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忆文】约胡姆:以巴赫做墓志铭的布鲁克纳信徒

2016-01-24 刘雪枫: 每晚一张音乐CD





自卡尔·里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室内乐团用现代乐器演奏色彩浓郁、情感充沛的巴赫之后,巴赫的“圣乐”诠释开始逐渐将录音版本阵地让给了“古乐”演奏。三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听到不计其数的所谓“本真演奏”的巴赫,最出格的要数约书亚·利夫金领导的巴赫合奏团以及保罗·麦克利什领导的加布里埃利演奏家古乐团,他们在演奏《B小调弥撒》时根据巴赫在莱比锡的原始谱本,采用“一对一”的原则,每个声部、每种乐器(小提琴除外)的分谱都只用一个人演奏(唱)。当然,这样的“复古”与其说忠于原始谱本,不如说恰恰有违巴赫本意,因为巴赫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担任乐长期间,就常常抱怨他的乐队及合唱队人手短缺,无法真正体现他的许多作品意图,许多谱子的抄本便是为了因陋就简而不得已减员的。从巴赫的作品结构和曲调气势上可以想象,如果都像利夫金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追求所谓忠实原稿的“本真”,毫无疑问诸如《B小调弥撒》这样的宏伟巨作会在音响气势和色彩丰满方面大大减色的,这正好是不尊重作曲家的原意啊!



约胡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B小调弥撒》[EMI出品]


当《B小调弥撒》的所谓“古乐”演奏听多了感觉到有些乏味的时候,忽然觉得由大编制交响乐队演奏的巴赫听起来别有亲切之感,我说的大乐队版本当然也必须是大师级的人物领衔才行,比如卡拉扬,比如克伦佩勒,比如朱利尼,比如切利比达奇等。属于这个级数的录音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德国指挥家欧根·约胡姆晚年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精彩录音。说它容易被忽略,原因有二:一是约胡姆本身的边缘性。他不是明星,也并非某个唱片公司的支柱人物,他1949年以后就呆在慕尼黑,担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长达十几年,接着又担任班贝格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近10年,足迹几乎不出巴伐利亚州。当然,他另外的辉煌是在伦敦铸就的,伦敦爱乐和伦敦交响都请他做客座指挥,音乐会自是场场精彩,备受追捧,同时还留下许多经典录音,比如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版。二是此曲录音的1980年正处于数字录音刚刚问世的年代,技术上多有不成熟的地方,这个时期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演绎因为数字技术上的缺陷而饱受诟病,后来为了不浪费资源,多把它们做成廉价版发行,从而大大降低了它们的实际艺术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EMI把约胡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B小调弥撒》也做成廉价“双子座”发行,使我们有机会在不做预期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抱着姑且一试的念头买回此片,一听之下可不得了!这种戏剧性的反差多么强烈,这么好的演绎别说是廉价版,就是再贵上几倍都值啊!从我第一遍听这个录音的印象里,就觉得它绝对要好过卡拉扬和克伦佩勒的版本,找来后两种唱片比较之后,更坚信这种判断。约胡姆指挥下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音色饱满温润,节奏富于弹性和张力,音乐的发展于舒缓平稳中而不断积聚随时爆发的力量,宗教情怀与戏剧浓度也不断增加,压力越来越大,直到结尾时的高潮澎湃。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这肯定不是标准的巴赫,但是那贯穿始终的虔诚与感动不是巴赫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这个演奏最令人高声叫好的是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它无懈可击的技术处理和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歌唱只能用“超级棒”来形容。我记不得还在哪张唱片里听到这个合唱团如此动人的演出,难道他们在老大师最后一次指挥他们演奏巴赫时如有神助?从“慈悲经”第一声发出来,直到最后的“给我们以安宁”,巴赫的深情便长留我们心间,这是真正的“音乐奉献”,没有一点世俗,没有一点滥情,可又那么朴素自然,发自肺腑。

担任领唱的五位歌者都是德国人,同样没有大明星,却个个特点显著。海伦·杜娜特嗓音高亢质朴,少有修饰,表现出真正德国女高音的纯正韵味;女中音布丽吉特·法丝宾德声音有点神经质,与杜娜特的声音不太协调,但当她独唱的时候,那种神经质因为出自某种传统的发声法,从而显得格外美丽感性。从前我喜欢她用这种“怪声”唱舒伯特和舒曼,我没有想到她唱巴赫竟会有如此当头棒喝般的精神性。“羔羊经”里的那段咏叹调无论听多少遍都不会觉得满足,真想一直听下去!男高音在这部作品里分量不重,但克莱斯·安斯乔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有过许多在清唱剧中唱“福音传教士”的经历,所以在《B小调弥撒》里只需露几嗓子就已经技惊四座了。我所喜欢的罗伯特·霍尔演唱这部作品时年纪尚轻,却已表现出十足的功力,有这么自信强劲的演出,就注定了他将来终成大器,如今他已经是屈指可数的伟大男低音,而且越来越威仪堂堂,力抵千钧,臻入化境。

以前我总以聆赏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来缅怀欧根·约胡姆的伟大指挥艺术,现在我知道,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其实是巴赫,是我同样爱不释手的《马太受难曲》,是我们正在聆听的《B小调弥撒》。《B小调弥撒》,它应该成为约胡姆的墓志铭,这是他为自己演奏的弥撒。在这次录音之后,约胡姆基本淡出音乐舞台,1987年,他以85岁高龄病逝于慕尼黑。


聆听点击阅读原文


这套小双张的重头当属由约胡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巴赫《b小调弥撒》。公元1733年适龄48岁的巴赫已经写下诸如尊主颂、圣约翰受难曲、圣马太受难曲大型合唱作品及数量惊人的教堂康塔塔。同年的2月1日,撒克逊的选侯奥古斯都一世仙逝,随之而来五个月的官方哀悼活动恰巧卸下了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及尼克莱教堂准备及出演每周一次康塔塔的工职负担,使他能腾出时间创作其他作品。与此同时,巴赫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70英里外的撒克逊首府德累斯顿。在那里,巴赫于7月27日处心积虑地给新选侯奥古斯都二世寄去一封正式信函,信中不但提及了他在莱比锡那使人腻烦的工作,而且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乐队长并承诺将以孜孜不倦地巨大热忱投入到新的职务中。随信还附上了《b小调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和“荣耀颂”两段以表其有能力胜任该职。《b小调弥撒》分为五大部分:一、恳求主,赐怜悯;二、荣耀颂;三、使徒信经;四、圣哉、圣哉、圣哉;五、上帝的羔羊。约胡姆一生共录制了三个版本的《b小调弥撒》,1957年在PHILIPS的现场录音是其第一次录制该作品,总的感觉是坚如磐石,乐句速度均匀,流畅,如同他指挥的布鲁克纳一样用一种朴实手法带听众进入梦幻密境中。合唱的把握尤为称道,声部厚重,音域宽广,每次聆听“恳求主,赐怜悯”总会感到一种窒息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款录音在众名家的录音中不算出挑,但却像生活一般朴实无华,平淡是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