授翻译)。欧阳江河的诗作及文论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十多种语言。自1993年起,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日本,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五十余所大学及文学中心讲学、朗诵。1993春至1996年冬居留美国,1997年秋自德国返回国内,现居北京。作为诗人,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强调思辩上的奇崛复杂及语言上的异质混成,强调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的深度联系。作为诗学批评家,他在当代中国诗歌的整体理论及文本细读这两个方面均有独特建树。欧阳江河的写作实践深具当代特征,在同时代人中产生了广泛的、持续的影响,被视为80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作为书法家,欧阳江河的书法作品在日本、美国、德国、奥地利、台湾、香港、中国内地拥有众多机构收藏者及私人藏家。曾在日本东京(2004)、美国纽约(2005)、香港(2007)、佛山(2010)、北京(2011,2014)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他的书法作品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