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做好迎接音乐的心理准备丨古典乐应否成为背景音乐丨献给古典乐入门朋友的爱乐经验

2016-04-27 辛丰年 每晚一张音乐CD


辛丰年音乐笔记丨学会倾听


  读乐和读书有相通之处。读书,要博览与精读相结合。读乐,也是这样。有些个人体验也许可供参考。博览泛读,可以开拓眼界,有比较,可以形成对不同风格的概念和乐史的概念,等等;这一点我们且留待以后再谈。精读一事我认为尤其重要。曾见有的朋友虽有爱乐之心,却总是浮光掠影地把好音乐当耳边风。一边看书、写文章(乃至吃饭聊天),一边放唱片。我认为,把音乐变成日常生活的伴奏、配乐,在有些情况下未尝不可。有人主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比方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同音乐关系很深的小说,最适合阅读那气氛的,据说是德彪西的音乐。做家务之际放一些轻而不俗的音乐(如苏佩莱哈之作)也不算辱没了它们。但如收音机里响起了《蝙蝠序曲》这样的才气横溢的作品,你就应该暂时放下别的,好好享受一下那音乐了。总之,假如有心深人乐境,求其真趣,就必须摒除杂念、干扰,专心一意地倾听。对于一些最重要的典范之作,更非多读、精读不可。 


蝙蝠序曲(Die Fledermaus Overture)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用其所作轻歌剧《蝙蝠》中动听的旋律缀合而成的,也是整部歌剧最著名的一首乐曲。该曲经常作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之一,可以调动听众热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874tsfcv&width=500&height=375&auto=0
Vienna New Year's Concerto 1987-蝙蝠序曲(卡拉扬)

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祖籍比利时人,后迁居意大利。少年时代已擅长演奏长笛,十三岁学习和声,十四岁开始作曲。后随母迁居维也纳,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主要担任维也纳各大剧场的指挥职务。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7975e022&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读乐不同于读书之处在于音乐是流动不息的,是在流动中展进、完成的。我们读书可以掩卷思索,或回到头上去,或跳到后面去。读乐自然也可以从头再来一遍,但你最好每听一遍就听全它,力求追随那乐流,走一个完整的历程。


  乐艺之妙正在于它如源头活水,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你听一首乐曲,首先自然要跟踪主题,辨明曲式等等,从那一大片音响的乱麻中理出个头绪来。但你倘若迟迟感受不出那音乐中的动力,那音乐对于你仍然是死的,冷的。等到你在反复倾听中感受到乐流不但自在地流,而且有一股力卷着你,心不由己地向前,这说明那作品是有力量的,那演奏是有生气的,而你也已进人了乐中之境了。  

卢那察尔斯基,苏联美学家,1875年生于沙俄官员之家,早年受普列汉诺夫影响,参加社会民主工党,后转向布尔什维克一边,十月革命后出任教育部长十多年,在苏联早期的文化管理和意识形态控制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30年任驻国际联盟代表,1933年去世,葬于红场。卢那察尔斯基继承了г.В.普列汉诺夫强调从社会存在出发去分析美与艺术的思想,纠正了普列汉诺夫的某些偏颇,对艺术的审美特征有细腻精辟的分析,特别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创造问题给予了极大的注意。他的美学思想不如普列汉诺夫那样系统和具有理论的概括性,但有敏锐的时代感,也更富于战斗性。

  卢那察尔斯基在其《艺术论》中也说到听乐,读了觉得深获我心。他形容听赏熟悉的音乐时有如活水在沟渠中畅流无碍,也是这意思。 


  诗人徐志摩既爱乐又懂得如何赏乐。他在大学讲坛上教授的是文学,却常常劝学生上兰心戏院去听工部局交响乐队的演奏。他告诉大家:“要学会综合地听。”我想他也是说要注意从总体上去感受一部作品。  


  如何在综观全局中又注视细节,这个问题也需要留意。有的朋友不大耐烦熟读,更不注意精读。当然我们是业余乐迷。熟读,并不是要像演奏家那样为了背奏。而是说对于你最心爱的作品要熟悉得听了上文便知下文,作好了迎接它的心理准备,这样才可能出现卢那察尔斯基说的那种水到渠成的境界。

  至于精读,我们也没条件向专业乐人看齐。但走马看花地听,把作曲家呕心沥血谱成的作品平平淡淡地听过,也就得不到更大的享受。 

《李重光新法读谱速成》是“李重光音乐理论知识普及读本”系列之一。《李重光新法读谱速成》采用五线谱和简谱相结合的首调唱名法,将7种谱表、15个调、105种调与谱表的组合统一到一种关系之中,使两种记谱法的认读一次完成。观念新、速度快,是一本基本乐理读谱的最佳工具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5915qbn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捷杰耶夫指挥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回顾自己对一部作品的听赏过程,我觉得,往往是其中的有些细节首先打动了自己。是那些最有特色或最能唤起共鸣的部分推动自己听下去。这就像是一首好诗中的警句起的作用。记得当年初识《天方夜谭组曲》,有一处,一下子把我抓住了。是《辛巴德航海》那一章里,由黑管、小提琴泛音加上低音弦乐拨奏的一段。波浪滔天的喧闹场面过去之后,忽然换了这个镜头,清新之极!我顿时想到故事中的辛巴德在大船停泊后划着小船上岛的画面。那拨奏的效果简直像拨在自己的神经上似的!从此便喜欢这部作品了。后来虽然终于听出此类音乐不免肤浅,这个细节的形象始终保存在记忆之中。  

天方夜谭组曲(又名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Scheherazade)),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作品写于1888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天方夜谭》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这部交响组曲作品便是根据《天方夜谭》中的画面和场景以音乐的形式描画出来的伟大作品。



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德的船》

辛巴德是一个有各种奇异经历的勇敢航海家,他多次出海远航,触礁沉没,但却死里逃生。

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着力表现无边大海的各种变化奇幻的景象。通过大海主题和配器、织体的各种音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乐曲采用了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在序奏中首先呈现的是威严而冷酷的苏丹王主题。此曲由三支长号和一支大号主奏,雄浑阴沉,带有宣叙调特点,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舍赫拉查德的第二主题,带有阿拉伯音乐风格的东方音乐特有的妩媚色彩的旋律,表现了舍赫拉查德聪慧柔美、委婉迷人的性格,与苏丹王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变化再现,在不同场合表现了不同内容和不同音乐形象。中提琴、大提琴不断反复的伴奏音型,带有较强的波动感,描绘了起伏动荡的海浪。

在这背景下,苏丹王的主题演变成大海主题,成为奏鸣曲主部主题:这是个宁静、平和的主题,仿佛可见到辛巴德的船在粼粼波光的海面上飘然滑行。接着长笛奏出柔和的辛巴德主题:接着,小提琴独奏再现舍赫拉查德主题,通过变奏使原来宁静的主题逐渐变得激动不安,预示着大海在骚动,暴风雨将来临,以及辛巴德与海浪搏斗的惊险场面。进入再现部后,大海主题呈现出剧烈、不安和动荡,描写了狂风巨浪的肆虐。最后乐曲再现,重现大海主题和副部主题,在渐趋平静的气氛中,辛巴德的小船平稳地渐渐远去。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卡伦德”意思是靠施舍为生的游方僧。这一乐章又名《僧人的故事》。乐章开始,独奏小提琴奏出舍赫拉查德主题,仿佛她又开始讲述一个王子扮成乞丐的奇异故事。大管悠闲地奏出卡伦德王子的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多次不同乐器、不同色彩的配器,表现了王子遭遇各种不同经历,中间部是富有戏剧性的充满刀光剑影的格斗场景。长号奏出饱满、有力的号角性音调:随后几个主题交错,在发展中多次出现主题动机,展现了激烈的战斗情景。最后再现卡伦德王子主题的四次变奏,在雄壮有力声中结束第二乐章,低音部苏丹王主题隐约出现,似乎在赞叹。


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

这里是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形式,采用了具有阿拉伯风格的深情、温柔、优美的旋律。表现王子的主部主题,以及刻画了王子温柔、文雅的形象。表现公主形象的副部主题轻盈、委婉、柔美,具有东方舞曲风格,王子与公主主题(主部与副部)交织在一起,向人们展现了一副爱情画面,王子主题曲由弦乐奏出。展现了公主婀娜、妩媚、轻柔的舞姿。这两个性格相近的主题,经过多次变奏,交替发展、缠绕,烘托出公主优美的舞姿和王子的热烈深情,最后以王子主题再现木管乐器流畅、轻巧的下行,轻轻地结束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等》

这个乐章描绘两个情景:一是巴格达节日的欢乐场景,二是巨浪涛天的大海。第一部分以狂欢性的舞蹈、快速节奏型的主题,表现了五光十色巴格达欢乐的节日气氛。

节日气氛走向高潮时反复出现了与卡伦德王子主题相关的乐句:把斑斓多彩的节日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出现公主主题,经过充分展开,达到欢腾高潮,突然乐曲情绪变化,出现了大海主题,在起伏不停的海波节奏型衬托下,长号、大号用力再现苏丹王主题:这两个主题交织发展,又再现了巴格达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狂热的高潮时,音乐突然停止,发出一声巨响,暗示着辛巴德的船撞到了岩石上,沉没在茫茫大海中。乐曲气势渐弱,小提琴奏出呜咽似的大海主题,辛巴德小船主题也再次浮现出来:仿佛是对辛巴德这位勇敢航海者的回忆。

最后由小提琴独奏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出现,喻意故事讲完了,而苏丹王的主题也变得温和,被舍赫拉查德感化了。大海平静了,全曲在独奏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微弱的和弦中结束。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你也可以举出许多你宠爱的警句吧?我们在欣赏中大可利用它们的魅力,加深读全曲的兴趣,可谓“引人入胜”。但要记住的是,细节只有在上下文的连接、对照、展开中才显得更美、更有说服力,我们不该只留心细节而疏忽了通篇文章,不能只顾寻章摘句。从前听到过一张老唱片叫《柴科夫斯基拔萃》,把他的一些最出名的主题申在一起,好让人一口气听个痛快。据说现在还有《读者文摘》式的“贝多芬精华”,用意是让忙人(也许是懒汉)突击欣赏贝多芬的九大交响乐。料想你不会对此有多大兴趣,正像你不会去读简化的文学名著吧?

  并非所有精彩细节都是一听就打动你。尤其那些躲藏在内声部、低音声部的乐句。也有些细节属于和声效果、配器色彩、演奏技巧等等。举个例:《自新大陆交响曲》广板乐章一开头那一组和弦,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假如你只当它是为英国管主题作辅垫或起个“静场”作用,闹闹读过,那就太可惜了!  


  复杂的交响音乐固然有听之不尽的美妙细节,听貌似简单的独奏、重奏乐曲,又何尝可掉以轻心。不像李斯特刻意把钢琴变成管弦乐队,肖邦则是把它更钢琴化了,他为钢琴而吟的“音诗”中充满了魅力非凡的细节。例如有些华彩性经过句,像幽兰香气似地不可捉摸。有人讲,像这种地方奏得太轮廓分明反而有伤其美,正是要“惊鸿一瞥”似的才更诱人。 

  乐中细节之美有的又和演奏家的独特处理分不开。埃尔曼拉《梦幻》【可惜QQ音乐找不这个版本】,重复第一段时用弱奏(像是琴弓很靠近指板),力度与音色的变换极能传情,一种追怀伤逝之情。虽然是多少年前的粗纹快转唱片,那音响至今在我心里“高保真”!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在《梦幻曲》中,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米沙·埃尔曼(Misha Elman)(1891一1967)和克莱斯勒并称为声音最丰腴的小提琴家。 1891年1月2O日,埃尔曼出生于俄国基辅附近的塔尔诺涅。父亲是希伯莱语教师,是把小提琴送到埃尔曼手中的第一人。就在埃尔曼用弓子接触琴弦的一刹那起,生活似乎有了新的含义。父亲立刻觉察到,孩子明显的天赋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他把儿子带到敖德萨,送入帝国音乐学校。6岁起,埃尔曼便在那里跟从费德曼学琴。费德曼是奥尔和布罗德斯基的学生。一次。正在敖德萨作旅行演出的奥尔听了他的演奏,面对这个热情洋溢的孩子,感到大为惊奇,他把埃尔曼紧紧地搂在怀里,大声地对观众说:"瞧这小家伙,他有着多么非凡的精神力量"。奥尔当即要求把埃尔曼送往圣彼得堡,由他亲自调教。奥尔经常出入贵族府邸,他把埃尔曼一同带去,埃尔曼的演奏使那些贵族陶醉和入迷。为此他得到许多礼物,包括一把阿玛蒂小提琴。埃尔曼在奥尔门下仅仅学习了一年零四个月,便已经如同一位成熟的大师一样登台演奏了。 


  忍不住再添个例子:埃尔曼在此曲第一句后半句处理上的抑扬起伏,似乎特别动了感情。听了觉得那琴弓就在自己心上擦过了!(可见,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女主人公看歌剧的那一段描写是何等地写实!)  


  老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微妙有时在分寸毫厘之间。帕斯捷尔那克说,人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几小时而是活几个瞬间。这些话也可以启示我们读乐,在通解全篇之中切莫放松对精彩细节的注视。既要努力感受那流动着的整体中的力,也要捕捉那些个无比美妙的“音乐的瞬间”。绵绵不绝的乐流主要以其逻辑力量吸引、说服我们,其中更能引发我们与之共振的又常常是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说这些是期望你细嚼慢咽,把通读和细玩统一起来。可惜,“爱美者”(amteur)的身份限制了我们去多抠音乐的“语法修辞”——不过如能涉猎一些也大有益。至少得学点普通乐理,最好是粗知总谱读法。——但又有一说,肖伯纳嘲笑过只抠“语法修辞”的枯燥无味的赏析法,说就像谈《哈姆雷特》只从词义、语法上去解剖一样令人索然。  


  还要提醒一声,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反复放一张唱片,最容易倒胃口。严肃音乐之所以为严肃,正因其可赏而不可亵。这里面还有个保鲜防蔫的问题。门德尔松的那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个好例子。此曲神采飞扬,洋溢着青春气息,中人欲醉!然而,《小提琴史话》作者慨叹:让我重生一次,再尝一遍初听的新鲜,那有多好!布鲁诺·瓦尔特说了同样的话:“为了使我像第一次听某部杰作时那样再听一次那部作品,我宁可付出一切!”弦外之音还要注解吗!所以当人们听吴祖强谈他们评委们在一次国际比赛中,一晚上连听此曲九遍时,不难想象那滋味了!  

  演奏家常恐破坏自己的新鲜感,我们听众也要珍惜听乐的新鲜感,不要滥用唱片的可重复性。伟大深刻之作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最好作品,需要也经得起反复听。前提是要精神高度集中,诚心地探求。乐史上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彪洛一心弘扬“第九”,竟在某次音乐会上连奏了两遍。魏国加特纳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听“第九”要付出多少精神代价!  


  即使你已经对一部作品熟稔得像个老朋友了,可是大可以从新的不同角度来听而获得新感受的,那便像苏东坡咏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需要从不同侧面欣赏。“流动的建筑”更需要这样。  

  门德尔松有一曲《芬格尔山洞》,从前初听便一见倾心,几十年来听得烂熟于胸。仍然兴味不减,它是一朵不会蔫的花!早先我把它当作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观赏,只觉得其中不少形象细节同自己的想象不谋而合;后来从它的乐想是如何生动自然地展开这一角度听,从中获得了新的。也是纯乐性的满足;然后再进一步从这二者的综合上去欣赏,从中体会标题乐与纯音乐二者的长短得失,也感受到门德尔松驾驭二者综合二者的乐艺之高明,达到既发挥了造型效果,又不失其音乐固有的形式美。而这种种就靠反复精读,同时也因为自己在生活中对海气山岚有了观察与体验,对音乐的形式美也不像过去的无知。 

  至于像“贝九”这样的作品,可说是像《红楼梦》那样永远耐读。只要诚心读,必然开卷有得,让你有“新思维”、新感慨。但我又极其珍爱当年头一回接触它时的那个印象,那是托斯卡尼尼指挥的录音广播。那真是一种令人战栗的震动!我极愿更多地反复精读它。但我决不轻易就听,纵然不必像古人焚香端正而听七弦琴,也要找个没有杂务、俗客干扰的时候,摒除杂念,从容地听,期待着能够听出以前还没有听出味儿的地方,使自己的感受再深化一些。而每次一个小时的倾听,也真像一次不寻常的人生经历。那也并不限于个人的,而是可以引你对历史、社会作一番沉思的。 


  读乐之乐乐无穷!然而那乐是要用熟读、精读的辛苦去换来的,但当你在倾听中达到“为乐所有”(朱自清语)的忘我之境的时候,你的时间、辛苦并没有白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