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首鲍勃·迪伦经典名曲和一张最新翻唱专辑

2015-12-10 MATT WALSH 每晚一张音乐CD


“民谣之王”鲍勃迪伦(Bob Dylan)于2011年4月6日和4月8日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为中国歌迷们奉献精彩震撼的演出,这是他首次登陆中国内地舞台。

更多相关资料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28jtc367&width=500&height=375&auto=0


鲍勃·迪伦,20世纪的摇滚教父,跨时代的文化偶像。1941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成了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传奇、偶像、谜…… 这类称号或者诚心实意,或者无关痛痒,或者老生常谈,拈来用之,还算轻易。但先知、基督、救星等等头衔,就不是闹着玩的了。”鲍勃•迪伦却也确实称得起所有这些头衔,他是先知,是基督,是救星。他孕育了年轻一代的梦想、反抗和希望。他有力地呐喊对旧世界的否决。他赋予他那个时代某种自由的理念。他所塑造的新神话至今仍影响着我们。鲍勃•迪伦,既是享乐又是清醒,既是流行音乐又是哲学,既标新立异又寻根守底。是的,正是他,凭借着几首歌,创造了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迪伦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7FweYydJEXY&width=500&height=375&auto=0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永远将其禁止。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多少次抬头,才能看到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在呼号。

  多少人死去他才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人死去。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峰屹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一个人能多少次扭过头去,假装他并没有看到。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1、“别想太多,这没什么”(《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1963年)


在迪伦许多的早期歌曲里,都可以听到他标志性的风格——纷繁复杂的指弹吉他技巧,而“别过想了,这没什么”是其中的典型。这首情歌关于心碎与离别,迪伦以当时女友苏斯·若特露移民意大利为灵感来源。歌词听起来朴实而苦涩,词中描写的人物似乎已勉强接受离别。他歌中唱到自己爱过一个“孩子”,这人“想要我的灵魂”,最终却“有点浪费了我的宝贵时间”。

2、“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蓝宝宝”(《无数归还》,1965年)


《无数归还》专辑的最后一首歌超越了迪伦与恋人、朋友或者歌迷之间的离别,它是关于涅槃和重生的,借用迪伦一句话来说,他要“划燃另外一根火柴,重新开始”。作为65年专辑的最后一曲,“蓝宝宝”常常被视为迪伦60年代早期社评和晚期超现实主义之间的转折点。这首歌受到19世纪象征主义作家的很大影响,还援引了《易经》中的哲理——相信凡事自有天意,号召歌中主角“把一块块踏脚石抛在身后”,“忘却已经告别的亡人”,继续往前走。

3、“像一块滚石”(《重回61号高速公路》,1965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13mp4p4g&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迪伦在“像一块滚石”这首歌中进入了批判模式。歌中遭受批评的那个曾经富有傲慢的女人以前会“丢一块铜板给叫花子”,而现在自己也沦落街头了。迪伦在这部批判性的意识流作品中,详尽描绘了前中产阶级的生活作风,并且谴责那些人失去名利的同时,也丢失了个性与品格。然而,歌词后段也暗示了迪伦即使不同情没落贵族,也对这样的“沦落”保持乐观,因为这反而解放了他们:“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也没什么可失去了”。整首歌中的各种暗示可能与迪伦同代的民谣摇滚歌手、情人、或者甚至安迪·沃荷(Andy Warhol)有关联。

4、“倾盆大雨”(《血泪交织》,1975年)


70年代初,迪伦的作品一直在灵感充沛和枯燥无味之间摇摆。1970年10月发行的《新晨》备受称赞,接着因为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合同纠纷,73年推出的《迪伦》常常被视为他事业中的最低谷。不过,75年的《行星波动》标志着迪伦又回到了自己的高水平,相隔一年的《血泪交织》成绩出众。这十首钻石般的情歌金曲成为了评判迪伦之后作品的标准。最后一曲“倾盆大雨”中,迪伦听起来心碎又忧郁,但其实已经想通,准备重新上路。五段像水晶般清澈精致的歌词实则隐喻了迪伦心仪的爱人。

5、“飓风”(《愿望》,1975-76年)


迪伦作为诗人也产出了诸多佳作,例如“Hattie Carroll孤独之死”,“鲍勃·迪伦第115个梦想”,还有专辑《John Wesley Harding》中大部分的歌等等。他最伟大的一首歌“飓风”所受争议也最多。其叙述了美国前拳击手卢宾·卡尔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的故事,1966年,这位曾经前途似锦的运动员被错判谋杀三人。迪伦在歌中栩栩如生极富画面感地描绘了那起事件和之后的审讯。这首歌提高了对种族歧视受害者的公共意识,但也因为某些不准确的细节掀起了沸沸扬扬的辩论。1985年,卡尔特在牢里呆了几乎20年后才被释放。


最后推荐这张2015年出的专辑:Bob Dylan于2015年2月2日发行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现年73岁的美国唱作人Bob Dylan带来了第36张录音室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是一张向爵士大师Frank Sinatra致敬的作品,10首歌曲全部来自Frank Sinatra

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20世纪最重要的流行音乐人物,能与他媲美的只有猫王(Elvis Presley)和披头士(The Beatles)这样的乐坛巨匠。这位集歌手、演员、电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唱片公司老板等多重身份的娱乐界巨头,受到全球乐迷的爱戴。辛纳屈是20世纪的一代巨星,留下无数经典歌曲,他能歌善演,演技出色,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他去世近十年,仍旧是全世界歌迷心目中的传奇偶像。1998年5月14日晚,弗兰克·辛纳屈因心脏病逝世,终年83岁。


Shadows in the night

鲍勃·迪伦的新专辑 Shadows in the night 标志着一个摇滚时代。

用鲍勃·迪伦(Bob Dylan)自己的话说,“我和我的乐队现在做的,是把《美国情歌簿》(The Great American Songbook)里的歌从坟墓里挖出来,让它们重新回到阳光下。”于是,73岁的迪伦带着他的一支5人巡演乐队翻唱了弗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曾唱过的十首歌。


这些歌不是辛纳屈的热门作品,却像幽灵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鲍勃·迪伦说自己并未专门买过辛纳屈的唱片,但是他的歌在出租车,在点唱机,在那么多地方回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回忆。


接受《美国退休者协会杂志》采访的时候他表示,这些经典老歌在过去多少都被糟蹋过,“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会想去拨乱反正”。


如果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鲍勃·迪伦一次次地改编自己的作品,让听众越来越跟不上他的脚步的话,那么这一次他真的算是“拨乱反正”,呈现了这些老歌最传统且动人的一面。


弗兰克·辛那屈和鲍勃·迪伦,一个是人声高手,擅长以技巧和情感演绎歌曲,一个贯以刀刻般的嗓子表达真实的东西。如果说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辛纳屈总是用谈话的方式为你而唱,迪伦亦是如此。总之,二人皆不是那种冲着人唱歌全然不顾对方是谁的歌手。这张专辑是二者的结合,很高兴听到鲍勃·迪伦用他自省的真实演绎辛那屈这些令人心碎的经典之作。


十首歌,我们听到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执拗且持久的老派感情,鲍勃·迪伦听到的却是美德。是不是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总是怀念从前,认为“如今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恶习和诱惑,目光所及看到的光鲜背后都是人性的毁灭”,只能紧紧攥住这些过去,因为“只有这些歌没有被时间损坏”。


这不是鲍勃·迪伦首次翻唱别人的作品。然而与1990年代的Good As I Been To YouWorld Gone Wrong不同,这一次他离开了带有布鲁斯味道的传统民歌领域,转而拥抱辛那屈所在的更为都市的世界。尽管,他骨子里的摇滚因子来自乡村布鲁斯和摇摆爵士,而非芝加哥布鲁斯及现代流行乐。

仅仅从声音上来说,这张专辑里的鲍勃·迪伦的声音状况要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好。依然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形容的“像是沙土和胶水的混合”的质感,却非常地平实而放松,不复此前他一首歌唱成千种模样的随性,而是像一个真正的老爷爷坐在火炉边,一字一句给孩子们唱久远的记忆,失去的爱与悔恨,辉煌的往日与黯淡了的希望。松散的铜管和低音贝斯若有若无,大提琴偶尔在低空划出一条线,情绪弥漫在空气中,只有迪伦的声音如同老魂灵般苦乐参半。

据说,这张专辑平均每首歌录制三小时,没有混音,没有调谐,没有增强,什么都没干,所录即所得。于是,我们听到的音乐有粗糙且毛茸茸的质感,却也因此能捕捉到偶尔的灵光乍现。比如当他唱到“我无法没有你”这句话的时候,旋律在短暂的停止后微微转调,无法言说,是音乐里bonus一般美好的存在。

在唱歌拼技巧的今天,鲍勃·迪伦再一次证明了声音里的情感永远无法被替代,即使这把声音已经残破,或者说从未鲜亮过,并且老到最后一句已经无法完美地收尾。


Why Try To Change Me Now,他的声音像叹息;Where Are You?里的那个"Vain"一字千金,是深刻的记忆和理解,比当年那句"Is Your Love In Vain"更加切肤;I'm a Fool to Want You 里那句“去分享一个曾被魔鬼窥见的吻”的绝望被小号加重了,尽管小号的声音微弱到几乎听不见。

基本上,这些写于作者们比鲍勃·迪伦年轻一半时候的歌被鲍勃·迪伦唱来脱胎换骨。他把激情、愤怒、痛苦、和烟火气都滤去,令歌曲如Autumn Leaves像是由秋天进入冬天。

也许是因为年龄,或者仅仅因为他的声音,鲍勃·迪伦即便是唱“飞去她身边和她在一起吧,否则你将终身悔恨”(Some Enchanted Evening)这样劝人莫失真爱的歌,伤感的声音听起来亦令人确信他已经失去真爱。

然而,悔恨中有某种宗教般的虔诚,令人想起另一位老灵魂音乐人莱昂纳多·科恩(Leonard Cohen)。

有人问过鲍勃·迪伦,写过的最能代表心碎和失落爱情的歌是哪一首?他的回答是:Love Sick。如今Love Sick这样戳心戳肺的歌他大概再也唱不回年轻时的味道,换成“如果我的脚步蹒跚,请你在路上,与我同行”(Stay With Me)确实是更合适的选择。就好像他特意找到《美国退休者协会杂志》要求专访,并不是因为他以为他的老朋友罗伯特·拉夫(Robert Love)还在《滚石》工作,而是他想找的就是这家老年人杂志,他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对爱心怀悔恨的老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