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和爱情是灵魂的两只翅膀丨从《幻想交响曲》到《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丨只爱大自然,岂不美妙?(李斯特论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2016-11-10 思念的常春藤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0131z5hk5c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Op.9)

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 / Le carnaval romain,Op.9》是以歌剧《贝文努托·切利尼》第二幕、科隆广场假面舞会的热闹场面作为整个序曲的音乐背景。柏辽兹在这支曲子里,采用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意大利热烈的歌舞曲“萨尔塔雷洛”来烘托狂欢节的欢腾景象。同时,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切利尼爱慕苔蕾莎,焦急地等待着会面时的内心活动。

音乐和爱情是灵魂的两只翅膀。——柏辽兹

柏辽兹的爱情幻想之旅

   一段绝望的爱情成就了柏辽兹(Hector Berlioz)的音乐梦想。

   ——先来读这一篇综述:柏辽兹与《幻想交响曲》丨一部“包含他的爱情、性情、与一生”的作品丨标志着标题音乐时代的真正到来,指明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

   1827年秋日某晚,柏辽兹在巴黎奥德翁剧院观看英国剧团演出莎士比亚悲剧。当奥菲利亚的扮演者、该团著名女演员哈丽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登台时,柏辽兹一下子有被“电”倒的感觉。演出结束,他径自跑到后台,向心目中的朱丽叶倾诉了爱慕之情,并且希望获得心灵撞击般的回响。然而,正是如日中天的女明星哪里看得上名不见经传的柏辽兹。于是,她不屑一顾地回绝了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012892lrci卡拉扬指挥《幻想交响曲》,1960年

   柏辽兹饱尝失恋之苦,神情恍惚,幻觉迷离,日夜幻想着这位女神的倩影。这场痛苦的体验激起了他狂热的创作热情,并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大型作品──以对英国女伶哈丽特小姐的一片痴心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幻想交响曲》。这首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的交响作品以自传式的手法描述了他对哈丽特的爱情。他在这首乐曲上用文字写道:“一位因为恋爱而疯狂、对人生厌倦了的青年艺术家企图吞食鸦片自杀。但是,药量不足,未能致死。他在这痛苦的过程中看到许多怪异的幻影,在那幻影当中出现了情人的旋律,那旋律有如固定的概念,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之中。”显然,文中所谓的青年艺术家,指的就是柏辽兹自己,情人就是哈丽特。

布勒兹指挥《幻想交响曲》 

    1830年12月《幻想交响曲》首演时,哈丽特碰巧离开法国,没机会听到这首为她量身定做的曲子。有趣的是,同年柏辽兹赢得罗马作曲大奖,意气风发的他放下对哈丽特的苦涩单恋,接受了另一位音乐少女卡蜜儿莫克(Camille Mork)的恋情。在年底,两人订下等柏辽兹自罗马回来便结婚的约定。没想到,柏辽兹远在却收到卡蜜儿那位势利母亲的来信,说明她决定让女儿与知名制琴师Ignar Pleyel的长子结婚。接到此消息的柏辽兹宛如晴天霹雳般,竟然跑到女装店买一套女装伪装自己,同时买了一把手枪以及自杀用的毒药,打算连夜赶回巴黎杀死卡蜜儿母女以及她的未婚夫一共三人。所幸途中柏辽兹头脑逐渐清醒,告诉自己“那种女人有什么希罕!”,才终究没有酿成大祸。这也就是知名的“柏辽兹疯狂杀人魔”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01425vh8m0穆蒂讲解《幻想交响曲》

    1832年《幻想交响曲》再度演出,哈丽特终于有机会一闻。著名的大诗人海涅在他的《巴黎书信》中十分详尽地描述了音乐会那晚柏辽兹与哈丽特凝神相视的情景:哈丽特全神贯注地听着音乐,渐渐地进入到音乐编织的情景之中,并且有了与其他观众完全不同的感受,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失恋艺术家,由轻生转而昏厥,恍惚中杀了心目中的恋人而走向刑场,直至在地狱遇到了死去的恋人……再对照乐曲的题记和各乐章的标题,她终于悟出了曲中描绘的这个年轻人正是这部交响曲的作者柏辽兹,而曲中的女主人公也不是别人,正是此刻的她。深受感动的哈丽特正如当年的柏辽兹一样不能自已,情不自禁地凝视着乐池。一瞬间,竟与在乐队中敲打定音鼓的柏辽兹目光相撞…… 

    时隔五年,曾经红遍法国戏剧界的哈丽特,此时已经债台高筑;而当年的无名小卒柏辽兹,如今却名声大震,两人的情况正好互换。但柏辽兹痴情不减,在他的眼中,年长三岁的哈丽特依旧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年轻美丽的奥菲丽娅和朱丽叶,容颜丝毫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衰退。他抓住机会向她求爱,将修改后的《幻想交响曲》题献给了她。10个月后,两人在巴黎的英国大使馆举行了婚礼。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此后几年,柏辽兹进入创作上的旺盛时期。1834年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1839年写完了第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1840年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和其他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遗憾的是,柏辽兹那来之不易的爱情却未能天长地久。  1841年,他们的婚姻破裂后,柏辽兹与歌唱家玛丽·雷西奥同居。 柏辽兹的爱情虽然不断靠岸,却也不断地重新漂泊。与其说他爱着哈丽特小姐,不如说他爱的是他心中幻想的奥菲丽娅和朱丽叶。  


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戏剧交响曲。它的演出除交响乐队外,还需配独唱与合唱。但它并不是音乐会形式的歌剧,也不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一部交响乐梗概。它是从话剧中选出几个唤起柏辽兹想象力的片段、几个高潮点进行总体创作,有些片断根本不是莎士比亚原著,而是当时的英国作家大卫·加里克的手笔。这部作品(OP.17),其创作灵感其实也来自斯密森,斯密森当时演《李尔王》、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柏辽兹是从斯密森身上感觉到莎士比亚的。后来,斯密森成为了柏辽兹的妻子,这部作品是他婚后5年创作的。它题赠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当时向柏辽兹提供了两万法郎的资助。柏辽兹在这部作品的序言中这样说明:“首先,这是一部交响曲,而不是歌剧。其次,这一情节写成声乐二重唱,已有成百上千例,而且是由最著名的大师写的。因此试一下其它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既明智又有趣。还有一个原因:这一爱情太崇高了,音乐家表现它要冒很大的风险,他的想象力需要有更大的天地,不能局限在具有明确意义的歌词之中,因此他就借重于乐器的语言,乐器的语言比较丰富多彩而不那么精确清楚,而且,就在这含糊暧昧之中,它显得更加有力。”


   柏辽兹童年就悄悄单恋着比他大六岁的霭丝黛,却始终没敢向她表达感情。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两个妻子先后死去,不少曾经爱过的女人都离他而去,他最凄凉而孤独的时候,忽然又想起了霭丝黛,竟然发了疯似的不远千里奔赴家乡去看望霭丝黛,但霭丝黛已经搬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去了,他又拖着苍老的步子赶去热那亚,终于见到了霭丝黛,她已经是个满脸核桃皮一般皱纹纵横的老太太了。但是,柏辽兹仍感动不已,老泪横流。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在他的眼里还是那位“有一双大眼睛,穿着粉红色的鞋子”童年时的霭丝黛。岁月在他的幻想中发酵,同哈丽特一样,他仍爱着只是童年的梦中情人,或者说,他爱着的只是心中自造的一份顽固的幻想而已。

只爱那大自然,岂不美妙?

——李斯特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为中提琴与乐队创作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完成于1834年,是应小提琴演奏大师帕格尼尼之约而写的,伯辽兹未能按照帕格尼尼的希望写出一部中提琴协奏曲,而是以英国伟大的浪漫派诗人拜伦的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情节片断为题材创作出了由中提琴与乐队演奏的四乐章交响曲。李斯特对伯辽兹的这部作品极为赞赏,曾撰有专文《伯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这是一位伟大作曲家对另一位伟大作曲家杰作的最深入、精当的分析,以下关于《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介绍文字即摘引自此文。

    在《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中,明显的革新和发明是:诗意的标题和性格化的旋律。关于作品的标题,人们常常问:我们现在所谈的这部交响曲什么叫作《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呢?这个名称是否与某种特殊的意义或回忆联系着呢?其实,我们只要一听完这部作品,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标题,也不难相信,主人公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这部长诗虽然名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实际上却是写拜伦自己。这个伟大的、在意大利漫游的人,他珍视古代的一切遗物,尊崇每一位天才,他的心对每一个勇敢、坚决、崇高的人的叹息都有所感应。他深切地关注一切令人痛苦的问题,热烈地同情每一个受难的人,为人们失去了的光荣而挥洒同情的热泪……毫无疑问,伯辽兹正是被这个有些有肉的形象所吸引,并产生出这样的想法:如果哈罗尔德能够摆脱那些沉重而痛苦的思想,投身到虽然较为平凡、见闻狭窄,却是更为朴实、热情的人群中,那么,他那颗充满剧烈痛苦和力求在动人的诗篇中寻求自我表现的心就能自由。

    伯辽兹和那位骄傲的英国勋爵大不相同,后者悲叹世风日下,他愁郁地站在伟人们的墓前,像是站在他祖先的葬身地一样,他宁愿暗自感伤而不顾现实生活的召唤。可是伯辽兹,这位即使在极端痛苦、厌倦的时刻也从未消极、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反对这种对美好的大自然和美好的感情缄默、忽视的态度,正是美好的大自然和这些美好的感情使得意大利永远充满了活力,正是它们输送给意大利的美妙身躯以新鲜的血液,是它保持着隽永的、从不衰竭的青春活力。伯辽兹舍去了主人公姓名中‘恰尔德(Child)’这个封号,它虽然十分简单,却是封建时代贵族的标志。……伯辽兹在自己的音乐中塑造的哈罗尔德是一个弃功名富贵如敝屣的人,他忘却了‘Child’这个封号,他只记得吞噬着他心灵的无边的痛苦和难以排解的忧伤。

    主人公思索着种种矛盾的问题,这些矛盾由于直接与意大利的蔚蓝晴空相联系而不能不触动他那颗充满失望和痛苦的心,但这颗心终于摆脱了深思积虑的羁绊,忘却了往日的哀愁,面向火热的现实生活,加入到那些宁愿领略生的欢乐而不愿享受死后荣耀的熙攘人群中。

    交响曲名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作曲家正是想以这个标题表现意大利美好的大自然,表现意大利人豪放、敏捷、热情的性格在主人公充满痛苦的心灵中留下的印象(主人公的心灵是由中提琴奏出的那个无伴奏乐句表现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美妙的大自然怀抱里四处漂泊的流浪者。


  • 第一乐章哈罗尔德在山中(柔板转快板)。没有更好的开端比这段开头更适于表现即将出现的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感情了。起初是一个由弦乐演奏的赋格乐段,它与管乐奏出的答句交替出现,造成一种特殊的、阴郁的管弦乐色彩。之后出现的几个和弦音域跨度达到三个八度,由小提琴的颤音衬托出来。这几个和弦像是透过乌云的阳光一般,预示了代表主人公哈罗尔德的主题,此时只是表现他的临近。音乐在小调上它随后经过多次变奏,但并未反复过。赋格引子的节奏保持着半音上行,仿佛是笼罩着大地的一片迷雾。最初的几小节以极弱的力度重复着,令人想起隐没在雾色中的景物。最后的小调和弦过渡到竖琴上,随即竖琴奏出了异常清晰的大调琶音,引导出中提琴的独奏:

    哈罗尔德出现了,忧郁的独奏乐句似乎体现着诗人如下的诗句:

别人的船遍处航行

而他的船却无处停泊。

……

生活在人烟稀落的地方,

只爱那大自然,岂不美妙?

……

我好像已经忘掉了自己,

而和身外的大自然连在一起;

高山使我感到欢乐,

喧嚣的城市却够使我厌腻。

大自然的一切都不会令人厌恶,

只怨难以摆脱那讨厌的肉体,

它把我列进了生灵的队伍,

虽然我的灵魂能够飞翔,

在广阔的天空遨游。


  • 中提琴象征着哈罗尔德的声音,表现着他的内心世界,不管听起来多么郁闷、低沉,却始终在整个管弦乐音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就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的叹息声在空中飘荡一样。在四周神奇的景色中,宛如大海中的海豚,他在无边的太空中飞翔,一直飞到仿佛是水底暗礁般时隐时现的、雾气弥漫的天的尽头。忽然旋律变得更为黯淡,声音逐渐远去,崇高的心灵收起了它的羽翼,种种幻觉令哈罗尔德感到无比倦怠。而大自然把发自内心的叹息声重又送还给我们,把它变成千百种美妙、和谐的声音。随后的快板仿佛将我们带到了灿烂的晴空下,领略明朗、鲜艳的色彩和奔放、狂热的激情。作曲家以卓越的手法给一切都罩上了双重色彩:周围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边的痛苦交替地攫住主人公的想象和心灵。

  •     第二乐章香客进行曲(小快板)。这首脍炙人口的进行曲的节奏每隔八小节后就被一幅音乐画面所替换,表现了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晚祷的赞美诗。中提琴的独奏乐句表现了哈罗尔德的到来,他并不为眼前的情景所动,沉浸于冥想之中。但在作为插段出现的宗教颂歌中,哈罗尔德的主题变得激动起来,我们听到独奏中提琴以优美的琶音伴和着宗教颂歌的庄严和声。最后,香客的进行曲逐渐消逝于远方,我们同主人公一道置身于愈来愈暗、愈来愈静的温馨的黑夜之中。

  •     在第三乐章阿布鲁兹山民的小夜曲(很快的快板,转小快板)中,哈罗尔德以爱情场面的目睹者身份出现,正像在前一乐章里曾经是宗教场面的目睹者一样。乐章一开始即以火热的谐谑曲节奏引人注目,在这一背景上出现了一首温柔的小夜曲旋律,这是意大利乡间那种由牧民乐师演奏的小夜曲,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乐趣和幽默感。哈罗尔德的声音,说得更准确些,他的目光——这个忧郁的、目睹着眼前的充满柔情的场面的目光——和由英国管如絮絮细语般奏出的极为动人的主题柔和地结合在一起,音乐本身的进行具有了某种庄严气息,像是罗马乡间那一座座拱桥,当夕阳西下时分在霞光辉耀的地平线上显出一个个优美的轮廓。

  • 第四乐章强盗的酒神节(疯狂的快板,转柔板,转快板,回到原速)表现哈罗尔德加入了强盗们的欢宴。以此作为结尾,作曲家这样选择是否恰当呢?许多富有同情心的人都不愿看到一个高尚的人在阴暗的魔窟里苟延时日,就此堕落;也有的人深切地关注着哈罗尔德,被他地遭遇深深感动,他们就像哈罗尔德一样一反自己的意愿来到这个阴暗的地方,强使自己加入这个令人厌恶的酒宴。乐章从酒神节的动机开始,一段相当长的音乐仿佛是在回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这些回忆或给哈罗尔德带来良心的谴责,或让他忏悔。香客的进行曲,阿布鲁兹山民的小夜曲,哈罗尔德的主题,一切都被酒神节主题的疯狂喧闹所淹没。

   伯辽兹在《回忆录》中曾写道:“这部作品就是写一系列由乐队演奏的场景,而中提琴在这里就像一个闲游的回忆之中。我要把这个乐器当作一个忧郁的梦幻者,就像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的风格。因此把这部交响曲叫做《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意大利的山区风光和拜伦长诗的传奇色彩仅仅成为创作的素材。本曲实际上更象是作曲家本人的传记。这部形式特别的交响曲是各地音乐会经常演出的交响乐名曲之一。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放映厅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