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短评】古典大咖对布鲁克纳的评论

2016-01-24 每晚一张音乐CD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布鲁克纳的音乐根本就不是作品,而是欺骗,过两年就会死去和被忘记。说布鲁克纳的作品是不朽的,或者说是交响曲?实在是可笑至极。 

摘自福里德里希·克洛泽的《我在布鲁克纳身边的学徒岁月》 


注释:

1877年12月16日,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上演遭到惨败,在有些人的唆使下,那些勃拉姆斯、汉斯力克派的人满场起哄,压倒了本来就稀疏零落的喝彩,气得老实巴交的布鲁克纳坐在舞台前无可奈何,陪伴着失落沮丧的布鲁克纳的少数几个人中,就有马勒。那一年,马勒才17岁。布鲁克纳比马勒大36岁,整整一代人的年龄。他们之间可以说是忘年交。马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将布鲁克纳的这部第三交响曲改变成钢琴曲的工作承担下来,目的是得到布鲁克纳这部交响曲乐谱的手稿,足见他对布鲁克纳的崇敬之情。从音乐学院毕业后,马勒到维也纳大学进修,专门旁听过当时在那里任教的布鲁克纳的作曲课。马勒追随布鲁克纳,一直到后来皈依了罗马天主教,因为布鲁克纳就是信奉这个教的。



里夏德·瓦格纳 

贝多芬以后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 


威廉·海因里希·里尔 

呸! 

《第七交响曲》在慕尼黑演出当中 


托马斯·曼 

布鲁克纳的《第七》,一半无聊,一半优秀。阿尔多诺说它是“原始岩石”;而霍尔海默却断言,假如他自己是作曲家,他会像布鲁克纳这样作曲。 

1949年1月8日写给爱丽卡·曼的信 


卡尔·施特劳贝 

巴赫所经历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一个混乱的世界,他用自己的人格将其改造,最后塑造了一个感情整体,或许莫扎特和亨德尔也曾做到过这一点。在新的一代,只有布鲁克纳达到了这个高度。 

《致托马斯乐队总监的信》 


埃内斯特·布洛赫 

布鲁克纳的灵魂就是这样维护了中世纪的从容,其神秘的“摇摆”,其运动的宁静和连续性,似乎回放着原始的旋律。中世纪天主教的脉搏和神态在其中活了起来,使这个音乐同时在描绘着柏拉图-天主教式的圣灵,在每个作品的源头上都飘逸着宁静。传向空中的音乐似乎进入了上帝所支配的数学领域,游弋在力量的成长和交替之中。 

摘自格鲁斯的《新时代的音乐》 


汉斯·普菲茨纳 

我最近——特别是在您的启发下——听了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再次尝试去“改造”自己的偏见,尽量去从中寻找美感,但结果却是无济于事!我只能比以前更加坚定地去拒绝这位真正的“伟人”,不想再浪费时间去培养对他的好感,也不想为任何其他评价所左右。和以前一样,我从良知出发,把他的谐谑曲当作一个例外,其中还有些音乐感和想象力,其余的就只是些在力度与和声中放荡不羁的沉溺——我必须说出来,他是一个超级的外行!我不再改变我的观点,或许世界还会改变对他的评价——我想,在15到20年之后。 

摘自《演说、文章、书信》,1940年9月24日,写给瓦尔特·阿本罗特的信 


奥古斯特·哈尔姆 

一种更高境界的自由来自变得神圣的现实,来自变得现实的神圣,不仅承载着大自然和个人强大的生命。我愿意这样说,我不知道还能在哪里出现,不论是哪个世界末日宣告者的最勇敢的想象力所绘成的更光彩和更坚定的图像,都无法和安东·布鲁克纳的最后的、最勇敢的和最成熟的作品相媲美。 

摘自《安东·布鲁克纳的交响曲》 

全文引自《布鲁克纳》,作者: (德)格雷贝,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5-0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40x6f2p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卡拉扬/维也纳爱乐)



巴赫,贝多芬,布鲁克纳的宇宙


作者 :  戚乐AK76



巴赫那番空灵和严谨更适合演绎宇宙在数学和逻辑的法则下自在的运动。


我尝试过把BWV951fuga作为哈勃望远镜的宇宙高清摄像的BGM,那串半音下行的主题,轻快而诡秘,宇宙在巴赫的音响场中,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膨胀着,冷却着。巴赫笔下的宇宙是凡人,孩子和数学家眼中的宇宙,或许有些不解和奇怪,但丝毫没有减弱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但这一切,都在数学中融为了一体,按照数学运行的宇宙,也按着同样具有数学性的巴赫音乐的规律,如同天堂般安详而怡然自得的玩耍着。巴赫音乐比较恰当形容了大爆炸后无限膨胀冷却的宇宙模型。


而在贝多芬笔下,宇宙四处燃烧着大爆炸后可怖的地狱般的火焰,宇宙被贝多芬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动力。在贝九中,一切事物,小到夸克,中微子,大到星系,星团和星云,无不陷入一种疯狂的运动和旋转中,他们在反复拷问自己的命运,宇宙也在这疯狂的爆炸和膨胀中绞尽脑汁的思索自己的命运。与此同时,宇宙在和声中还被贝多芬注入了一种悲剧的宿命论,无论旋律如何挣扎,宇宙的一生放佛都早已被决定,甚至连欢乐颂时突破一切得到光明的快感也要在反反复复的纠结中得到一再确认,生怕那种解脱是幻觉。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现代物理学中对宇宙命运的另一种猜测,当宇宙膨胀到一个时刻时,会自动的收缩,时空倒流,再次回到奇点,然后反复循环永不止的恐怖景象。


但无论是巴赫还是贝多芬的宇宙观,都或多或少参入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巴赫的宇宙太祥和,与其说是宇宙,还不如说是圣经中的天堂;而贝多芬的宇宙又狂躁的和贝多芬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太相似。直到再次听到布八,我才感受到布鲁克纳单纯为上帝下跪的虔诚的外表下,对宇宙最逼真而贴切的评价。


如果说巴赫的宇宙是白色的,贝多芬的宇宙是红色的,那布鲁克纳的宇宙必然因为其厚重的管风琴音色而变成最逼真的黑色。人们仰望星空,往往首先被耀眼的星星带来的华丽所吸引,然后才是感叹宇宙博大黑暗背景的神秘。布八的厚重不是布鲁克纳在抱怨人间的苦难和向上帝下跪,而是对宇宙本质恰如其分的描述:占更大比例的暗物质在一望无际的黑色中缓慢涌动着,不带有任何情感,只是静静的涌动着。第一乐章安详,第二乐章激动,第三乐章静谧,第四乐章爆发和挣扎,无论如何,都只是天上事物的事情,没有多余的宗教情感,也感受不到数学逻辑的禁锢,单纯的,运动着。只有布鲁克纳这种纯粹而刻骨铭心的无情才把宇宙描绘的如此贴切。


只有布鲁克纳。只有他这样的黑色才能描述宇宙的无情,在布鲁克纳这里,宇宙既不是无限膨胀而安详,宇宙也不是在循环论中疯狂,宇宙就是这么黑暗,冰冷,无情,只在它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里显得有意义。布鲁克纳没有回答宇宙的命运,但却最好的回答了宇宙的现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