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林育:《怎样弹好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

2015-12-20 每晚一张音乐CD



前言
上篇
作品第三号之二(1首)
Op.3,No.2 #c小调
作品二十三号(10首)
Op.23,No.1 #f小调
Op.23,No.2 bB大调
Op.23,No.3 d小调
Op.23,No.4 D大调
Op.23,No.5 g小调
Op.23,No.6 bE大调
Op.23,No.7 c小调
Op.23,No.8 bA大调
Op.23,No.9 be小调
Op.23,No.10 bG大调
作品三十二号(13首)
Op.32,No.1 C大调
Op.32,No.2 bb小调
Op.32,No.3 E大调
Op.32,No.4 e小调
Op.32,No.5 G大调
Op.32,No.6 f小调
Op.32,No.7 F大调
Op.32,No.8 a小调
Op.32,No.9 A大调
Op.32,No.10 b小调
Op.32,No.1l B大调
Op. 32.No.12 #g小调
Op.32,No.13 bD大调
小结
后记
附录1
附录2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5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于一九零一年至一九一零年之间为钢琴所作的两套钢琴前奏曲作品二十三号(op.23,10首)和作品三十二号(op.32,13首)以及作品第三号中的第二首(op.3,№.2),共24首,是近代钢琴音乐文献宝库中的一束珍贵的艺术奇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50obh8y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拉尔斯·鲁斯《升c小调前奏曲》


不同于歌剧“序曲”(Overture或Prelude),钢琴前奏曲(Prelude)是一种抒情器乐独奏小品。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起初是由琉特琴或管风琴作为一种“开场白”式的即兴演奏,通常由和弦与走句交织而成,其功能是引导出音乐的“正题”。后来,这一体裁被巴赫充分地加以发展,并以前奏曲与赋格、组曲、合唱等连接成套的形式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形式又演变为“主调”和“复调”两类,并且有许多作曲教师用来当作作曲学生学习、锻炼中小型器乐曲写作规范及写作技能的教学内容。


前奏曲的曲式结构虽然相对简单,但其主题、和声、织体的运用却并不简单。历史上,以二十四个大小调为音阶基础来成套创作此类作品的作曲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名噪一时的钢琴演奏大师,在复调音乐领域,以“前奏与赋格”(Prelude & Fuge)套曲形式来写作的作曲家,古有巴赫(J.S.Bach,1685-1750) ,今有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 Shostakovich 1906-1975,伟大的苏联作曲家,作有交响乐十五部、钢琴协奏曲及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各二部、歌剧及室内乐等),他们的作品堪称不朽的经典;在主调音乐范畴,众所周知的则有肖邦、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和德彪西(斯克里亚宾除了著名的24首前奏曲op.11,共创作了九十余首前奏曲、诗曲,十部钢琴奏鸣曲和一部钢琴协奏曲,其艺术价值不容低估)。正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才得以体会到“作品即历史”或“历史即作品”的特殊意义。


就钢琴演奏技艺而言,这些文献向世人揭示出作曲家敏锐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多变的音乐思维是怎样籍作品而得以表达,同时,人们也籍作品来了解、观察数百年来键盘乐器的演奏技艺是怎样被作曲家们不断衍进、提高和发展的清晰过程。


与拉氏其它的许多钢琴作品一样(如五部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人们惯常将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称之为“第五协奏曲”、两套音画练习曲、bb小调第二奏鸣曲及一些改编曲、独奏曲),二十四首前奏曲属于最有价值的钢琴文献之列,并且成为当今世界各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学曲目和音乐会独奏家曲目。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一位伟大钢琴家独有的艺术视野,发掘出各种织体的可能性,并因其独到、精湛,甚或是十分艰深的技艺为演奏者展现才艺或提高技巧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广阔的空间。


从织体(即音乐的具体写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看,拉氏的作品体现出他独特的性格特征。他在二十世纪初始许多作曲家用各种新奇复杂的音乐思维创作出许多带有新世纪特征的音乐作品之时,却依旧特立独行,坚持用他自己的音乐思维和语言来进行创作。然而,他的音乐语言既不同于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也不同于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和柴科夫斯基(P.I.Tchaikovsky,1840-1893)——尽管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沿袭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或前奏曲的创作)是受肖邦、柴科夫斯基的影响”说法,但事实即拉氏的作品却十分清楚地表明:虽然与所有艺术家(如莫扎特、贝多芬)一样,拉氏在某些早期作品中的确显露出前人的痕迹,但客观地说,在学习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总会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对任何一位作曲家而言,这一切,实在都是一个十分自然而又十分必然的历史过程。所幸的是,这个时期并不漫长。


当深入而又冷静地浏览、分析过众多历史音乐文献之后,我们却不能不承认:鉴于作曲家有权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见解和艺术品格从事创作,尽管拉氏的写作技法和和声语汇在许多方面可能比不上某些前辈作曲家或与他同时代的其它作曲家(如斯克里亚宾 ),但他藉作品表现出来的那种独特而又极具个性的织体、缜密细致而又错综复杂的思维线条、宁静高远却又深邃悠扬的情调和雄浑激越宽广壮阔的宏大气势,却是肖邦和柴科夫斯基的大部份钢琴作品所无法比及的。他成功地将钢琴这一乐器的特性发掘、发展、发挥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并且成为钢琴演奏历史的新的里程碑和钢琴音乐文献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因而,说他是继肖邦、李斯特(其实还应该包括布拉姆斯、舒曼)之后,对钢琴演奏技艺的发展贡献最多的作曲家之一,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我们还应记住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与拉赫玛尼诺夫师出同门,被后人称为‘‘神秘主义’’作曲家,作有钢琴练习曲若干、《#f小调钢琴协奏曲》及十部奏鸣曲,前奏曲及诗曲90余首)、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作有《G大调》及《D大调 ‘左手’》钢琴协奏曲、《小奏鸣曲》、《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七重奏—引子与快板》、舞剧《达芙妮与克罗埃》与《鹅妈妈》及许多钢琴曲)、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作有交响素描《大海》、管弦乐《夜曲》三首、交响诗《牧神的午后》、钢琴《前奏曲》二册24首、《练习曲》二册12首、《意像集》、《版画集》、《钢琴与乐队幻想曲》、《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大量钢琴作品)、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作有三部钢琴协奏曲、钢琴与打击乐协奏(奏鸣)曲、乐队协奏曲、钢琴教程《小宇宙》六册、独幕歌剧和许多钢琴作品)甚至还有被称为‘‘波兰现代音乐之父’’的席玛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y,1882-1937,钢琴家、波兰作曲家,作有交响曲四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和钢琴奏鸣曲、前奏曲、练习曲、玛祖卡等大量钢琴作品和一部歌剧)和普罗科菲耶夫(Serge Prokofeiv 1891-1953,苏联天才作曲家、钢琴家,作有交响乐七部、钢琴协奏曲五部、奏鸣曲十部,大提琴及小提琴协奏曲各二部、舞剧、歌剧、室内乐等);正是他们,用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作品,丰富和拓展了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宝库,发展和扩充了钢琴演奏技巧的更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并使人们的艺术视野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实。


1997年,拙著“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系列研究”之一《拉赫玛尼诺夫歌曲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印行。本书在笔者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印行的三卷本《钢琴艺术研究》文论集中所发表的《简析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一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研究和培养出6名在国际国内各项钢琴比赛中荣获9项金奖、2项银奖的钢琴教学经验写作完成。作为“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系列研究”系列之二,意在与喜爱或研习拉氏作品的朋友们一同交流心得体会,同时,也祈盼本书能为有志成为拉氏作品演奏家的年青人提供理论依据和演奏经验。同时,也望方家学者们不吝指教。


(该书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同时发行的还有林育的《怎样弹好肖邦钢琴练习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