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长在线|聊聊“互联网支付”中的那些事儿~
随着互联网支付的兴起,“无现金交易”正成为一种消费新常态,移动支付凭借着操作高效、使用便捷被日益普及,但与此同时,简易快捷的支付方式也给不少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消费者如何在简便的支付过程中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春健做客上海电台《法眼看天下》特别节目《检察长在线》(FM93.4、AM990),围绕“互联网支付”领域的犯罪问题,同主持人钟姝及广大听众、网友进行直播交流。
节目中,胡检以案说法,对涉及扫码支付、余额宝、微信钱包、蚂蚁花呗及京东白条等主流移动支付方式的具体案件逐一分析,深入浅出地开展普法。
案例三
2015年4月26日期间,曹某和徐某两人冒用购买得来的他人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支付宝”实名认证,后利用其真实信用额度向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请个人消费贷款,通过“借呗”贷款网络平台骗取贷款21笔,共计人民币20余万元。最后,两人因犯贷款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0元。
▲图源网络
案例四
张某和刘某是恋人,一日,张某趁男友刘某睡觉时,拿刘某的手机登陆其支付宝账户,在蚂蚁借呗上贷款3万元,并将贷款发放至刘某支付宝关联的农行卡上,后其向刘某谎称自己有3万元要借刘某的卡过渡一下,刘某见自己银行卡上果真多出3万元,便信以为真,将3万元转至张某的微信账号。一个月后刘某收到催还款通知,发现被骗。
▲图源网络
案例五
2017年2月至3月间,被告人邹某先后到多家零食店、熟食品店、奶茶铺、小卖部、菜市场等店铺、摊位,乘无人注意,将上述店铺、摊位上的微信收款二维码覆盖替换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从而获取顾客通过扫码支付给店家的钱款,共计近7000元人民币。
▲图源网络
案例六
假冒正规军的“诈骗二维码”层出不穷,贴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违章罚单”,乍一看和正规罚单一模一样,然而左下角有一个标着备注的二维码,提醒车主如果3日之内不扫码支付200元罚款,将会面临扣6分、罚400元的加倍处罚。很多车主看到罚单一心急,匆忙扫码付款,就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图源网络
胡检从消费者的角度,就如何预防此类诈骗陷阱以及如何增强手机中个人信息的防护等级与听众朋友们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不要在手机中储存包括银行卡号、身份证号、账户名、密码等在内的个人信息,特别注意要及时删除包含这些信息的短信、照片、聊天记录等,确保他人无法从手机上获得各类信息。
提升手机的保密安全等级,建议大家将开机密码、支付宝等应用的登录密码、支付密码设置成大小写字母数字组合的‘强口令’。如手机硬件支持,还可以使用保密性相对较强的指纹识别、脸部扫描等作为解锁方式。
在扫描二维码前要注意核查其安全性,验别真伪,不要点击来源不明的网络连接,避免感染木马病毒,导致身份信息泄露,危及财产安全。
如果发现手机丢失或账户异常,应当立即采取挂失手机号、修改账户密码等措施查明情况,堵住漏洞。一旦确认自己财产遭到非法侵害,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财产安全。
强化法律监督丨维护公平正义
松江检察
微信号 : shsjjcy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松江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