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布鲁克纳最後完成的交響曲:第一交响曲(维也纳版)

2016-01-24 夏尔克 每晚一张音乐CD


编者注:布鲁克纳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都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第二交响曲》有三种不同版本;《第三交响曲》竟有四种不同的版本!


布鲁克纳於1891年,自认得到了他一生最大的肯定~因为维也纳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给他,以后他也常以安东‧布鲁克纳博士自称,对此学历非常得意,为了感谢,他将自己1866年林兹时代的「第一号交响曲」大幅度修改,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版本,称之为「第一号交响曲维也纳版」,并呈献给维也纳大学,并由大指挥家汉斯李希特完成首演,据说反应平平,但因为其后的第九号交响曲并未完成,布鲁克纳就去世了,这个版本意外成为他最后完成的交响曲,「第一」到此竟成了「最后」。

那么后世对此一版本的看法呢?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灾难一场」,「过度的加工,失去了原本清新的味道」「将晚年的想法强加於年轻的作品上,极度不协调」...等等,这都是常见的评语。演出版本更是少得可怜,我只听过汪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RCA),这好像还是他唯一的第一号交响曲录音,其他人都是用1866年的林兹版本,汪德会用此版应该是他一向尊重布鲁克纳的最终意愿,并非是他觉得维也纳版较林兹版优秀。

那此一让晚年的布鲁克纳费尽心血的最后完成交响曲,是否就该完全的忽视它?当然不是,我就是极少数认为维也纳版优于林兹版的听众,两套总谱我都很熟悉,维也纳版确实是加料了许多,特別是原来林兹版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小号声部,但维也纳版却出现了~还常常是很强的力度,有学者以为粗鲁不堪,长号与法国号的声部当然也多了很多,木管方面也常用竖笛取代原来的单簧管,将原有的田园风味降低不少,弦乐方面也写得更细腻,远比林兹版要微妙的多。

在此以终乐章为例子,维也纳版的总谱166页完全是这版本新加的段落:





在此只用第二长笛与第二双簧管,竖笛与低二低音管轻轻的吹奏,弦乐组则全部用拨奏上升与下降,接着返回拉奏,安静的从低到高爬升,直到尾声的高潮,算是全曲中最感人的段落,完全是晚年的手笔,这是林兹版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当时的布鲁克纳还未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若没听过这版本就只能错过了,很可惜。

另外则是尾声,维也纳版的架构与林兹版基本上差不多,但在细节部分差异很大,先看林兹版终乐章的第380小节:




再看维也纳版的第169页,它与上图林兹版终乐章的第380小节明显是同一段落,当然是由此改编的:



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当可了解维也纳版的风格,晚年的布鲁克纳与早年到底有什么不同~我框起来的部分是两者主要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木管部分,长笛与双簧管,竖笛等都改用了颤音,让曲子更加华丽,比林兹版的持续音有特色多了,听习惯林兹版的人听到这段一定会吓一跳。再来是维也纳版的法国号原本只是奏持续音,这里也有了旋律;小号在林兹版中原本是和长号齐奏本段落的主旋律,这里却将它与长号分离奏出装饰性的乐句。而定音鼓也由林兹版中的不停滚奏改为中间停顿,中提琴更由原本林兹版的单纯模仿小提琴,变为同一音的颤音,使整段落听来更有动感。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发现维也纳版的声部复杂度远胜林兹版,节奏的变化也较多,这是布鲁克纳晚年所达到的圆熟境界,虽朴素清纯不再,华丽与深度却更胜一筹,那些新写的段落更有一种叹息般的神祕意味,让人直接联想到「第九号交响曲」中对人生的体验与总结,竖笛的音色尤其得到很好的发挥,布鲁克纳本人一定觉得林兹版是太幼稚了~他根本连出版都不愿意,在他眼中只有维也纳版才能表达此曲不同凡响的内涵,他愿用自己最美妙的管弦乐法重新圆早年的一个梦想,奈何后人并不领情,非常可惜,也歪曲了他的用意与心血,希望这版本将来能被指挥家与听众重视,那个因领到荣誉博士学位,而感到雀跃与安慰的的布鲁克纳,其活生生的姿态才能重现。(文/总谱截图/注解:夏尔克)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出处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