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的10本美术史好书,每本都想读!

扔書公众号 每晚一张音乐CD 2021-05-22


1.巫鸿:《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活字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作者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 目   录 -



上编:概论 · 方法01  早期中国美术通论02  后期中国美术通论03  中国古代礼仪美术04  战国时期的美术和建筑05  墓葬美术研究方法06  汉代墓葬艺术07  作为通识课的中国书画08  考古发现与绘画史研究09  中国叙事画10  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法11  敦煌视觉文化:传统与互动12  敦煌经变画下篇:主题 · 视角13  全球艺术中的“纪念碑”14  中国古代艺术与祖先崇拜15  艺术史上的秦始皇16  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瑞像、神物与灵境17  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废墟”18  山水艺术与超验19  汉代墓地中的“门”20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一)21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二)22  中国绘画:作品与原境23  中国绘画的媒材与形式24  艺术与宗教:佛教与基督教艺术比较研究延伸阅读材料附录:所录讲稿首次教授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2.【英】柯律格:《谁在看中国画》,梁霄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众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境内的观众对中国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人们观看的绘画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理想的观众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国艺术受众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和数量,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中国画及其受众对中国绘画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2007—2018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该校荣休教授。曾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自1994年起先后执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柯律格是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明史的重要学者,代表著作有《长物》《蕴秀之域》《中国艺术》《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雅债》《大明》《藩屏》等。

- 目   录 -



引言

第一章 开端与终结

第二章 士绅

第三章 帝王

第四章 商贾

第五章 民族

第六章 人民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李军:《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东西,纵横数万里,穿越美术、工艺、思想与文学等不同领域,以丰富的案例和细腻的图像分析,集中探讨欧亚大陆两端中国与波斯、意大利诸国之间的艺术与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媒介竞争和跨媒介生成现象,具体演示了跨文化艺术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为什么相隔数万里之遥,中国南宋《耕织图》中的场景会大量出现在意大利锡耶纳早期文艺复兴的壁画中,甚至连细节都如出一辙?

为什么佛罗伦萨鲜花圣母大教堂的穹顶使用了双层嵌套的结构?它是布鲁内奈斯基天才的发明,还是对一项波斯建筑技术的借鉴与挪用?

《弗拉·毛罗地图》中,为什么中国的首都与伊甸园近在咫尺?非洲南端,为什么有一艘中国式帆船停泊?这些图像细节对于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有什么贡献?

为什么梁思成、林徽因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史观,是在他们真正调查中国古建筑之前即已形成?这种思想与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诗歌酬唱,又有什么关系? 

究竟什么是跨文化艺术史? 
…… 

——这些为什么,还有更多的秘密,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跨文化艺术史家。曾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家的寓言: 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译著《宗教艺术论》《拉斐尔的异象灵见》等。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艺术吗?》,以及“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等。策划并担任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 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以及“无问西东: 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总策展人。

- 目   录 -



导论 从图像的重影看跨文化艺术史一、图像与重影二、什么是跨文化艺术史?三、本书的构成 第一编跨越东西:丝绸之路上的文艺复兴第一章 “从东方升起的天使”: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图像程序 一、图像制作的第一阶段(1253—1281)及其鲜明的千年主义倾向 二、约阿希姆主义与中世纪晚期历史神学的变革三、图像制作的第二阶段(1288—1305)与激进观念的隐匿表达四、从神学文本到视觉图像 五、东墙图像的秘密 六、下堂图像的印证 第二章 故事的另一种讲法:从阿西西、佛罗伦萨到苏丹尼耶 一、“东方”意味着东方二、蒙古人与多明我会三、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从佛罗伦萨到苏丹尼耶 四、蔚蓝色的天穹第三章 图形作为知识:四幅中国地图的跨文化旅行一、神圣星空之下的矩形大地:《华夷图》与《禹迹图》二、一个牛头形世界:《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第四章 图形作为知识:六幅西方地图的跨文化旅行一、完满无缺的圆形:《伊德里西地图》《T-O图》和《托勒密世界地图》 二、通向伊甸园的道路:《加泰罗尼亚地图》与《弗拉·毛罗地图》 三、通向真理的谬误:托斯卡内利的地图 四、图形与知识之整合:《坤舆万国全图》五、中国与世界 第五章 犹如镜像般的图像:洛伦采蒂的 《好政府的寓言》 与楼璹的《耕织图》 一、犹如镜像般的图像 二、《好政府的寓言》的寓意 三、方法论的怀疑四、“风景”源自“山水” 五、《耕织图》及其谱系 第六章 图式变异的逻辑与洛伦采蒂的“智慧”一、图式变异的逻辑 二、洛伦采蒂的“智慧” 第七章 蠕虫与丝绸的秘密 一、“蠕虫”意味着什么? 二、为什么是丝绸? 三、“和平”女神的姿态 第二编跨越媒介:诗与画的竞争第八章 视觉的诗篇:传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与诗画关系新议 一、《后赤壁赋图》:画面场景 二、疑虑与问题 三、《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关系 四、九个场景与三个段落 五、题跋印鉴和文字考据六、图像证据七、厢房屋顶为什么是立起来的?第九章 风格与性格:梁思成、林徽因早期建筑设计与理论的转型一、梁、林早期建筑设计风格辨析 二、“现代古典主义”与“适应性建筑”之辨 三、1932年:断裂与延续四、“结构理性主义”之辨 第十章 建筑与诗歌:林徽因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之产生的历史契机 一、林徽因的天性与艺术趣味 二、专业语境:艺术史的作用 三、接受的历史契机 四、重奏 第十一章 沈从文四张画的阐释问题:兼论王德威的“见”与“不见”一、王德威的视觉分析:“左”与“右”的对峙 二、王德威视觉分析中的“不见” 三、王德威文本分析中的“不见” 四、逻辑脉络 第十二章 沈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研究 一、“风景”与“色彩”的隐喻 二、偶然侵入生命 三、从《虹霓集》到《七色魇集》 四、《虹桥》:“政治”作为“艺术” 五、 绿·黑·灰的历程 六、色彩的“重现” 第三编探寻方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第十三章 理解中世纪大教堂的五个瞬间 
一、哥特式民族主义 二、结构与技术论 三、象征性解读 四、建筑图像志 五、物质-视觉文化维度第十四章 阿拉斯的异象灵见
一、 “从近处着眼”的艺术史 二、“异象”与“灵见”的变奏三、《西斯廷圣母》的奥秘四、小天使为什么忧伤?第十五章 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
一、叙述的历史二、物的历史三、庵上坊:谁的牌坊?四、图像与文字之辩证五、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 第十六章 另一种形式的丝绸之路 
一、重新阐释“丝绸之路” 二、为什么选择13 —16世纪? 三、从“四海”到“七海”是什么意思? 四、马可·波罗是谁?五、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 第十七章 探寻可视的跨文化艺术史 
一、大学与博物馆的相遇 二、 从“陶瓷之路”到“跨文化艺术史” 三、同时叙述内容与形式 四、展览促进学术五、从学术到艺术 图版来源 
参考书目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后记 几点零次的感想 
一、走出“编译时代”,从现在开始 二、故事总是可以有另一种讲法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跨文化艺术史研究 四、致艺术史的里程碑 


4.范景中:《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原始艺术—中世纪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

全书共四十讲,每讲聚焦一件艺术品或一位艺术家。以时间为序,以“艺术是文明的代言人”为核心观点,着重从“艺术知识”和“眼力”两方面展开讨论,处处渗透着一位功力深厚的学者的“智慧之眼”。内容不仅专论建筑、雕像、绘画等传统门类,还有音乐、书籍、文化、哲学等广阔领域的延伸,并不时穿插中国艺术以资对比。本系列丛书是范景中教授首部艺术通史著作,他将通过三百余件世界艺术名作、一百余位艺术大师,带领读者从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层的意义上去理解艺术、亲近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他故意避开《艺术的故事》所论述的重点,而将注意力凝聚在最近几十年间学者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上,既有对前书的补充与申发,又展现出自己五十余年对艺术的思考与观念。小专题,大视角,这些包罗万象的人文音符,共同谱成一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美妙乐章。

范景中,1951年生。著名美术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的故事》译者。

- 目   录 -



导 言 艺术欣赏和附庸风雅1 原始艺术魔法与图式 2 埃及艺术为逝者的灵魂服务3 希腊雕刻高贵的单纯4 希腊雕刻静穆的伟大5 维纳斯与阿波罗古典的人体美6 帕特农神庙神圣的数之美7 埃尔金大理石文明的漂流8 图拉真纪功柱石柱上的战功9 罗马斗兽场废墟的寓意10 拜占庭艺术镶嵌画的光色11 描绘光的线条阿佩莱斯的遗产12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艺术的标志13 艺格敷词制言者的艺术14 圣米迦勒教堂神圣的遗物与朝圣 15 福音书插图手抄本的艺术 16 《维也纳创世纪》错觉主义与连续法17 中国古书的品味书籍之为艺术18 哥特式教堂几种观看的方式19 圣德尼大教堂第一座哥特式样板20 沙特尔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百科全书21 玫瑰花窗天国的颜色 22 圣厄斯塔什彩画玻璃光色的叙事之迹 23 巴黎圣母院石头的交响乐24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哥特式艺术的气息 25 庄严圣母文艺复兴的前奏26 阿雷那礼拜堂记忆的艺术27 名人的模样但丁肖像之谜28 西莫内·马丁尼国际哥特式的优雅29 根特祭坛画第一幅伟大的油画30 凡·艾克与达·芬奇绘画背景中的风景31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图像解释学的范例 32 自由七艺抽象概念与拟人像33 彼特拉克与文艺复兴回归古典与回归自然34 圣三位一体第一幅透视法杰作35 布鲁内莱斯基文艺复兴建筑之父36 三王来拜艺术家与赞助人37 安杰利科修士天使笔下的绘画38 基督与十字美与恶的决战39 乌尔比诺公爵文武双全的艺术赞助人40 临产圣母构图中的对称后 记


5.【日】大村西崖:《中国雕塑史》(全3册),范建明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本书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本书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大村西崖(1868-1927),原名盐泽峰吉,雅号无记庵,是著名美术史学者、美术评论家。曾任母校东京美术学校教授,讲授美术、雕刻、美学、考古学、东洋史、东洋美术史等课程。后任帝室博物馆雕刻科主任。1906年参与审美书院的设立,1923年与王一亭、吴昌硕等于杭州创设有美书画社(中日美术俱乐部),并编写出版《禹域今画录》,将四十余位中国近代画家及其创作介绍给日本读者。其主要著作除《中国雕塑美术史》外,还有《中国绘画小史》、《密教发达志》(五卷)等,后者曾获帝国学士院奖。

- 目   录 -



太古

唐虞

夏后

殷商

姬周

玉工

金工

木雕

杂雕塑

陵墓之仪饰

庙祠之像设

嬴秦

宫苑之装饰及厌胜像

陵墓之仪饰

玉工

两汉

庙墓之像饰及碑阙

宫苑之装饰及厌胜像

木土雕塑

玉工

金工

佛教像

三国

宫苑庙墓及厌胜之像饰

杂雕塑

佛教像

两晋

佛教像

庙墓及厌胜之像饰

宫苑之像饰

杂雕刻

金玉工

刘宋

佛教像

道教像

庙祠之像设

杂雕塑

萧齐

佛教像

道教像

杂雕塑

萧梁

佛教像

道教像

庙墓之像饰及杂雕塑

佛教像

道教像及杂雕塑

元魏

佛教像

道教像

宫苑装饰及山川镇像

庙墓的仪饰、碑碣及木雕

高齐

佛教像

道教像

道佛以外之雕刻

宇文周

佛教像

道教像

佛教以外之雕刻

杨隋

佛教像

道教像

道佛以外之雕刻

李唐

佛教像

道教像

祠庙之像设

陵墓之仪饰及碑碣

宫苑之装饰及厌胜像

木雕

玉石工

金工

五代

佛教像

佛教以外之雕像

附录 1

附录 2

译后记



6.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海大学出版社

高名潞将40年来亲身见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放到了百年来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以及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艺术的当代性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化启蒙和“美术革命”,由此生发出20世纪的两个支脉——大众现实主义和意象“中西合璧”。两者在“后文革”时期演变为“乡土现实”和“唯美前卫”。在8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爆发的“’85美术运动”再次萌发了整合中西古今文化的启蒙理想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时间意识,从而摆脱了此前的社会/美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主体性神话,探索如何把当代装置、行为、影像与传统文、书、图媒介融为一体。

全面宏观地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对地缘政治、全球化、都市化等世纪变迁做出主动反应,同时避免把艺术图像和现实对象简单地画等号,相反时时关注和挖掘中国艺术家的独特思维方式,并从众多艺术倾向和作品案例中总结出如变形、虚拟、仪式、“极多”、互象等诸多特定概念。

显然,本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过程和艺术现象留下印迹,更重要的是尝试梳理出一个在全球语境中属于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叙事逻辑,并在叙事当中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价值。

高名潞,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哈佛大学博士。近20年往来于中美两地进行教学、研究,先后任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艺术史教授,并曾在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兼职从事教学和研究。

从事当代艺术批评、策展和艺术史研究40余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批评与策划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包括首次策划全国规模的当代艺术展——“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北京)、西方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展览(1998,纽约)、“The Wall(墙)”展(2005,北京、纽约)、“意派”展(2008—2009,北京、西班牙)等,同时发表了涵盖古代与当代的近三十万字的论文。

- 目   录 -



第一部分当代前史第一章 中国现实主义的大众逻辑 第一节 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的美术”  第二节 从艺术“化大众”到“大众化”艺术第三节 大众艺术的学院化到波普化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的怀旧和回潮 第五节 伤痕绘画 第六节 乡土写实 第二章 现代唯美和“业余前卫”第一节 从“尽术尽艺”的唯科学到“去政治化”的唯美:20 世纪的“中西合璧”之路第二节 学院唯美主义第三节 沙龙画会和“业余前卫” 第四节 “星星”和“无名”第三章 文化时间:“’85 美术运动”的当代性  第一节 为什么是“’85 美术运动”第二节 东部:理性文化批判 第三节 中部:平民文化的现代性第四节 西部:逆现代的乡土生命主义第五节 不是现代流派,而是文化转向的艺术运动第四章 殿堂的角逐和出场 第一节 发起、夭折、进场 第二节 1988 年:“黄山会议”和前卫转向  第三节 最后一堵墙——经费第四节 69 小时狂欢纪实第五节 两声枪响、两种叙事第二部分文化转向 (1985—1989)第五章 文化时间模式:“理性绘画”和“生命之流” 第一节 理念、理性和“理性绘画” 第二节 苹果·书·钟:思想者的自画像第三节 极地——冻土、黄土第四节 宇宙——“软几何”山水 第五节 红土和浮云——乡土形而上学第三部分去主体性神话 (1986—1996)第六章 反观念的观念第一节 “反艺术”的本土逻辑和国际合法性 第二节 “达达”——空的能指 第三节 禅和日常:空手而来,空手而归 第四节 反艺术和泛日常 第七章 规则和实录:对表现性的凌迟 第一节 洗情的“理性绘画” 第二节 烦琐和重复 第三节 解析:主体性失语的格式 第八章 字象互文第一节 无论真假,重复即空 第二节 图说 第三节 “一加一等于一” 和 “一加一等于三” 第四节 “赤字”和“亏空” 第五节 审美代替陈述 结论 “字象”的本体性、策略性和日常性转型第四部分全球和在地,身份和张力 (1989—2017)第九章 拼贴现实、表情现实和快照现实 第一节 从“理性绘画”到“政治波普”:语言挪用和修辞来源 第二节 从“乡土”到“玩世”:个人表情如何成为国民符号 第三节 快照现实和二手现实 结 论 第十章 布道身体和仪式行为第一节 从“盲流”到艺术村 第二节 行为艺术的“身体”概念 第三节 公共身体 第四节 私有身体 第五节 以艺术的名义死亡 第六节 中国行为艺术的仪式化特征第十一章 “公寓艺术” 第一节 1994 年:“公寓艺术”的重要节点 第二节 家物纠缠  第三节 女红:细腻的力量 第四节 纸上展览:不用钱、不用地、不用关系 第十二章 海外艺术的第三空间攻略第一节 从本土到国际,从艺术批判到文化挑战 第二节 动物的人性 第三节 至大同:来自东方的东方主义 第四节 天梯:来自外空的目光 第五部分虚实间图和世纪奇观(1994—2019)第十三章 水泥乌托邦(上):别样纪实 第一节  变形纪实 第二节 身份纪实第三节 行为纪实 第四节 符号纪实 结论 第十四章 水泥乌托邦(下):另类虚拟 第一节 女人即都市 第二节 从录像到拟像,从重复到散点 第三节 游荡和游戏:谁的乌托邦 结 论 第十五章 乡村托梦(异托邦)和介入艺术 第一节 长征计划的拓扑学 第二节 从乡建、乡土到介入 第三节 乡村大美术?碧山、许村、石介子、羊磴 第四节 被介入的产业狂欢结 论 第六部分当下和回望 (1993—2019)第十六章 “极多主义”   第一节 日常的仪式  第二节 日常的定量 第三节 日常的形状 第十七章 互象而非抽象  第一节 写意代抽象:意象风景 第二节 宇宙代抽象:从“软几何”到“实验水墨”  第三节 “极多主义”和“时间水墨” 第四节 抽象和互象:波洛克和吴大羽 第五节 理一分殊  第六节 天工开物  第七节 按图索骥  第十八章 长城的现在时 第一节 记忆遗忘:现代意义的诞生 第二节 记忆哀悼:反思民族魂 第三节 记忆修复:重塑全球身份 附录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1976—2019)


7.邢义田:《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画像石过眼录”,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细节和线索。

邢义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院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曾出版《秦汉史论稿》《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料》《古罗马的荣光》《天下一家》《治国安邦》《地不爱宝》《画为心声》《立体的历史》《今尘集》等。

- 目   录 -



简体版序

繁体版序

上编:画像构成与意义

一 前言

二 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构成

1. 一个不容再忽视的课题

2. 认识画像的方法:格套与榜题

3. 格套与图谱

三 孔子见老子画像的社会、思想史意义

1. 汉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2. 项橐:汉代人的幽默?

3. 学圣与尊师

4. 图谱的两个传统和圣人是否可学

5. 墓主身份与“邹鲁守经学”

四 结论:仍然待解的谜

下编:画像石过眼录

编前小语

1.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山东嘉祥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等画像

2. 日本天理参考馆藏山东汶上孙家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3. 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4. 山东泰安岱庙藏泰安大汶口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5. 山东嘉祥武氏祠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6. 山东济宁市博物馆藏济宁市郊城南张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7. 山东嘉祥武氏祠藏齐山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8. 山东嘉祥武氏祠藏纸坊镇敬老院两方孔子见老子画像

9. 山东嘉祥武氏祠藏两方出土不明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10. 山东安丘县博物馆藏董家庄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11. 山东平邑县文化馆藏汉功曹阙孔子见老子画像

12. 山东邹城孟庙藏两方孔子见老子画像

13. 山东滕州博物馆藏西户口孔子见老子画像

14. 山东阳谷八里庙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15. 山东博物馆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16. 山东博物馆藏长清孝里镇大街村东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17.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嘉祥宋山、五老洼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18. 山东博物馆藏嘉祥洪家庙孔子见老子画像

19.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绥德孔子见老子画像

20. 河南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藏新野樊集孔子见老子画像砖

21. 河南博物院藏新野孔子见老子画像空心砖

22.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江苏宝应射阳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23. 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题的画像石函

24.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董作宾手拓山东临淄孔子见老子、项橐画像拓片

25. 德国菲雪藏有“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题的画像石

26. 德国柏林倭霍旧藏孔子见老子画像

27.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藏武氏祠画像石

28. 江苏徐州贾汪区清山泉镇白集东汉祠堂孔子见老子画像

29. 山东平阴县博物馆藏孔子见老子画像

30. 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附录一 汉代画像项橐考

附录二 项橐手中的鸠车新考

参考书目

图片出处

索引



8.余辉:《百问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运用证据学、逻辑学、地质学和野外考查等研究方法,以及寻找、使用物证的手段,解开层层谜底。作者首先通过内容分析、笔迹鉴定和材料检测,确信蔡京题文为真迹,证实了王希孟曾经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其姓氏和早卒的信息极可能来自卷外包首上的旧签(已佚)。根据北宋的神童制度,发现宋徽宗、蔡京与王希孟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据图中以庐山、鄱阳湖为主的景观并佐以闽东南、苏州利往桥等地的景物,推定王希孟早年的游历路线。全卷的核心内容是表现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的诗意。该图和当时一批重彩绘画的出现,意味着徽宗在世俗画家和文人画家的审美观念之外,建立了皇家雍容华贵的绘画审美观。随着该图在宋金元明清的辗转流传,其超长的构图形式和青绿设色方式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一定的艺术影响。

余辉,1959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杭州淳安。198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工作于故宫博物院至今。历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研究室主任,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华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著有《画史解疑》《画里江山犹在——百年艺术家族赵宋家族》《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等,另有《故宫读画录》(四卷)和《图像考据学》(待出)。

- 目   录 -



一 引子

二 探讨王希孟其人

三 蔡京与王希孟

四 追溯《千里江山图》卷的鉴藏史

五 宋徽宗的审美观与《千里江山图》卷

六 《千里江山图》卷画了些什么

七 《千里江山图》卷的诗意与赏析

八 《千里江山图》卷的诸多背景

九 《千里江山图》卷的材料检测与分析

十 《千里江山图》卷的艺术影响

十一 《千里江山图》卷求证十八法

十二 《千里江山图》卷研究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著录

后记

图版



9.周积寅:《中国画派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取文章《中国画派论》为书名,通过对专著和文章的科学分类、组合,自然形成三个部分 :总论,我的中国画派观 ;分论一, “历时性的画家传派”;分论二,“共时性的地方画派”。书中有史有论有实例,层次清楚,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建构了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画派论》专著。

周积寅,1938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留校成为美术史论泰斗俞剑华教授的关门弟子,从事中国画论、美术史教学与研究及书画创作。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国家“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著有《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辽至元代卷,与王凤珠合作)、《中国画学精读与析要》、《中国画论辑要》、《董源 巨然》、《吴派绘画研究》、《沈铨研究》(与近藤秀实合作)、《郑板桥》、《郑板桥书画艺术》、《郑板桥年谱》(与王凤珠合作)等三十余种;发表文章三百余篇。全部著述共约一千五百万字,其中获国家省部厅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八种。

- 目   录 -



总论 我的中国画派观

中国画派论

画派还是不打造的好 

再论“金陵八家”与画派 

分论一 “历时性的画家传派”

王维与文人画派

董源与江南山水画派

分论二 “共时性的地方画派”

戴进与浙江画派 

吴派绘画研究 

蓝瑛与武林画派 

曾鲸与波臣画派

萧云从与姑熟画派

弘仁与新安画派

龚贤与金陵积墨画派

王原祁与娄东画派

王翚与虞山画派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高其佩与指头画派

袁江与界画派

沈铨与南蘋画派

郑板桥与兰竹石画派

张崟与京江画派

任熊与上海画派

高剑父与岭南画派

附录一 画派研究的新成果——《吴派绘画研究》评介 

附录二 评《吴派绘画研究》的特色

附录三 评周积寅著 《吴派绘画研究》



10.郎绍君:《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不断融入了西画因素,其形态发生了多种变异,甚至渐渐模糊了其作为画种的边界。本书围绕“20世纪中国画”这个范畴,思考并探讨下列问题:中国画的类型与流派,它与时代、潮流、地域的关系,它的研究方法,它的传授与教育,它的革新省思等。作者本着去蔽的精神和追求,探索20世纪中国画学,在理性认知中兼顾“同情的理解”,充分展示了广博的视野与深度的思考。

郎绍君,1939年出生,河北定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近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现为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论现代中国美术》《现代中国画论集》《重建中国精英艺术》《齐白石的世界》《守护与拓进》等,合作编著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近现代分支》《中国名画家全集·近现代册》《齐白石全集》《陆俨少全集》等。

- 目   录 -



 “中国画学”的所指与范畴(代序)

类型与流派 

20世纪的山水与彩墨风景

20世纪中国画的类型

时代、潮流与地域 

“五四”与美术

传统中国画的生存方略

齐白石的被“发现”

略谈中国艺术精神

他者与我们

西部绘画之梦

问题与方法 

我与美术研究

问题与方法

20世纪中国画研究三题

从滕固看美术史治学

谈品鉴方法兼及鉴赏力培养

革新回顾 

中国画革新省思

以复古为革新

中国画的自觉意识

都市水墨及其现代经验

浅谈当代工笔画

工笔画十题

 论中国农民画

中国画教育 

非学校教育

成立中国画学院的意义

谈人物画教学

追求卓越

中国画笔墨 

笔墨论稿

笔墨问题答客问

关于格调的对话

后  记 


感谢关注扔書公号!

喜欢的话别忘了在看分享

别人会感谢你的

祝各位观影愉快~


以下电影全部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欢迎收藏
29部国产禁片在线看,送给宅在家里的你!
六部BBC神级纪录片,居然可以免费观看!
50个国家50部电影,跟着电影去旅行!
颠覆人性的10部电影!免费观看
十部励志电影,加强音乐学习动力
50部动画电影,治愈一切不开心!
艺术点燃生命,阅读改变人生
往期书单:10本门级艺术书单
10本钢琴必读书,请注意查收!
读完这10本书,你也可以假装艺术家
上音出版社这几本新书,必须买!
10本书走进叶嘉莹诗词人生
10本音乐欣赏入门必读书
10本音乐欣赏入门必读书
关于世界文明的10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