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账户理论如何影响养老储备计划?

王洪栋等 财策智库
2024-08-25


本文共约  3636

阅读预计 10 分钟

投稿及合作:wealthmagazine@163.com


财策智库


智库导语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正在增长,这意味着人们在退休后的生活将更加长久。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居民在创造财富的生命阶段所积累的养老储备是否足够应对这种更长的退休生活。


考虑到人们在退休后的生活需要,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生活费用、娱乐活动等,养老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个人在创造财富的生命阶段,需要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加养老储备,通过应用“心理账户”理论建立一个覆盖更广泛、服务更全面、投资更多元的“养老账本”。


何为“心理账户理论”


其实,心理账户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所体现,例如,《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中提到“人家积谷本防饥”,表达了丰收时应储备粮食以防饥荒的观念,可视为早期跨周期规划思想的体现。此外,心理账户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父母给子女提供的教育基金不轻易用于日常开支;人们愿意为爱人花费更多的钱,而不是为自己购买同样的东西。


尽管心理账户现象早已存在,并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但该理论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也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现实世界中,许多人的行为却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亚当·斯密提出“理性人”和“看不见的手”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然而,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前一种分析,忽视了后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账户理论逐渐兴起,为解释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心理账户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并多次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得到验证,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提出理性决策模型期望效用理论,但该理论无法解释生活中许多违背经济学原理的现象。1956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将人类思维引入经济学研究,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


1956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将人类思维引入经济学研究,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


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了“前景理论”,但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 Thaler)认为这种解释不够充分,于是在1980年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认为消费者的决策不仅受到前景理论的影响,还受到内心中存在的“心理账户”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心理账户理论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例如,茅力可和张子刚(2005)提出,心理账户的设立取决于活动目标,而事件在活动目标中的代表性会影响心理账户的权重。李纾(2006)的实证研究补充了心理账户理论中成本和收益匹配学说。


综上所述,心理账户与经济学账户不同,它是人们在心理上对财务进行划分和管理的方式,不同账户的资金不能互相替代,消费倾向和投资态度也不同。这导致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偏离了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基本假设。




心理账户理论如何影响财富管理实践


心理账户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构建了“有限理性假设”和“人们的实际行为”之间的桥梁,从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有限理性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问题,对财富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助于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人们很难抗拒眼前的小诱惑,即使是最理性的经济学家也难免受到诱惑。因此,设立不同种类的心理账户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在消费”和“推迟到未来消费”之间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从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实现长远的财务目标。


有利于实现资金专款专用

在管理个人和家庭财富时,将钱分为不同的账户可能会带来好处。例如,为“子女教育计划”或“家庭养老计划”设立特定的账户,并定期存入资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财务目标,提高投资理财的纪律性,从而实现重要的个人目标。


在财富管理领域已有广泛应用

银行业在家庭资产配置时常使用标普四象限或“四笔钱”策略。比如,中信银行的财富管理“四笔钱”模式将家庭资产分为现金、储蓄、保障和投资四个账户,分别用于应对日常开支、安全保本、应对突发状况和长期增值,以此来实现资金专款专用的目标。




中国养老金融市场面临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首先,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呈加速增长态势。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


其次,空巢化现象进一步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减弱。随着独生子女老年父母数量的快速增加,空巢化、独居化、小型化、少子化的趋势持续加剧。


第三,养老负担不断加重。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超过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抚养一位老人。


其次,老年人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老年人群慢性病的高发成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另外,老年网民群体显著增长。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3.2%。


最后,老年人口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加。据新京报贝壳财经统计,2020年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中,社交娱乐占比达到13%。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中央明确要求,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努力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早在1951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或雇主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缴纳劳动保险基金,退休后,职工可领取退职养老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到10.53亿人。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职业年金的费用承担方式和比例,标志着我国养老金体系中的第二支柱逐渐发展。截至2022年末,全国有12.8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约3010万人。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随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加快了个人养老金实施进程。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人数达到4030万户,实际缴存人数约占比30%。


我国逐步建立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也蕴含了心理账户理念,即居民和企业每月从工资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养老基金,直到退休才能支取,从而将一部分工资收入转移到养老账户,增加退休收入来源,保障未来养老需求。




如何建立全面多元的养老账本?


要督促人们建立养老账本,可以从助推和具象化两个方面入手。


助推

考虑到人们更多地运用直觉思维系统,设计一种方式让直觉思维减少错误。在个人养老金融实践中,可以通过功能设计让使用者认识到这是“将当期财富推迟到未来消费”的养老专用账本,是保障退休生活品质不降低的必要之举,并且认同这样的财务安排应尽早启动。


具象化

心理账户效应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让人们在较长时间里锚定一个目标,保障了财务行为的方向性和纪律性。在个人养老金融实践中,可以将养老储备心理账户映射到具象化工具上,让用户看得见。通过数字、图表、视频等直观呈现退休后可领取的金额、支出缺口和养老总资产等,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规划咨询服务、投顾服务、产品服务、康养服务等全景式账户管理,提高居民进行养老规划的可执行性和可跟踪性。



心理账户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丰富和广阔的前景广阔,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及市场接受,在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实践中应用逐渐增多,未来会有更丰富的成果。


文章来源:

银行家杂志《心理账户理论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商业探索》

作者:王洪栋、高雪莲、赵骞


参考文献:

[1]茅力可,张子刚.考虑到心理账户的行为β值的估计,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

[2]李纾.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490—496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文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者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文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策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