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一下女权这件事
题图:英国激进女权主义者艾米琳·潘克斯特,也是英国女性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
这是我第一次公开谈论女权这件事情,以后大概会多一些。
文章有点长,共有7个部分,从第4部分开始讲的东西就比较干了,但我还是建议你读下去,可以算作是最基本的女权知识概览。
我尝试把这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系统地说清楚,但实际上用了6000多字也只肤浅地谈了皮毛,但愿以后拆分成每个小话题能够说得更清楚些。
1.
大部分情况下我不太愿意公开谈论女权,因为单独的女权议题事实上很难存在,每一个女性议题都对应到更加深刻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再者,即使是国际上被公开承认和有组织的女权主义,也存在着主张各异的流派,同是女权主义的两个流派之间很可能有着完全矛盾的两种主张。
而网络上的争论往往更加可笑,大家纷纷揪出对方阵营中最不合理、最偏激和愚蠢的言论进行攻击,对骂“直男癌”和“直女癌”。自称女权主义者的网友们也大多并不知道每一个女权话题背后关联的主张分歧,喊口号就像一种自我标榜,不但没有实质意义,甚至都不具备基本的“进步”意义。
谈论女权话题时常会不自主被卷入这样的争端里,但我们都知道,和人讲道理其实是一件非常慷慨的行为,这意味着大量的语言和精力付出,而我不愿意对陌生人这样慷慨,于是我之前都尽量不公开谈论。
2.
前段时间我去东北为电影堪景,同行的有一位当地大哥,个子不高,上饭桌爱吹瓶子,好谈国事,更喜欢谈自己。
“我媳妇儿怀孕的时候我就去拜菩萨,让菩萨给我一对龙凤胎,要实在不行就给个儿子。后来孕检完医生跟我说是个儿子,我当时就去还愿了。——我这辈子运气好,真的运气好。”大哥的这段话在三天时间里大概重复了五次,每次都伴随着一口喝过酒的哈气声。
他大概是真的觉得生儿子是撞了大运,也自然不会觉得对我这个桌上唯一的女性造成了什么冒犯。
“她一个女人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听我的。”上一件事情结束后不到两天,另一位朋友在谈及女友的时候这么说道。
早些的时候听说了一件更尴尬的事情,一位男性朋友在和女生上床的时候,在女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中途取下了避孕套,理由是不喜欢戴套。
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相对应的,是从网上得知的两则新闻:一个是16岁少女被父亲逼婚嫁给36岁的男人于是喝下无法救治的剧毒农药百草枯自杀;另一个是由川普上台而引发的121#WomenMarch游行。
事实上是三则新闻,只是乘风破浪主题曲的讨论我并不想纳入这个范畴,虽然文艺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播性和教化作用,但不对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观攻击我认为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以上所有这几件事情,发生在如此密集的时间段里,我觉得很难过。
更难过的是,这其实并非密集发生在一起的个案,而是一种生活常态,我于是觉得谈论这件事情,无论透彻与否,总归比闭口不言要好。
我大概还不能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女权问题都分析清楚,但我会试图把我自己的认识总结出来,尽可能不带倾向性地介绍一些基本的主张。从这一篇粗浅地开始,以后可能会在每一个子话题里深入聊到更多。
3.
15年4月份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给淘宝市场部招人的招聘文案,仅仅只是一张图供同事间朋友圈转发。但不到一周,钉钉团队抄袭这篇文案并且直接放到了阿里招聘官网上,而他们招的人是“程序员鼓励师”,在他们改编的文案有且不仅有如下措辞:“……你可以如苍老师般德艺双馨,胸怀天下,进可起身压海棠,退可提臀迎蛟龙……”
虽然事后撤下并道歉,但于事无补。文案被抄袭并且用在这种地方,我深感耻辱。
后来身边征婚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内网还是外面的网络上,但凡描述女性,总是脱离不了“90后、童颜巨乳、高颜值、长腿……”等字眼;当然当他们描述男性的时候,也总是“有车、有房、事业有成……”。
所以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当社会在婚恋市场上对女性提出越多外在要求(年轻、身材、长相)的时候,他们同样对男性提出了更多外在要求(金钱、权利、地位),这对谁都不公平。
以上两件事情所说的是是一种很常见的女权议题,即,物化。
“物化”这个词可以用在很多地方,通过把对象(尤其是人)进行客体化,变成一种带有标签和功能的物品,来描述特定的异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格化。
农耕时代,人类的体力直接和生产力相关,所以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普遍底下,在某些社会形态中甚至直接作为物品存在。这种物品的主要功能包括美貌、性工具、繁殖和交换。所以近代女权的发展,反对物化是先行潮流。第一波女权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反对选美,中国妇联会在80年代的宣言也是反对选美。
后来关于“美”的论述得到扩充,加入了种族、阶级等更多元素,也不再单纯强调“美”的物化而有了对“美”的民主选择,即,赞成美和反对美,赞成整容和反对整容都有道理。
本质上来说,物化其实是一个人权话题,如上文所说,一个社会在物化女性的同时,一定也物化了男性。
与之类似的另一个女权议题是刻板印象,即对男女特征进行性别划分,比如“男主外、女主内”,“女生学不好理科”等。
也许是因为比较强势,我在成长过程中时常被身边人形容为男人,其中有褒义认为我像男人一样冷静理智也像男人一样干练坚强;也有一些贬义认为我作为女生不够甜美可爱也不够温柔体贴。但事实上这件事情的思考方式应该是,我是女生,如果我理性思考,那么说明女性会理性思考,如果我干练坚强,那么说明女性也会干练坚强;如果我不够温柔甜美,那么说明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温柔甜美。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还算有名的女性创业者写了一篇关于职业女性的想法,其中有一条写着:“像男人一样思考,像女人一样行动。意思是说,做最理性的判断,行动时姿态要柔软漂亮。”可是,像女人一样思考就不理性吗?像男人一样行动就不漂亮吗?或者可以这样说:任何教女性“像男人一样XXX”的文章,都不值得作为女性的行动范本。
当然也要补充,这样的文章参考来看是可以的,毕竟现状如此,太过激进屏蔽其他声音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
4.
系统地来说,女权议题事实上围绕一个女性的一生展开:
出生阶段有女婴存活率、贞操残害(割礼)等议题;
成长阶段有女孩受教育权的保障、女孩性侵保护、性骚扰(身体和言语)、性暴力(强奸)、性别歧视(物化、刻板印象)、拐卖妇女等议题;
工作阶段有女性同工同酬议题、带薪产假、管理层性别比、参政选举权等议题;
结婚后有家庭暴力、家务分配等议题;
生育阶段有生育自主权、堕胎权、母职等议题。
生育阶段于是又和开头的出生阶段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成长保护系统。
如果有人把男性的一生摊开来看,势必也能找出一生中男性面临的压力。
很多时候的女权议题对平等的要求,都是同样在要求男性说不的权利(上文已述)。但没有人能否认,那些明显利好于男性的议题里(女婴存活、性侵、家暴、母职等),如今的社会依然倾向于男权。
如果只看这些议题,所有人都知道不应该杀女婴、不应该性侵、不应该强奸、不应该歧视、不应该拐卖妇女、应该男女平等、应该同工同酬、应该带薪产假……似乎不用深入讨论,但其实并不是。
女权议题的讨论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对于那些明显伤害女性的行为,如何推动国家立法,进行相应量刑惩罚,推动公共机关的执行观念;同时对需要保护的女性进行保护和扶持。(即,无争议,推动保护)
比如2015年年末终于通过的《反家庭暴力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且包括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但并没有涵盖性暴力。
比如2015年取消“嫖宿幼女罪”的罪名,但凡猥亵幼女,一律同强奸,这也是一种进步。
比如法院出于“劝和不劝分”而对离婚判决予以驳回,则是一种不合适的举动;
比如某晚会和官方电视节目上公然鼓吹女性不能生育就没用,或者女性应该回归家庭多生孩子的观念都非常不合适。
2、对于那些相比之下更加隐性的男女平等的议题,如何把握合适的度,如何找到合适的保障制度。(即,有争议)
比如同工同酬,虽然在脑力劳动上男女无差别理应实施同工同酬,但如果是体力劳动呢?如果女性明显存在弱势,给女性同工同酬是否也对其他男性构成了不公平?
比如带薪产假,原则上来说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保障女性的带薪产假是对女性的保护,但是这种规定的存在,假期越长,企业就会在招聘的时候越发注意少招可能会生产的女性员工,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比如管理层性别比,通常来说女权在争取女性管理层和工作率的时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固定性别比”,即要求该企业必须保证多少比例的女性员工,另一种是“去性别化”,即要求企业完全忽略性别,完全论业绩。
二者各有好处,争论点类似于“女性专属通道是尊重还是冒犯”的话题,以后单独讲。
比如堕胎权,堕胎权的争论是围绕“pro-choice(为选择)”和“pro-life(为生命)”展开的,强调母体的选择权就忽视了婴儿的生命权。
目前各国的主流做法是禁止大月份堕胎(3个月或6个月,各国政策不同),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大月份还要堕胎通常情况下可能是因为没钱,如果堕胎是人权,那么是否应该由政府出钱堕胎(这也是121女权游行中斯嘉丽约翰逊的演讲内容)。
比如性别歧视,尤其是言语上的物化和刻板印象,如果时时刻刻都要求别人不能触犯红线,那么也就成了如今被指责的“过度政治正确”。这里的度如何把握,也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问题。
受限于篇幅,这里没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展开讲,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女权议题围绕女性的一生展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争议的问题,需要探索“度”在哪;另一类是理论上无争议,但需要民间与政府一起来一步步推动完成的。
这两类问题和方向,才应该是女权主义者们的行动纲领,而不是占据“女权”的道德制高点到处去和人吵架。
6.
虽然提倡理性思考,并且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每一个女权议题背后涉及到的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但也要承认激进女权主义运动存在的意义。
以前看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也会在某些时候觉得做法太过于片面和肤浅,认为他们没有全面思考,于是对他们呈现负面评价。
但后来渐渐意识到,激进女权主义者存在的意义是:在一个普遍存在不平等的社会里,所有温和的抗议都将被淹没和掩埋,只有激烈的、无法被忽视的行动,才具有引发所有人关注的功能,从而推动官方对女性地位的行动。
2015年有一部电影《女性参政论者》讲的是英国女性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艾米琳·潘克斯特,以及英国历史上妇女取得参政权的那段斗争历史。
她们的斗争极其激烈,时常闯入官方建筑,被捕后在牢狱里绝食抗议;一位名叫戴维森的女子手举着女权运动的旗帜,跑到赛马场,与国王的马冲撞而死,通过死亡让国王知道妇女运动之猛烈,最终取得女性的参政权。
所以我后来在思考,女性地位应该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而不自知(比如封建社会),第三个阶段是基本的男女平等,而在两者中间的第二个阶段,则是一部部取得进步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越接近第一阶段的时期,斗争越困难,遇到的阻力也就会越大,所以早期取得进展的女权主义运动大多在行为上较为激进。
如今不同国家的女权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各种女权主义运动都存在。但无论如何,激进女权主义者存在的意义,都是值得肯定的。
5.
社会的发展必然是更加性别平等的,这由经济发展基础所决定。
农耕时代对劳动力有更高要求,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劳动能力较低的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社会由男权掌握;二是越多壮丁就意味着越多生产能力,女性被要求不断执行生育职能,且要求生男孩。
2013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标明,历史上使用犁进行耕种的地区,相比于使用锄头进行耕种的地区,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政治参与度更低,因为犁所需要的肌肉力量更大,女性难以驾驭。
哈佛大学一位华裔教授也发现,在中国种植茶叶的地区,选择性堕胎更少,女婴存活率更高,因为茶叶这种农作物更适合女性灵巧的手指采摘。
川渝地区的女性地位更高,甚至有“耙耳朵”的传说,以前和朋友聊起的时候说,这大概不是因为川渝地区有多文明进步,而是因为山地耕土更多,女性在农耕劳动力上也有话语权。
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现代科技的发展,男女之间在生产力上面的差异显著缩小(缩小到仅剩的一些体力劳动职业中),于是地位倾向于平等。
所以有研究证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女性地位越高,男女社会地位越平等。
6.
中国在这件事情上有一些特殊,因为中国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由经济基础决定女性地位自然发展的国家。
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中国的女性地位发展和西方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①受宗教影响小,主要体现在堕胎权上;
②受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影响大,中国女性的地位曾经强行大跨步向平等进发;
③计划生育的国策非常特殊,对女性地位有几个方面的微妙影响。
国外对堕胎权的反对主要来自于宗教势力,尤其是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对于堕胎几乎是绝对禁止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爱尔兰的堕胎权发展史。
但中国没有宗教压力,且由于计划生育,中国几乎是全世界是对堕胎最宽容的国家。
这也带来一个好的后果:人们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生意识。避孕套的习惯性使用,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一方面保证了生育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疾病的传染率。
建国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能够最大层面上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活。
毛提出一系列解放女性的口号;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不许纳妾,废除婢女,禁止商业性的性行为以及提高寡妇的再婚率等;
国家立法上就解决了很多女性问题,比如宪法规定的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参政权,颁布新婚姻法等。
后来的文革,强行打破了大部分地区(除了广东潮汕等地)的宗族势力,又削弱了女性地位的一大阻力。
所以从官方层面来说,中国的女性地位从建国初一直较高。
但是中国女性生存状况真的很好吗?并不是。
儒家传统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始终占很大比例,夫权和父权严重,随之而来的是高女婴死亡率,普遍的家庭暴力(2011年的数据高达30%)和对母职的强调等。
更重要的是,建国初的妇女解放更多是国家计划拉动的,超过了农业大国的经济基础,所以过了这么多年回头看,发现进步甚微甚至略有倒车(倒车就不方便说了,但是看过近期主流媒体鼓吹生育的宣传,大家也能懂)。
再说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尤其是在城市中)会促进女性地位的提高。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女儿,资源将会无倾斜地给予保证其受教育和良好生活的条件。
但是从出生存活率上来看,数据就很触目惊心了。
计划生育从1980年开始严格实施,只能要一个孩子,于是男女性别成为一种零和博弈,不想要女儿的家庭选择把女婴溺死或丢弃,1970年代后期“超额女婴死亡率”为10%,但1995年已上升到60%。也许是迫于女婴死亡率的升高,中期全国19省补充实行“一孩半”政策,即如果第一胎生的是女儿,允许生二胎。
即使是开放了全面二胎,最早动起来的也都是那些想要儿子的人。
在重男轻女的大省福建省,一孩出生性别比112,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则对应出生112个男孩;而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48.77,三孩则达到了246。即使是全国平均的三孩性别比也达到了240.06。
这些数据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复杂的中国社会,一方面在早期高歌猛进走在前面,另一方面又无法拉动受传统思想影响至今的社会认知,所以在中国希望推动女性权益的进步,是一项更为复杂的任务。
7.
其实已经写完了,但最后有一点想特别拿出来单独说,即,女权的根源其实是尊重女性的自主权。
尊重她们的生命、尊重她们的身体、尊重她们形态各异的美、尊重她们的思想、尊重她们的参与、尊重她们的事业、尊重她们追求自我实现的诉求,让她们和男人一样接受世界的风雨,并独立承担后果。
至于“母职”?除非一个女性在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回归家庭,否则任何人都不应该鼓吹女性相夫教子回归家庭。是的,这句话针对前天晚上的小品而说。
最后想用121#WomenMarch里面的一个标语作为结尾:
“在一个存在压迫的社会里保持中立,就是站在了压迫者一方。”
最后附上一个文件,是哥伦比亚全球中心做的一份资料《后1995中国性别与女权大事记》,整理了1995年以来中国的女权事件,包括立法和民间组织。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