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管理ESG投资

普华永道 财策智库
2024-08-25


本文共  9553 字

阅读预计24分钟

投稿及合作:wealthmagazine@163.com



财策智库


智库导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的日益关注,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也在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并逐步将ESG投资纳入其战略考量中。本文全面关注了ESG投资的方方面面,探讨了驱动因素、募资要求、ESG整合于投资流程的应用、政策框架、治理架构、信息披露以及气候问题管理等课题。

同时,国内近一半的私募股权基金也已经或计划将ESG整合到其投资流程中,虽然与国际同行相比,还存在改进的空间。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趋势,并探讨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如何逐步提升其ESG能力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风险,共同打造可持续的ESG投资生态体系,从而增强其投资的可持续影响力。


ESG投资的兴起与驱动力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代表一种资产管理方法,其中投资者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有针对性地考虑并纳入其投资决策中,以谋求长期投资回报。随着社会面临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等长期问题的不断凸显,社会各界对ESG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在中国,ESG投资理念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逐渐扩大,已经有66%的受访机构已经开始或计划积极参与ESG投资。
然而,不同类别的基金在ESG投资方面的兴起程度各有不同。研究发现,82%的美元基金已经开始或计划进行ESG投资,领先于人民币基金和双币种基金。与此相比,专注于早期和天使阶段投资的机构在ESG投资方面的进程相对滞后。这一现象反映出ESG投资在不同市场和投资领域的逐渐崭露头角,但仍需要更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提升品牌价值和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被认为是基金管理人积极进行ESG投资的最核心驱动力。不同类型的基金在开展ESG投资方面有不同的动力来源,政府的双碳和绿色金融政策对人民币基金和双币种基金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也是其开展ESG投资的主要动因。而目前,美元基金主要关注于提升基金管理人的品牌价值。
在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币种基金在ESG投资驱动因素上的分布情况。82%的美元基金受到提升品牌价值的驱动,而77%的人民币基金和82%的双币种基金受到政府双碳和绿色金融政策的驱动。
在调研中,我们还观察到进行ESG整合和制定政策框架的比例相对较低,这表明ESG投资正在逐步成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广泛认可的理念。随着对ESG投资理念认知的不断深化,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负责任投资体系,将ESG整合纳入投资全流程。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进行ESG投资的机构专注于投资具有积极ESG属性的新能源和医疗行业企业。如果这些机构在负责任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在投资决策和实施责任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企业的ESG风险,例如碳排放和职业危害等问题,将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ESG投资管理中的募资问题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关注基金管理人的ESG管理能力,要求基金管理人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关注机构应对社会发展长期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气候变化、社会公平与平等和生物多样性,旨在督促基金管理人正确识别和评估ESG风险机遇,通过投资创造更广泛和积极的可持续影响。
93%的受访机构在募资过程中都受到有限合伙人(LP)对ESG议题的关切,受中国“双碳”政策影响,各类LP普遍关注受访机构对双碳政策 、绿色金融和循环经济议题的回应,随着中国大力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也一定比例投资关注基金管理人基金运营和投资组合产生的碳排放。另外,疫情的发生凸显了一系列不平等加剧的社会问题,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和已经做出负责任投资承诺的投资人,愈发关注投资决定可能引起的社会层面不平等的问题,LP也愈发关注基金管理推动实现多元、平等和包容(30%)的环境的能力。
在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简称《指引》,要求银行和保险机构作为大型投资者,必须不断完善ESG(环境、社会、治理)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此外,他们还要制定绿色金融发展目标,逐步有序地减少其资产组合的碳排放强度,最终实现投资资产组合的碳中和。同时,《指引》强调了对ESG风险的尽职调查要点,鼓励借鉴国际惯例以提升信息披露水平。
这一政策的影响显而易见,根据图表,不同类型的基金对《指引》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反应。46%的银行/保险机构/养老金认为,这一《指引》的施行将促使基金管理人采取更积极的行动,特别是在募资过程中,以回应投资人对绿色金融、国家双碳政策以及碳排放等问题的关切。
另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和双币种基金的主要投资人是银行/保险机构/养老金。因此,随着《指引》的实施,双币种基金以及计划在中国国内募资的外资机构需要加强对ESG问题的关注,以获取中国银行和保险机构等投资者的支持和信任。这意味着在募资和资本吸引方面,ESG因素将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

建立ESG政策框架的必要性


ESG政策是一种综合性方法,用来指导负责任投资的总体实践,它总结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的指导原则,也是向投资人等各方展示对负责任投资承诺的方式和途径。制定ESG政策也是各种组织,包括PRI(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对投资者实施负责任投资的最低要求之一。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3%的机构目前没有计划建立ESG政策框架,28%的受访机构正计划着建立这样的框架,而有19%的机构已经或正在建立ESG政策框架。总体而言,美元基金在ESG政策框架的制定方面领先于双币种基金和人民币基金。

这一趋势表明,虽然ESG投资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机构尚未着手建立明确的ESG政策框架。这可能反映出对ESG投资理念和实践的认知程度仍在发展中,但随着对ESG重要性的认知不断增强,可以预期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制定并实施ESG政策,以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受访机构在制定ESG政策框架方面更倾向于参考国际通用的可持续发展指引,以建立系统性的ESG政策,指导其负责任投资实践,同时识别ESG风险和机遇。总体而言,已经或正在考虑制定ESG政策的受访机构主要参考了以下指引:PRI(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ESG评级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TCFD)和国际金融公司标准(IFC)。

这些不同的指引为ESG政策框架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和方法,以满足不同机构的需求。PRI指引帮助机构建立负责任投资的整体框架,强调ESG原则的实践。IFC和ESG评级体系则提供了具体的工具,有助于机构更精确地评估投资项目的ESG表现。SDGs导向的ESG政策则有助于识别可持续增长潜力的项目,同时解决社会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最后,TCFD框架帮助机构全面考虑气候因素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将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纳入治理架构和投资策略中。这些指引的综合运用使机构能够更全面地考虑ESG因素,将其纳入投资决策和实践中,有助于实现更负责任的投资实践,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然而,超过一半的受访机构尚未计划建立ESG政策框架。调研结果显示,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外部强制要求(66%)、基金内部尚未制定相关计划(38%)以及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准则(38%)。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成为PRI签署机构,并且《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实施逐渐落地,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或许应该考虑将ESG政策框架的制定纳入他们的日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核心ESG议题领域,ESG政策标准正呈现出整合的趋势。尽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ESG标准和准则,但对于那些在ESG投资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的机构来说,他们可以基于自身的运营实际情况,参考国际主流原则和指引的最低要求,来制定自己的ESG政策框架,以引导负责任投资实践。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机构在ESG领域取得初步进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ESG治理架构有待加强


建立ESG治理架构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将ESG整合的责任明确分配到各个具体部门,从而形成ESG管理的闭环,推动整体ESG战略的有效实施。然而,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只有43%的管理人已经建立了ESG治理架构,受访的基金管理人在ESG架构完备程度上存在差异,其中美元基金的情况(73%)优于双币种基金(56%)和人民币基金(25%)。
这一趋势表明,尽管ESG投资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但在ESG治理架构的建立方面仍有许多机构有待加强。美元基金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可能反映出在国际市场中对ESG治理的需求和认知更为突出。然而,无论基金类型如何,建立ESG治理架构都可以帮助管理人更好地管理和监督ESG相关的事务,确保ESG战略的顺利执行,同时提升其对ESG因素的整体认知和管理水平。这也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和市场对ESG透明度和负责任投资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建立ESG治理架构的机构中,有16%的机构的ESG治理架构由公司决策层主导,8%由风险控制团队主导,而只有6%的机构由董事会主导。在那些确立了董事会ESG监管和治理职责的机构中,不到一半的机构委派了专人负责ESG事务或设立了ESG委员会。
这一情况反映出,在大多数受访的基金管理人中,ESG尚未被纳入其整体战略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机构通常具有相对扁平的内部组织结构,往往人手较少,ESG管理任务也可能相对分散。鉴于这一情况,这些机构可以考虑首先将ESG管理职能融入其当前的治理架构中,然后逐步建立更系统化的ESG治理架构。这种渐进的方法可以帮助机构更好地适应ESG的整合,确保其ESG战略的有序实施,并逐步提升对ESG问题的管理和监督水平,以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需求。

投资流程中的ESG整合


调研结果显示,ESG整合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94%的机构认为它对机构存在着正面价值。这一正面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基金品牌价值、把控投资组合风险以及满足外部环境的要求等方面。然而,尽管如此,受访的机构普遍认为ESG整合对提高投资回报的帮助有限,或者难以通过大量数据来证实。

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有三个原因:首先,中国的ESG整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ESG数据和评估体系,难以量化衡量ESG整合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其次,ESG的长期投资理念与传统投资人更注重短期投资回报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较短评估考核期内,ESG整合对投资回报的正向影响可能尚未显现;最后,受访机构普遍更加重视投前ESG整合,相对忽视了投后整合对ESG风险控制和赋能投入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ESG整合可能带来的投资回报。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和认知上的限制,ESG整合已经在提升基金品牌价值和管理投资组合风险方面获得了广泛认可。随着ESG数据和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更长期的投资视野的普及,未来可能会更多地看到ESG整合对提高投资回报产生积极影响的证据。这需要机构逐步深化其ESG整合实践,注重长期效益,并将ESG考虑融入其投资决策和战略中,以实现更负责任的投资实践。


尽管超过九成的受访机构认可ESG整合存在正面价值,但却存在一定的行动滞后于认知的现象。调研显示,仅20%的机构已开展ESG整合,29%的机构正在计划,而51%的机构暂无计划进行ESG整合。同时有61%的人民币基金没有ESG整合计划。中国当前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ESG政策体系,《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ESG尽责倡议书》等政策的出台,将推动人民币基金的ESG整合的进程。


受访的机构普遍认为ESG整合面临着多重挑战和难点,这些挑战包括缺乏统一标准(63%)、基金管理人内部缺少专业人才(53%)、投资组合数据收集困难(30%)以及担心考虑ESG风险可能会降低财务回报(25%)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ESG整合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长期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自的ESG准则和标准,导致ESG整合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知识和组织协调成本。然而,国际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可持续标准制定组织正在积极合作,推动主要的ESG准则之间的整合。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已发布了首批两份ISSB准则,计划于2024年1月生效,旨在推动全球可持续披露的统一基线准则。


与此同时,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各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各地证券交易所也在寻求与ISSB合作的可能性,这有望提升ISSB准则的国际认可度,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进行ESG整合提供更多参考和支持。


这些合作和标准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ESG整合的实施成本,促进全球范围内的ESG一体化,使机构更容易应对ESG整合的挑战,并为负责任的ESG投资提供更强有力的工具和指导。这也将为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更多机会,以更系统化和成熟的方式进行ESG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受访的机构在ESG整合方面更倾向于采用投前整合(97%)而不是投后整合(72%)。在投前整合中,ESG尽职调查和负面筛选是采用比例最高的两种方式,它们能够有效地识别ESG相关的潜在“非财务”合规、声誉和法律风险,并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和补救成本。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投前整合并不应该孤立存在。调研也显示,许多受访的机构会将在ESG尽调中发现的风险因素考虑在交易定价或交易条款中,同时在投资组合管理中开展尽责管理以创造价值。特别是在并购基金领域,投后的ESG整合尤为重要。当基金对被投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时,可以与被投企业共同识别重要的ESG议题,设立绩效指标,探索与业务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机遇。这种综合的整合方法有助于确保ESG因素不仅仅是投资决策的一部分,还能够在投资后的实际操作中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已经开展ESG整合的机构中,考虑到ESG整合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多数机构已经(56%)或计划(11%)聘请了中介机构以协助进行ESG整合。然而,有33%的机构暂时没有聘请中介机构的计划,原因包括没有充足的预算(49%)、有信息保密要求(17%)、已有内部人员可以胜任(17%)和没有相关的要求(17%)。


对于那些正处于ESG投资起步阶段,但受到预算限制和信息保密要求等限制而无法聘请中介机构协助ESG整合的基金管理人来说,可以考虑聘请中介机构设计一体化的负责任投资工具包,该工具包可以根据投资人、监管要求和投资策略的需要进行定制。随后,基金管理人的内部团队可以根据工具包的指引,在投资流程中分析ESG风险与机遇,协助交易评估和投后监控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长期聘请中介机构的人力和资源成本,减少沟通和时间成本,同时满足信息保密要求。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帮助那些想要在ESG整合方面迈出第一步的机构更容易地实施负责任投资实践。




编制ESG报告与调研


国内外一些领先的基金已经开始定期披露年度ESG报告,以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和沟通。调研显示,37%的受访机构已经启动了ESG报告计划,而这些报告通常由机构内部人员兼职负责,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方式向利益相关方报告ESG实践进展与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进行ESG报告的机构需要超过30天的时间来完成报告的准备工作。此外,仍有63%的受访机构对ESG报告的价值和意义有待提高,目前没有计划进行ESG报告。
然而,基金管理人应该认识到,编制ESG报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编制ESG报告有助于总结和梳理投资和运营中的ESG问题、进展和亮点,帮助机构更好地了解自身的ESG实践。其次,ESG报告的准备是了解投资人、被投企业、员工和社区等利益相关方ESG诉求的机会,有助于提升负责任投资和运营水平。
以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成功经验为例,自2015年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报告以来,港股上市公司的ESG披露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本次调研中,72%的机构认为ESG可以提升基金品牌价值。因此,借鉴港交所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将ESG报告编制视为提升负责任投资水平和品牌价值的机会,通过梳理ESG风险与机遇、优化可持续发展管理、展现负责任投资成果,进一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ESG报告的准备过程需要充分协调各种资源,以尽可能促进内外部相关方达成共识。调研结果显示,基金管理人在准备ESG报告时面临一些困难,包括内部缺乏ESG专业人才、缺少统一的标准、投资组合的配合程度低以及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承担相应的工作等问题。
超过半数已经进行ESG报告的受访机构在报告过程中遇到了投资组合配合程度低或难以收集其ESG数据的困难。提升被投企业的配合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金管理人可以在完善自身的ESG治理框架的基础上,与被投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宣贯,让被投企业了解进行ESG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定期的ESG数据报送不仅不是额外的负担,反而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其ESG绩效,梳理风险与机遇。
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私募股权领域ESG能力建设的不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可以在与PRI(负责任投资原则)达成的共识基础上发挥协会的纽带和引领作用。通过培训、宣传和交流,协会可以加强其会员机构与利益相关方在ESG议题上的沟通,从而提升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全生命周期内的ESG整合能力,促进ESG投资的发展和实践。


关注气候变化战略


全球各经济体正在加强低碳发展政策和气候变化风险的关注,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关注气候变化,并促使基金管理人在运营和投资活动中启动碳管理进程。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并通过健全双碳配套标准体系制度,引导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完善碳管理体系。同时,欧盟也在推进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通过《欧洲绿色协议》制定约束性减排和低碳转型计划。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成立和推动“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将促使国内外资产所有者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推动投资组合的减排和降碳。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完成运营层面的碳盘查是履行自身企业减碳责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需要协助其被投企业了解和应对海外的碳监管要求,以抓住业务发展机遇,成功实现海外拓展。
面临日益紧迫的碳管理要求,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正在努力构建碳管理体系,以与国际标准接轨。一些领先的机构已经完成了负责任投资的制度和治理架构建设,将气候变化纳入负责任运营和投资的范畴,并由机构内部人员完成了自身运营和投资组合的碳盘查。在摸清自身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一些机构已经设立了运营层面的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以有序推进碳减排进程。
尽管中国机构的负责任投资和碳管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但受益于ESG政策框架对国际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准则的采纳,一些机构考虑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采用金融机构专属的指南,以科学行动实现净零排放承诺。这表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正在逐步加强其在碳管理领域的实践,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挑战。
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正积极应对碳管理要求,已经制定了碳盘查计划的超过六成机构正在克服各种挑战,包括知识、人力、组织协调和经费等方面的问题,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逐步推进碳盘查工作。这一举措将作为起点,为私募股权基金逐步实现减碳目标和设立碳中和基金奠定基础。
此外,私募股权基金也在寻找提升碳管理能力的方法,包括采用数据收集平台来收集碳足迹数据,以更好地履行碳管理职责,并通过数字化核工具来了解碳排放因子库和核算方法,以加速知识积累。
随着碳管理能力的提升,私募股权基金还计划将碳管理纳入投后尽责管理的议程,鼓励被投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以发掘低碳发展机会,将低碳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或吸引新的客户群体。这将有助于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在碳管理领域取得更多进展。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得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面临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被投企业的资产安全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被投企业需要满足更严格的环境合规要求。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需要私募股权机构从多个方面投入资源。
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TCFD)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气候信息财务披露框架,它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机构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此外,TCFD的原则也为其他组织制定气候信息披露准则提供了基本架构。例如,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首批发布的两份准则都基于TCFD的原则。香港联交所也在2023年为ESG监管工作设立了新目标,强化了与TCFD建议框架和ISSB气候披露准则的一致性。
然而,尽管有这些指导和框架的存在,调研结果显示,多数私募股权机构尚未充分意识到系统性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性。大约83%的受访机构表示暂未计划按照TCFD的要求考虑气候风险,只有16%的机构表示正在计划,而仅有1家受访机构已经开始考虑气候风险。这表明私募股权基金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需要加强对气候风险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已经着手进行或计划考虑气候风险的私募股权机构,目前的管理重点主要集中在完成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上。其中,80%的受访机构已将气候风险融入了治理架构,而60%的机构制定了与气候相关的战略。这表明这些机构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在顶层设计中纳入气候风险管理,以确保对气候风险的有效管理。
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制定气候风险管理计划的机构,主要原因包括知识和人手的不足,以及缺乏内外部的压力。其中,57%的没有计划的机构表示是因为暂时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内外部压力。
尽管如此,各国政府对碳减排和气候变化的政策越来越加强,投资人也纷纷提出净零或气候承诺,而PRI(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也将气候变化视为优先事项。所有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形成更强有力的外部治理压力,迫使私募股权机构更积极地应对气候风险和管理。
因此,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应继续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治理趋势,努力克服知识和人力不足的障碍,逐步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强运营和投资战略的韧性。这将有助于它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和机遇。


结语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正逐步提高其在ESG领域的能力建设,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投资生态。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认可度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ESG投资将在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摘自:《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调研报告2023 ESG篇》
主要作者:普华永道
免责声明:“财策智库”公众号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公众号内的文章版权及相关权益归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后台留言。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策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