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如何实现生物质废弃物利用和重金属污染脱除的双赢?
中山大学严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以木质素为原料,简便地制备了多孔结构碳材料(LPC)用于高效去除Pb(II)和Cd(II),实现生物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和重金属污染的脱除。成果发表在Green Energy Environ., 2019, 4, 414-423。
研究背景
B. 吸附法
目前,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化学沉淀法、生物处理法、电化学法等多种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已经得到了探索和应用。但上述方法普遍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如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操作复杂、会产生二次污染等,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相比之下,吸附法因其成本效益高、效率高、操作简单、吸附剂选择多样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C. 生物质衍生材料
近年来研究表明,生物质衍生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它具有可再生、碳中性、低成本、来源充足、生态友好、力学稳定性等优点,特别是一些生物质衍生材料容易功能化、表面积大、具有多孔结构等,被选为最有前景的吸附剂,用于去除污染物。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生物高聚物,可从农林业和工业废弃物中大量获得,是目前开发高附加值碳材料的潜在前驱体。然而现阶段,生物质吸附剂大多是由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通过水热炭化或活化法制备的,而利用天然木质素基材料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较少。D. 研究的出发点
在相关研究的启发下,我们采用一种双赢的策略,同时实现生物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和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简便、高效去除Pb(II)和Cd(II)的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的特点:(1)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简便地制备了多孔结构、层状的、类似石墨烯薄层碳材料(LPC);(2)通过SEM、EDS、TEM、XRD、XPS、BET、FTIR、Raman、Zeta电位分析研究了LPC的理化性质;(3)所得的LPC对Pb(II)和Cd(II)有效进行了选择性去除,系统地探究了不同因素(如溶液pH、金属离子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和吸附剂量)对结果的影响;(4)研究了吸附循环能力、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材料的合成
Fig. 1. XRD pattern (a); Raman spectrum (b);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analysis of LPC (c) (Inset: corresponding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FTIR spectra (d) of lignin and LPC.
图1. (a) XRD图像;(b) 拉曼光谱;(c) N2吸附-脱附分析(小图:相应孔径大小分布);(d) 木质素及LPC的红外光谱图。
性能影响因素
B. 吸附剂用量
如图2c所示,随着吸附剂与重金属离子的质量比增加,Pb(II)的去除率急剧上升,30 mg时缓慢上升。同样,Cd(II)的吸附量随着LPC量从10 mg到50 mg的变化而增加(图2d)。由于吸附剂用量的增加,LPC表面的有效吸附位点显著增加,可以使水溶液中Pb(II)和Cd(II)的快速去除。但是,当吸附剂量继续增加时,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将达到平衡。图2. pH值 (a-b) 和吸附剂用量 (c-d) 对LPC吸附Pb(II)和Cd(II)的影响
C. 接触时间和吸附动力学Fig. 3. Effect of contact time on the adsorption of Pb(II) and Cd(II) by LPC (a). Pseudo-first-order (b) and pseudo-second-order (c) kinetic for the adsorption of Pb(II) and Cd(II) on LPC.
图3. (a) 接触时间对LPC吸附Pb(II)和Cd(II)的影响。拟一阶动力学 (b) 和拟二阶动力学 (c)。
材料的解吸和回收利用
选用浓度均为0.1 mol L-1的四种解吸剂(HNO3、EDTA、NaNO3和Na2CO3),实验结果表明HNO3较好,但高浓度的HNO3会破坏LPC的结构,故采用0.1 mol L-1的 Na2CO3作为解吸剂。对LPC的回收性能进行评价,如图4所示。吸附后,离心分离LPC材料,干燥后进行下一轮实验。连续5次吸附--再生过程后,LPC对Pb(II)和Cd(II)的去除率仍分别高于96%和92%。由于其良好的可回收性和简单的再生方法,LPC成为去除废水中Pb(II)和Cd(II)很有前景的吸附剂。
Fig. 4. The cycle performance of LPC in the adsorption of Pb(II) and Cd(II).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itial concentration C0 = 60 mg L-1,pH = 2 (Cd(II)) and = 6 (Pb(II)),t = 200 min,LPC = 0.4 g L-1].
图4. LPC吸附Pb(II) and Cd(II)的循环性能。[实验条件:初始浓度C0 = 60 mg L-1,pH = 2 (Cd(II)) 和 = 6 (Pb(II)),t = 200 min,LPC = 0.4 g L-1]。
机理探究
通过对Zeta电位和XPS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制备的LPC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首先,LPC的吸附性能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Zeta电位分析证实了LPC表面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当pH值低于3时,LPC表现出正电位,而当pH值从3增加到9时,LPC的表面电位为负,从而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增强了对Pb2+和Cd2+的吸附效率。对吸附后的LPC材料进行XPS分析(图5),在406.1和412.1 eV出现强峰,对应于Cd 3d,在138.1和144.1 eV附近观察到的峰为Pb 4f,这些数据表明,Pb(II)和Cd(II)离子络合或沉淀在LPC吸附剂表面,说明LPC的大表面积和多孔石墨类似结构有利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总的来说,大的表面积、特殊的多孔结构和静电相互作用在LPC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Fig. 5. XPS survey spectra of LPC adsorbent after adsorption.
图5. LPC吸附剂吸附后的XPS频谱。
结论
通讯作者简介
更多介绍见课题组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ky/
掌上期刊
GEE| Volume 5, Issue 1
GEE| Volume 4, Issue 4
GEE| Volume 4, Issue 3
GEE| Volume 4, Issue 2
GEE| Volume 4, Issue 1
GEE | Volume 3, Issue 4
GEE | 文章推荐
GEE| 优秀审稿人 & 高被引文章
暨南大学陈金铸教授课题组:木质素基催化剂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湖南大学马建民课题组:柔性准固态Ni(OH)2和Nb2O5纳米片阵列用于双离子电容器的构筑及其储锂研究
亮点报导|南开大学周震教授课题组:非监督机器学习加速固态电解质发现
石河子大学于锋课题组:多级微纳米球形催化剂用于低温NH3-SCR脱硝反应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陈少伟教授课题组:基于金属@碳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催化性能之概览
科研笔记
科研助手|GEE投稿系统操作指南
会议资讯|2020年学术会议参考列表
会议资讯|近期学术会议参考列表 (上)
会议资讯|近期学术会议参考列表 (下)
科研助手|EndNote操作指南 (上)
科研助手|EndNote操作指南 (下)
科研笔记|国内主流期刊评价体系
科研笔记|国际主流期刊评价体系
期刊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